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来优效课堂的创建之路

2015-03-01 18:08李志厚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

李志厚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论未来优效课堂的创建之路

李志厚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在新互联网时代,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同步交融,已经成为迅速汇聚信息资源的平台和支持教学的生态环境,并以信息易得性、技术便捷性、学习个性化等特征,使课堂活动从“关注静态的知识掌握结果”到“强调动态的知能转化过程”。而课堂将从追求有效、高效的一次性结果进入力求优效可持续的过程,教师将可以利用无限虚拟的第四课堂空间来换取有限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实体课堂时间,并选用多种先进互联网教学技术来支持这些课堂创建,促进以适度、低耗、优质、持久为特征的优效教学实现。而这种优效课堂的创建,还需要考虑从育弘毅之人、集全员之力、谋“三全”教学、施合力之功、守持久之效等方面综合落实。

关键词:优效课堂;实体课堂;虚拟课堂;慕课;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环境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利用,人类实际上已经生活、学习和工作在两个世界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并且后者越来越占据更大的分量。这就意味着教育(也包括课堂教学)将伴随着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新的变化,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将进入一个“新常态”的阶段,也可以预见到未来更需要我们去创建新的课堂。

一、未来课堂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据有关学者预测,世界将进入一个DDUC的时代。所谓DDUC,是指这个迅速发展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具有Diversity(多元化), Dynamics(动态变化), Uncertainty(不确定), Complex(复杂)这4个明显的特征,换句话来说,就是人们对互联网生活方式的接纳和融入,将会改变传统教育的工作方式和实践形态。世界已经逐渐从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向以知识生产和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也必然会给未来的课堂带来深刻的变化。

1.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必然带来课堂革命性的变化

由于云计算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流行,人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新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志,这也意味着将对传统课堂产生一种颠覆性的冲击。其中以个性化学习环境、慕课和翻转课堂发展和运用最为普遍。随着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同步交融,已成为迅速汇聚信息资源的平台和支持教学的生态环境,并以信息易得性、技术便捷性、学习个性化等特征,促使优效课堂教学成为可能。

(1)个性化学习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许多在实体课堂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虚拟课堂中可以轻易解决,其中包括信息的轻易获得、信息技术掌握的简单便捷以及学习个性化的实现。特别是E-Learning(网络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和I-Learning(个性化智能学习)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时学习(当然必须是学习者在有网络的地方及具备相关学习工具的条件)。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超越学校课堂空间的局限,在家庭、社区以及外地同步或即时地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也可以超越实体课堂统一时间的讲授,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速度、方式、需要,进行针对性、差异化和合理性的学习,以充分解决传统课堂上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吃不了”、有些人“吃不好”的问题。教师甚至可以创建一个快速汇聚信息资源的平台,让不同学生能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慕课

慕课即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意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它是2008年在加拿大和美国等大学出现的把大容量开放网络资源与学习管理系统整合起来的新的课程模式。一门MOOC课程可以有多达十几万人同时在线学习,开放给有邮箱并注册的学员学习。课程学习以兴趣为导向,在线完成,不受时空限制,也能够使学习者免受旅行食宿之苦,并且绝大多数课程免费。只是该课程不提供学分,但可以提供课程学习证书。

慕课是一种透过共同话题或主题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联系起来的授课方式,尽管慕课对学习者没有特别的要求,可是它会以每周研讨话题的方式,提供大致的时间表。其课程结构一般很小,常含有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及提供阅读建议等活动。学生可以成立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伴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共同参与虚拟课堂的活动。每门课都有一些小测验,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方式常常由同伴打分(如课程的试卷由同班5位学生评分,并以平均数为最后分数)。这种课程具有参与学习人数规模大、课程开放、学习网络化等特点。

(3)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21世纪初出现的外来概念,英文叫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即“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这种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从过去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回家作业变为学生在家完成知识学习,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互动、答疑解难、运用知识的场所。也就是说,学生在家先通过网络学习教师上传的讲授视频、讲座,或者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同时可以在网络上与别的同伴讨论,还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则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和答疑。然后学生回到学校课堂上交流尚存的疑惑或未解的难题,由教师点拨解疑或同伴讨论澄清,共同解答、解释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又自主计划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采用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知识获得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等方式满足学生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这种具有视频简短、信息明晰、流程重构、反馈便捷等特点的课堂,将随之带来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评价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

