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秋,王俊亚,张冬梅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101300)
高职医学机能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崔艳秋,王俊亚,张冬梅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101300)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实现高职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医学机能学课程整合势在必行。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分析医学机能学课程整合的优势,阐述具体整合方法及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高职;医学机能学;课程整合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之一就是技能应用型而非学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职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医学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基层一线培养具有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在这一目标指引下,高职医学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基层医药工作需要为导向,把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1]。医学机能学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学科(简称“三理”),是联系生物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的重要桥梁课程。如何在医学机能学教学中体现高职医学教育特点,实现培养目标,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理论教学方面,医学机能学“三理”学科联系紧密、环环相扣、逐步深化。生理学介绍正常机体的功能,病理生理学介绍疾病状态下机体的功能变化,而药理学则主要介绍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具体机制。如果生理学内容掌握不牢固,对正常机体的功能状态不了解,那么对病理状态下机体的功能变化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然而,高职医学机能学“三理”学科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同时开课,学生经常出现生理学正常机体功能还没学习却先接触到病理生理学疾病状态下的机体功能变化甚至药物作用机制现象,教学安排明显脱节,学生难以理解。尤其是药理学教学中,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会拿出相当一部分课堂时间介绍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下机体变化,然后再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的讲解,使本就不充裕的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张,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医学机能学实验课时较多,3门学科实验教学课时在70学时以上,实验过程复杂,实验原理不易理解,实验结果影响因素繁多,涉及大量难懂的理论内容。传统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三理”学科独立完成的,存在实验内容重复、时间安排不合理、资源浪费等多方面问题。
课程整合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建立高效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是解决医学机能学教学诸多问题的有效办法。
20世纪后期,部分欧美医学院校开始尝试以课程重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虽然不同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都基本遵循相似的规律:从分子到细胞,从结构到功能,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体认识;将健康、疾病与治疗相融合,以整体观点看待疾病与治疗学。课程整合的主流模式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包括水平整合与垂直整合两种方式。水平整合是在相互平行的学科层面,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相关学科的整合,分别局限在基础学科领域和临床学科领域;垂直整合是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渗透。近几年,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要求,广泛借鉴国外课程整合的先进经验,开始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探索与实践[2]。
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但是,高职医学教育学制短,教学时间有限,没有条件开展包括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在内的全面系统的课程整合,但开展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完全可行,尤其是医学机能学“三理”学科都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开课,在时间上具备整合优势。将“三理”相关章节进行整合,可以优化教学内容,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和时间上的脱节,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学过程中,正常机体与异常机体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实现从正常机体功能到异常病理状态的过渡,再到药物的作用机制,逐层递进,有助于学生建构整体医学知识体系,培养全面系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应用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能力。
3.1 按照器官系统有序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医学机能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不是原有的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3门课程压缩后的简单“拼盘”,而是根据高职医学教育培养目标需要,以满足学生临床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将“三理”内容进行重组,注重推陈出新,着力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根据国内高校课程整合经验,在保证相关学科内容系统性和连惯性前提下,可以按器官系统将“三理”知识分成若干板块逐一学习。例如,在循环系统板块教学中,首先,以临床常见疾病引出相关问题:心衰的临床症状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休克的本质是什么?治疗休克的关键环节是什么?高血压的产生与哪些生理功能失调有关?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生理学内容入手,逐步掌握心血管的基本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微循环的组成及其意义等一系列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分析病理状态下的心血管功能异常:心衰时心输出量不足的成因、高血压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休克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又为后续选择性用药提供理论基础,指导相应药物应用,并结合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相关知识,阐明抗心衰药、抗高血压药应用的理论根据及作用机制等相关内容[3]。整个循环系统板块教学中,注重知识系统性,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应用,符合认知规律,既进行了学科间的横向整合,又紧密联系临床,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实用性,有效避免了原“三理”教学时间脱节、内容重复、教学模式与高职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现象,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3.2 以综合实验为主,系统整合实验教学
医学机能学实验整合方面,应依据高职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临床工作,精选实验内容,在保留各学科经典实验基础上,将分散在各学科的相关实验整合,形成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就是将“三理”学科中与血压相关实验整合起来,建立“正常—异常—用药治疗—恢复到正常”实验模式,帮助学生系统整合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过程中麻醉、手术、输液、生命指标监测与观察、异常表现分析及药物疗效评价等内容一定程度模拟了临床诊疗过程,紧密联系临床实际,有效避免了专业基础教学与临床的脱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操作性、设计性实验。这样以理论教材为依据编排实验内容,循序渐进,既保证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医学机能学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层面,将传统“三理”课程进行高效有序的整合,将机体正常状态、异常状态和药物治疗有机结合,为学生临床实践和以后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医学机能学课程整合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高职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然而,医学机能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整合课程,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1]张乃正.高职医学教育特色发展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9(6):14-15.
[2]马建辉,冯友梅.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3-195.
[3]穆敬雯.基础医学“三理”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2(2):77.
G423.07
A
1671-1246(2015)05-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