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填空题引发的思考

2015-03-17 08:23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填空题圆心射线

一道填空题引发的思考

☉山东省聊城第六中学扈保洪

据文1称,某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统考试卷中,有一道满分为2分的填空题,经考试后分析,在某一所中等水平学校的472名学生中,该题只有一人得满分,零分率高达99.8%.不仅如此,笔者发现,文1在分析了该题目的来龙去脉后,所给出的解答过程也是不严谨的.因此,本文也对该题的解法作些分析,并进行适当地推广.现整理出来,与同行交流.

一、试题呈现

图1

题目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点A从点O开始,沿x轴的正方向移动,点B在∠xOy的平分线OZ上移动,则点C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是_____.

二、解题思路探究

图2

1.从正面探究

(1)对于上述填空题,文1的作者联想到了以下的引例.

引例:如图2,已知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两顶点A、B分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的正半轴上滑动,点C在第一象限,连接OC,求OC长的最大值.

在图2中,求OC长的最大值的思路为:“取AB的中点D,连接CD、OD,则OC≤OD+ CD,因为易知OD=1,CD=,两者均为常数,所以当滑动AB而使OC经过点D时(此时OC⊥AB),OC的长度最大,此时OC=OD+CD=1+”.基于此,文1认为只要简单地类比上述做法,就能找到图1中OC的最大值.但笔者却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因为若像在图2中那样,先取AB的中点D,并连接CD、OD,虽有OC≤OD+CD,但由∠xOZ=45°知,当△ABC的边AB滑动时,CD是常量,而OD是变量,从而使OD+CD也是变量,所以当OC⊥AB时,尽管有OC=OD+CD,仍不能直接说明OC最大!显然,要想说明此时的OC最大,还必须说明此时的OD最大.对此进一步探究如下:

①在图1中,过点A、B分别作O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F、G,由勾股定理得OA令∠BDG=β,OD=t).而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知AB·OD·sinβ=OA·OB· sin45°,代入数值化简整理,得(1+t2)2=4t2+4t2sin2β≤8t2,又得1+t2再由该不等式的解集与其所对应的二次函数图像的关系,知这表明OD的最大值是

(此时sinβ=1,得∠BDG=β=90°).因此,当OC⊥AB时,OC确实最大,最大值为

图3

②如图3,设OC⊥AB,若沿Ox、OZ随意滑动AB的端点,得△ABC的一个新位置记为△A1B1C1,A1B1的中点记为D1,分别连接DD1、OD1,并分别作BB1、DD1的垂直平分线,两线相交于点K,则△A1B1C1就是将△ABC以点K为旋转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此时,再连接D1E,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显然有OD=OE+ED=OE+ D1E>OD1,再根据△A1B1C1位置的任意性,从而说明OD的值最大.

(2)在图1与图2中,既然都是当OC⊥AB时,OC的长最大,那么能否在图2中OC最大的基础上,通过两图间的联系推出图1中OC的最大值呢?

如图4,设OC⊥AB,以原点O为旋转中心,把△AB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22.5°得到△A1B1C1,则由前面的讨论知再过A1、B1分别作OC1的平行线,分别交Ox、OC于点A2、B2,连接A2B2,则易知A1A2=OA1=0B1= B1B2=且A1A2∥B1B2,A1A2⊥A1B1,故四边形A1B1B2A2为矩形,A2B2=A1B1=2;在射线上OC1截取C1C2=,分别连接B2C2、C2A2,得△A2B2C2,因易知四边形A1A2C2C1、B1B2C2C1均为平行四边形,故△A2B2C2≌△A1B1C1,从而C1C2是△A1B1C1沿射线OC1所能平移的最大距离(否则,边A2B2的端点将不在∠xOZ的两条边上).因此,OC2是两个最大距离OC1、C1C2之和,即OC2的最大值为

图4

图5

(3)在(1)、(2)中,求上述填空题中OC的最大值时,都是在类比上述那道引例的基础上,经过一番周折做出的.那么,能否通过直接考查填空题中点C的移动轨迹,求得OC的长的最大值呢?

根据图1中正△ABC的移动规律易知,其顶点C的轨迹是一条以射线OC0为对称轴的曲线段(记为“L”,如图5),则C0O的长即为OC的最大值.理由如下:在曲线段L上任取一点C1,并连接C1O、C1C0,根据曲线段L的形状,C1C0的垂直平分线必与C0O相交(记交点为M),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则C0O=OM+ MC0=OM+MC1≥OC1,根据点C1的任意性,知C0O最大.另一方面,作C0E⊥x轴,C0F⊥OZ,垂足分别为E、F,则易知△AC0E≌△BC0F,易得∠C0AO=∠C0BO,又因∠C0OA=∠C0OB,AC0=BC0,故△BC0O≌△AC0O,从而AO=BO.因此,OC0垂直平分线段AB,再由∠xOZ=45°,知∠OAB=则

由上述解法可得到以下数学模型:对于等腰△ABC(AC=BC)来说,如果让其底边AB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定角α的两边上滑动,那么当AB垂直于定角α的平分线时,点C到定角α的顶点的距离最大.

以上数学模型能否再拓展呢?这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2.从反面探究

(1)先给出一个引理,再对所述的填空题进行探究.

引理:如图6,P是⊙O外一点,直线PO分别交⊙O于点A、B,则PA是点P到⊙O上的点的最小距离,PB是点P到⊙O上的点的最大距离.