2.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会引发未来课堂的“新常态”

(1)创客文化引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该道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客文化的引入。“创客”一词源于英文Maker和Hacker两词的综合解释,指的是一群热爱科技、喜欢实践的人,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兴趣和快乐,形成以创客为主体的社区(Hacker Space)或文化载体。创客文化(Maker Culture)正是植根于这种有独特兴趣而且抱有执着信念人群的亚文化,它在DIY文化的基础上糅合了技术元素,倡导在朋克理念与反消费主义结合中、在重新利用现有资源下进行创造,因而,酷爱科技、乐于亲自实践、坚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理念是这种文化的典型特征。

创客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工程化为导向的主题上,例如电子、机械、机器人、3D打印等,也包括相关工具的熟练使用,如CNC、激光切割机等,还包括传统的金属加工、木工及艺术创作,例如铸造、手工艺品等。他们善于挖掘新技术、鼓励创新与原型化,他们不仅有想法,还有成型的作品,是“知行合一”的忠实实践者。他们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新东西,并加以创造性的使用。[1]创客文化的引入,必定会引起传统课堂的变革,使课堂活动的重心放在信息的转化、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仅仅致力于以应试为中心的信息知识的获得和考试技能的巩固。

(2)互联网思维培养

当今是广泛采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其发展之快,令人应接不暇。而这种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使人发现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的学习与掌握,是在未来知识竞争社会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备的工具和生存的前提。因为在互联网世界里,常规的思考、说话和做事方式往往被颠覆,不仅广播媒体、商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皆如此,教育文化也是如此。搜索引擎、社交网页、电子商务的运作无不打上“标签思维”的烙印;少即是多、以简为美、简而不单的网络设计体现着“简约思维”的特征;只有第一、剩者为王、独孤求败的追求表现出“No.1思维”的格局,还有诸如成果思维、痛点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整合思维等都反映着当今互联网时代那种专注、极致、口碑、快速、变化等特点的“新常态”,[2]这种时间意义上出现的新常态,也将呼唤空间意义上的新常态——充分融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优效课堂营造和创建之中。

(3)继承传统,更重变通的课堂

在实体的课堂里,由于时空的局限和班级的规模,教师能够发挥作用的余地和能量较为有限,对学生不能充分地“因材施教”或“因才施教”。但在虚拟的互联网课堂里,教师所产生的功能,包括学生规模的大小、课程资源的多少、教学方略的变化、师资力量的调配、学习次数的增加,等等,在理论上说可以是无穷的,可以起到“以空间换时间”的效果,即以虚拟课堂的延伸空间换取实体课堂的有限时间。实体课堂可以帮助师生打好基础、传承文化、培养核心实力;而虚拟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眼界、发现特长、培养兴趣、学有专长。只有充分利用这两种课堂的互补作用,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

3.未来课堂将是由四种课堂共同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新平台

未来课堂的建设将是充分利用现有或将有的一切有利条件,创造整体融通的教学生态环境,促进教师的施教向学生的学习、思考、行动充分转化和发展,并为这种转化和发展搭建有利的新平台。这种平台不仅可以快速汇聚各种信息的学习生态,而且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其个体之间充分互动互助的积极氛围,还可以是增进个体或群体之间充分交流、挑战潜能的模拟或真实场所。它的构建必定是整合了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包括有学校日常上课的第一课堂、校内课余拓展学习的第二课堂、校外自由选择的第三课堂和具有广阔空间和时间灵活性的互联网第四课堂。只有把这些课堂创建为各种各样的“学习共同体”,每位学习者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1)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

21世纪的世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从全球一体化的互联网,到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再到大数据时代,从E-Learning,到U-Learning,再到I-Learning,人们还来不及记住或消化这些信息技术的概念,新的技术、平台和模式又来到大家的面前并逐渐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在这个实体与虚拟共存的世界里,人们常常会同时扮演几种角色: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或传播者;既是知识、观念、方法或技术的生产者,又是知识产品的销售者或科技工具的应用者。这个数字化世界是一个高速增长、传播和迅速变化的世界,是一个动态、整体、互补和平衡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学校的课堂已经从一个个有限的实体课堂扩大到整个无限的虚拟世界,并且不分彼此地交融在一起。

