赵红梅,金英子,杨爱荣,安祥林
(牡丹江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基于隐性知识的医疗保险学课堂教学探索
赵红梅,金英子,杨爱荣,安祥林
(牡丹江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正是学生能力和个性的体现,虽然无法像显性知识一样进行传授,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医疗保险学教学实践为例,说明教师在传授显性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隐性知识的发展。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医疗保险学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中提出[1]。他认为知识具有默会的成分,在科学研究与发现中,命题有效与否是由科学家的个人经验和智慧判断的,科学家个体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主观、默会的知识是不可言说的。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说的”,这是对隐性知识的经典概括。后来的学者对隐性知识又进行了深入研究。今天,人们普遍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很难通过他人的帮助或环境的支持来习得,必须通过个人亲自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2]。显性知识是与隐性知识相对的概念。显性知识是指能够通过书面文字、图标、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一般是看得见的、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知识。
医疗保险学作为卫生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和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管理的政策措施。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与我国医疗保险改革和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核心思想和总体目标,从微观视角分析医疗保险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正确认识我国医疗保险政策,熟悉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教材内容分为医疗保险基本理论和医疗保险制度两部分,其中医疗保险基本理论目前相对成熟;医疗保险制度以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为主,结合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这部分内容更新较快)。
从知识分类上看,教材内容均为显性知识,是已经实施的政策、制度和公认的医疗保险学基本理论。医疗保险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医疗保险实践和分析能力,以便将来能够胜任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教材并没有涉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如何使学生较准确地把握问题核心,理解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使自己的分析判断与时代同步,正确认识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等问题在教材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属于隐性知识范畴。隐性知识的默会性使其很难通过文字表述出来,实践中一般是通过“师徒制”方式传递[3]。因此,在医疗保险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基本内容,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显性知识,还要让学生领会必要的隐性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仍离不开教师这个教学主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同等重要。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既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如果二者配合得当,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1 教师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来,与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技巧等融合,不同于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因此,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有所差异。就医疗保险学课程来讲,笔者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帮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医疗保险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与经济学、保险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医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其部分理论更是借鉴了相关学科观点建立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便于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医疗保险学基本理论。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和相关课程已有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结合国内外医疗保险改革实践来介绍各类医疗保险改革的特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医疗保险制度,拓宽视野;同时运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案例,督促学生关心医疗保险制度实践,形成客观思考问题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知识点可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枯燥的基本理论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对于基本制度方面的知识可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PBL教学法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3)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对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客观认识和处理问题。
2.2 学生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将不同背景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文化融合的过程。学生的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储备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其对课程知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1)通过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实质上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学生也都有参加医疗保险的经历,教师在介绍医疗保险基本理论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也会加深学生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隐性知识是难以言传的,但是其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实践得以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案例讨论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讨论中得到体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传统考核方式没有考虑到隐性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忽视了其个性和长处。大学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复习,学习效果不好。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增加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如观点是否清晰,案例分析是否深入,搜集资料是否认真等。这种考核方式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李斌斌.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管理[J].淮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8):159-161.
[2]贺红星,汤慧莉.论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J].中国电化教育,2012(8):26-28.
[3]曾春梅,贾高鹏.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轻工科技,2013(12):161-162.
G424.21
B
1671-1246(2015)05-0046-02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项目成果(HGJXHB2110077,HGJXHB211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