图6

图7

证明:如图6所示,在⊙O上任取一点Q,连接PQ、AQ、OQ,过圆心O向AQ作垂线,交PQ于点C,再连接AC,由垂径定理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AC=QC.则PB= PO+OB=PO+OQ≥PQ=PC+CQ=PC+CA≥PA.这表明PA是最小距离,PB是最大距离.

(2)在图1中,考虑到在△ABC与∠xOZ中,虽然一个在“动”,一个是“静”,但其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不妨反过来思考,假设△ABC的位置不变,而使∠xOZ的位置变化.因为∠xOZ=45°,AB=2,所以在∠xOZ的位置变动过程中,点O移动的路径应是以AB为弦、内接角为45°的圆弧AB(见图7中⊙O1的实线部分).此时,作射线CO1,交弧AB于点O,根据引理,CO就是所求的最大距离(此时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所在的位置如图7所示).

再计算CO的长度.连接AO1、BO1,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由AO1=BO1,AC=BC,知射线CO1垂直平分A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OC平分∠AO1B,故由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知∠AO1E=∠AOB=45°,得

三、拓展延伸

仅考查点C与点O不在直线AB同侧的情况,而对于点C与点O在直线AB同侧的情况,可仿此进行探究.

(1)首先约定:①只改变填空题中△ABC的形状,并令∠xOZ=α,∠ABC=β,AB=c,BC=a,BC≥AC,其他条件不变.②把以AB为弦,其内接角为α的圆弧称为“弧AB”,它是⊙O1的实线部分.③在下列各图中,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一般不再画出来)所在的位置均按以下方法确定,“以点O为原点,射线OA为x轴的正半轴,射线OB(即OZ)位于第一象限内(当α<90°时)或第二象限内(当180°>α> 90°时)”,也可能与y轴重合(当α=90°时).

(2)以下分四种情况讨论,且每种情况下均假设△ABC的位置不变,仅使∠xOZ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点O的移动路径均为以AB为弦,其内接角为α的圆弧.

①当点C在⊙O1外部,而圆心O1在∠C内部时(见图8),作射线CO1,交弧AB于点O,根据引理,CO就是所求的最大距离.而由BC≥AC,知边CA的长即是点C到弧AB的最小距离(可参考引理的证法来证),过点C作CF⊥AB,垂足为F,根据勾股定理,得:

图8

再计算OC的长度:连接AE,则∠BAE=∠AEC-∠ABC=∠AOB-∠ABC=α-β.再连接AO1、BO1、EO1,并作O1M⊥AB,垂足为M,O1N⊥BE,垂足为N,易知BO1=因此,再由勾股定理得:

图9

图10

②当点C不在⊙O1外部,而圆心O1不在∠C内部时(见图9),由于直线CO1与弧AB没有交点,所以由BC≥AC,知点C到弧AB的最大距离应为BC=a(此时,点O与点B重合,且∠xOZ=∠APO),点C到弧AB的最小距离应为CA的长.

③当点C不在⊙O1外部,而圆心O1在∠C内部时(见图10),在弧AB任取一点P,分别连接O1P、CP,则OC= O1O+O1C=O1P+O1C≥CP,这表明OC就是所求的最大距离.

再计算OC的长度:延长BC交⊙O1于点E,连接AE,则∠BAE=(180°-∠AEB)-∠ABC=α-β.以下与①同法可得:OC=

图11

④当点C在⊙O1外部,而圆心O1不在∠C内部时(见图11),由于射线CO1与弧AB交于点O和点D,根据引理,CO就是所求的最大距离,CD是点C到弧AB的最小距离.

计算OC、CD长度时,与①中的方法类似,故同理可得:

至此又可得到以下数学模型:对于任意△ABC(不妨令AC≥BC)来说,如果让其一边AB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定角α的两边上滑动(设以AB为弦,其内接角为α的圆弧称为“弧AB”,“弧AB”的圆心为O1,作射线CO1交“弧AB”于点O),那么在边AB滑动过程中,点C到定角α的顶点的最大距离是CO(或CA).

四、几点感悟

(1)对于本文所述的填空题来说,以上的各种解法及变式,并不一定要一股脑儿地用在教学中,而应视情况来选用(例如:当学习几何变换的用法时,可选用从正面探究的(2)的做法;当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可选用从反面探究的(2)的做法;当上专题探究课时,则以上的各种解法及变式均可选用).但以上的探究却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解题研究是搞好解题教学的前提,为了教会学生解题,教师首先要研究如何解题,善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的探究越是有深度,就越有利于把数学问题开发成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提升其应用价值.

(2)对于动态型几何题来说,“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既互相对立,又能相互转化,但“动”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对于图形的“动”,要善于从数形结合的角度,仔细考查“动”的路径及其所达到的关键位置、“动”所引发的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等要素,以把握问题内在的深层联系,并通过联想相关的知识,找出有效的解题方法.如在图1中,通过考查△ABC的运动,求OC的最大值就比较困难,而根据“正难则反,逆向探索”的策略,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进行思考,使△ABC的位置保持不变,反过来考查∠xOZ的运动,不仅容易求出OC的最大值,而且便于进一步推广.

(3)在解答完一个问题后,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从解题到研题的升华,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看看该过程是否可以优化,解答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所用的解题方法能否进行推广等.这样的反思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有助于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其真正学会分析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朱玉祥.一道填空题的高零分率引发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4(4).H

猜你喜欢
填空题圆心射线
填空题
“直线、射线、线段”检测题
『直线、射线、线段』检测题
以圆周上一点为圆心作圆的图的性质及应用
赤石脂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
“功”练习
话说线段、射线、直线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练习
爱的填空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