(2)从第一课堂到第二、三、四课堂

我国早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说法,即把日常正规上课的教室称为第一课堂,把校内的课外活动场所称为第二课堂。如今人们发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活动空间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已经远远逊色于校外环境(第三课堂)和虚拟空间(第四课堂)的影响。虽然传统的第一、第二课堂仍是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和促进核心素质发展的主要场所,但非学业知识的转化、综合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能的锻炼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还得依靠第三、第四课堂的帮助和支持。教育要完成培养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使命,就不得不整合四种课堂的力量,使教育对每一位学生产生良性、可持续的影响。

(3)为师生创建资源汇聚的平台和表现的舞台

无论实体课堂还是虚拟课堂,应该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消化和迁移习得的知识以及教学成效的达成和提升,最后还是要回归“教学相长”的原意——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即通过创建信息、知识等资源快速汇聚的平台,以及让师生充分转化知识、表达交流或模拟实践的舞台,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和更想努力进取;教师通过施教发现问题,更有利于钻研问题和帮助学生发展成长。用今天的话来说,教学不仅使学生自然、充分和茁壮地成长,而且也应为教师创造价值,焕发生命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和发挥专业潜力。

综上所述,未来课堂的创建,将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各种平台,以优效教学为目标,创造一种以适度、低耗、优质、持久为特征的优效教学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成长。[3]

二、未来课堂要超越高效教学,靠什么?

课堂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传统课堂概念主要是指第一课堂,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这十几年来,教育界有关课堂教学争议最多的可能就是“什么是有效教学或高效课堂”的问题和“如何创建或进行这类课堂教学”的问题。尽管在实践层面,校长和教师们对江苏东庐中学的“学案式教学”、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教学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成果深以为然,但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高效”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尤其在对有效课堂的界定、特征、营造思路等问题讨论上,依然是见仁见智。如有效课堂应该包括如下含义: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优化,单位时间里教学效率高;关注学习者的参与度;组合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课堂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有效性。[4]但我们发现这些课堂的有效性主要指向:是否有效地使学生学以致知,是否有效地考取好的成绩;而对如何有效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致趣、学以致思、学以致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却是为数不多。而其中所谓的高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学得多、学得快,大面积地提高分数;而至于日后是否培养了学生灵活思考现实问题、在各种场合善于与人沟通、真正具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品和心态等可持续发展素质等等实际能力和素质问题往往遭到冷落,这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质疑,而这正是未来课堂所要超越的地方。

1.转变传统的课堂观

未来课堂要超越目前这种以应试为重心的高效课堂状况,首先应该让每位教师具有面向未来的课堂观,即未来我们要为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或人才,应该创建什么样的有利于其智力、品行、身心均衡发展的课堂。

(1)课堂生态观

课堂生态指的是对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动机、活力、成效产生影响的课堂环境,它主要包括自然生态、人际生态和心理生态等类型。好的课堂应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以学业为要的原则,并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学业成绩的提高;能给予学生智力和身体成长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强自立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分担课堂管理的责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建立温馨而牢固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班集体和课程积极的态度,包括形成相互帮助的学习共同体和人人卓越的雁行文化。[5]

(2)优效机制观

笔者认为,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生态,就必须遵循良好的课堂活动机制。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机制,必定能够焕发课堂的活力,引发和保持师生教学的动力,挖掘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机制具体表现在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和训练机制这三个方面。未来的课堂会逐渐把这些机制充分优效地运作起来,创建富有成效的课堂生态环境。

(3)促成价值观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真谛在于教师对学生教而育之、学而能之、文而化之、促而成之。师生“上所施下所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往良好、正面、积极的方面发展;“学而时习之”的结果,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正确并有价值的课程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为了实现转化知识和教化他们的意图。而除了以上这些认知活动之外,教师还需要借助于创设富有魅力的环境和引趣诱思的办法,激励学生喜欢学校、愿意学习、热爱学科、参与课堂活动、着迷喜爱的领域、执著于志向,从而学有所成。这里所说的“成”,不仅包括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而且更包含他们的成功和成长。在一个过于强调竞争而很少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学校,相信会大量存在“学困生”。而一个很少或没有机会成功的学生,其学习生涯肯定是灰色的。而在这个课堂里不断进行各科学习“竞争性赛跑”的学子,也往往很难获得智力、身体、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和成长。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和自己创造价值的人,包括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习困难的帮助者,超越成功的挑战者和自我奋斗的激励者,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自觉、自立、自律和自由地成功和成长。

