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路线,据此,提出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语言、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尝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14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与中学有较大的相似性,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政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下简称为“三贴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三贴近”的内涵
贴近实际,要求思政课不能只从理论和概念出发,一味说教,不解决实际问题,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把回答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作为中心任务。首先,思政教育要努力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贴近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实际,贴近大学生成长的客观实际。其次,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学生身上有哪些新的特点,新的变化,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给大学生思政教学带来哪些挑战,如何有效的吸引学生,更加贴合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好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新时期的思政教育还要求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思政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教师要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人的思想也不是单一的、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复杂的、具体的,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贴近学生,是我党“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体现,就是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路线。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和学生谈心交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的需求放在心上,以咨询、辅导、网络教育等形式把思政工作做实做活,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以更好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三贴近”的实施路径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的传统模式,而把他们引导成主动的、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接受能力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和概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头脑的思考去发现、掌握真理,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平等信任的态度,建立平等型师生关系,对待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允许以争论的方式交换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承认学生的发展变化,不强调单一标准和统一模式,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还要着重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高。
2.2 教学目标注重素质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偏重于认知,拘泥于文本,而高校的思政课倡导的是知识、情感、素质与能力三个目标的综合考量。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从偏重认知目标向情感、素质与能力等多维目标转变。不再局限于道德知识的传递,更多地应倾向于情感态度、过程方法、行為习惯、素质与能力等多个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情商、智商等。
2.3 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紧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可见,理论要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作用,才会生动而具体。在文化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下,大学生接受各类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课堂教学、图书资料、网络媒体等都是他们认识未知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各种各样的信息难免鱼目混杂,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多元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中难以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致使他们思想混乱。思政课教师在授课准备及过程中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多搜集国际和国内的、历史和现实的知识和信息,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分析研究解读,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和共鸣。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学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他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4 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思政课教学要把抽象的、晦涩的理论语言转换为生动的、鲜活的生活语言,使大学生愿意学、乐于学。为此,思政课教师应更多地与学生开展民主平等的对话,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本真性、情感性、启迪性和民主性。可充分借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遵循对话的方式,即从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开启学生的智慧。
2.5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理论疏导、因势利导,由传统的单一灌输方式转变为演讲式、辩论式、案例讨论式等互动交流式;由传统的训诫式转变为启发式、渗透式、融入式等理解领悟式;学生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体验式、探究式等主动研究式转变。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式方法,让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在思考中抉择,使思政课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2.6 加大实践教学,深化教育效果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不外乎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大类。课内实践是指除传统的理论教学外,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现实,精心设计一些以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的形式,使学生互动参与,以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堂辩论、演讲、观看影视作品等等。课堂辩论和演讲,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真理愈辩愈明,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同时,通过辩论和演讲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点评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这些是对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有益的补充。而观看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可以收到比课堂讲授更好的效果,有些学生通过观看一次电影,可能影响自己三年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影视作品观摩后,一定要求学生就电影内容写一次观后感或者组织一次课堂讨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课外实践可以布置一些体验型、参与型活动让学生课后参与完成。如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深入附近工厂、社区、街道、农村等地进行相应的参观、公益活动、调查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或者调查报告,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提高,参与度加强,课程教学实效性得以增强。
2.7 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将“知”与“行”结合起来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传统的考核标准更多地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度,不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对全体学生采用一个标准进行考核;从考核方式看,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从考核内容看,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却忽视学生思想品行实际情况的考核,对学生容易造成不适当的评价。这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势必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育过程等的“三贴近”,科学的考核评价不仅要注重“知”,更要注重“行”,应更多地看学生“知”与“行”的提升情况。换句话说,思政课的考核评价应该主要看学生是否将学习思政理论与行为践履统一起来了,是否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黄国庆,田拥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课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2,(4):177178.
[3]李景山,王鑫双.坚持“三贴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