2.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

未来的课堂是一个任由学习者在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交替变换、随时穿梭的课堂。师生都应该学会熟练地运用新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交流平台,共同创建一个适度、低耗、持久的优效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安排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难度、学习速度、任务分量,分别以相对较低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进行优质的学习,并且使这种富有成效的教学影响,具有可持续性而非变成考完试就大量遗忘的信息记忆。因此,未来课堂将会大量使用 E-Learning、U-Learning和I-Learning等新技术和新平台。

(1)E-Learning

E-Learning原来是指通过电子媒体所进行的学习,它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通过卫星电视系统的学习、利用视音频会议系统的学习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学习。随后对E-Learning的解释越来越丰富多样。虽然E-Learning有多种解释,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指一种以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化学习方式。其新的沟通机制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平台。随着互联网教育研究的发展,E-Learning被赋予更多的涵义、方式和意义,如基于网络的学习、计算机辅助学习、虚拟课堂、数字式图书实验;通过因特网、局域网、电化声像设备、通讯卫星、交互电视和 CD-ROM进行学习等等。

与此同时,其学习属性逐渐从认知学习的属性,拓展到非认知学习的领域,并逐渐给予新的内涵。如除了原来的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化学习)涵义之外,还可以是Economy Learning(经济学习),Enjoy Learning(享受学习),Enthusiastic Learning(热情学习),Effective Learning(有效学习),Easy Learning(容易学习),Efficient Learning(高效学习),Exchange Learning(交流学习),Embed Learning(嵌入性学习),Exploration Learning(探索性学习),Engaged Learning(投入性学习),Experience Learning(体验性学习),Excitement Learning(趣味性学习),Empowerment Learning(能力提升性学习)等涵义。而这些丰富的内涵,必定为未来课堂的建设和运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2)U-Learning

U-Learning, 即Ubiquitous-Learning,被翻译为“泛在学习”或“无所不在的学习”,意为任何人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科技工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所需信息的学习方式。该学习可以概括为具有3A的特点,即Anywhere(任何地方),Anytime(任何时间),Anydevice(任何设备),意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当前能用于泛在学习的设备主要有数码学习机、智能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超小型笔记本电脑、MP3、MP4等。泛在学习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智能化教育环境,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通过知识的获得、储存、编辑、表现、传授、创造等优化智能条件,提高其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具有持续性(使学习过程连续、无缝)、可访问性(学习者可随时访问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资料)、直接性(直接从服务器、网络中获取信息)、交互性(通过同步或异步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主动性(主动发送内容、选择用户和提供服务)的技术平台,正是未来课堂的一种学习方式。

(3)I-Learning

I-Learning在以网络学习平台上有几层意思:①Interactive,意指交互性,即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交流与分享;②Interesting,意指兴趣性,即通过网络化环境调动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化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③Intimate,意指亲密性,即指建立真实的同伴社交关系,互相帮助,营造亲密氛围;④Individual,意指个性化,即学生学习、作业、反馈都可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而具备这4个特点的学习方式,则是未来课堂将要广泛采用的。

3.拥有创建优效课堂的机制

优效课堂可以创建具有更多学习机会,激励学生想学习、喜欢学习并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习惯的环境,训练他们学会学习和善于学习,这些课堂的机制就是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和训练机制。

(1)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影响着课堂中的学习者是否都具有充分的学习机会。无论采用的方式是全班授课还是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还是个人独立自学,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扩大每位学习者在有限时空中的学习机会,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吃不了”、“吃不饱”和“吃不好”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变换不同的教学方略,分时段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空间变化,把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和分类教学的方式灵活运用,真正有效做好“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

(2)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影响着课堂中的学习者是否愿意学习、希望获得知识或热爱所学的课程和学科。激励机制是否利用得好,关键看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兴趣、态度、情感、动机、个性等认识深度和影响程度。教师要能很好把握什么时候给予“鲜花”、什么时机给予“梦想”的机会,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同情心,不断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与此同时,要注意避免不当的激励会变成惩罚的现象发生。

(3)训练机制

训练机制影响着课堂中的学习者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如何思考或如何解决问题。在训练中,教师除了必要的知识讲解之外,更多地扮演教练的角色,即对学生给予目标、标杆、方法、资源、机会、支持,帮助纠错、融通、转化、超越。教师偶尔会走向前台做示范,但更多的是退到后台做“导演”。让学生有更多模拟和实践的机会学会各种知识,不同场景的思考和各类问题的解答、解释和解决等方法、技术和能力。

三、如何创建未来优效课堂?

1.形成创建优效课堂的共同愿景

学校要创建优效课堂,首先应该使教师对这种课堂的性质特征在认识上达成共识,即创设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的积极氛围或生态环境,让教师在这种氛围中愉快、舒心、宽松和富有成效地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亲切、温馨、自由、和谐和富有活力又有尊严的学习环境,并以一种教师实践共同体去促成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1)打好创建优效课堂的基础

①打造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一种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事情”的课堂。在这种课堂里,学生的学习如果要做到适度、低耗、优质、持久、有条不紊,就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平台来促进学习的转化。也就是说,我们借助于E-Learning,U-Learning和I-Learning,教师不仅可以迅速地完成传道、解惑的任务,而且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知道、理解还是思维,以及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能力转化的状态,甚至素质发展的状态;借助于个性化学习、慕课和翻转课堂,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的状态,解决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速度不一和学习方式有别的问题,让学生进入一种深度、高端的学习状态,能够观察或倾听同伴和教师界定或澄清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和外延,解释其学习的难点,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建构课程或内容的结构,逐渐体验和感悟学科的思维方式和专业技能。并且利用横跨实体和虚拟形态的4种课堂,促进课堂教学的重心从单向式传授、封闭式练习和巩固式解惑转移到多向式互动、开放式实践和覆盖式问题解决,加速知识向能力、低端学习向高端思维、有效教学向优质发展过程的转化。

②建立温馨课堂

温馨课堂是让学生感到亲切、喜欢、快乐、可亲、感动和温暖的课堂。未来课堂的创建将会把教师热情洋溢、引趣诱思、富有成效的教学与学生有尊严、愉快的学习结合起来,超越计较外在奖赏、提高分数、追求他人认同等急功近利式学习,坚持以兴趣志向、精神追求和自觉独立等内在需要进行不懈探索。因此,创设温馨诱人的自然生态、融洽互助的人际生态和专注奋进的心理生态,让课堂里的每一个空间都成为教育的力量。

③营造开放课堂

开放的课堂是让学生心灵自由、独立和解放的课堂。虽然规范有序、按部就班的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打下预设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但是未来课堂更强调学生拥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而非大量零散的知识堆砌。拓展、自由交流、网络学习共同体等开放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梳理和内化数据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立刻学以致用、学以致思、学以致成;能够帮助学生摆脱为应试而学习的局限,在活学活用中得以巩固和转化学业知识,将其迁移到社会知识和人生智慧学习。

(2)形成良好学习与转化机制

①学习机制:从积累学习到同化学习、顺应学习、转换学习

学生从学习一种全新的课程到学习熟悉的内容,所采用的学习类型或方式应该是不同的。丹麦心理学家托马斯·尼森认为,积累学习、同化学习、顺应学习和转换学习这4种学习类型,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学习运作机制。积累学习发生于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并未拥有任何已发展的心理图式,可供来自环境的印象加以关联,即学习者要建立一个新图式中的第一个元素。而同化学习则是学习者将来自其所处周边环境的印象加以改造适应、合并吸收,成为早期学习所构建心智图式的一种扩展和差异化的学习。顺应学习是当业已建立的心智图式无法适应新信息学习的时候,其图式要对旧图式进行整体或部分重构,这是一种学习者快速、突然或立即理解了事物是如何运作的质的超越学习。当前面三种学习中的心智图式加以整合,激发学习者把其情感和认知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其学习过程,在原意义视角、智力习惯和心智背景等参照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自组织、包容性、开放性、反思性、有鉴别力和应变力的学习时,这种学习被称为转换学习。这4种类型的学习与学习的获得过程相联系,它们的特征与组织知识、理解、思维和记忆的心智图式相联系。4种类型的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下得以实现,导向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并且拥有不同的应用与迁移可能。[6]

其实积累学习往往发生于对事实信息、新知识的记忆阶段,对于打基础而言是十分必要的。而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已经能够分别关联地理解事实,并形成概念的时候,就要促进他们进行同化学习。但当某些境况下不能同化时,如当用“指、旨、脂、酯”的发音不能运用常规的原理推断出“诣”的发音时,这时对类似这样的学习就要顺应了。而只有当积累学习、同化学习、顺应学习整合融通、自觉指向更为复杂、动态、综合以及更有意义和难度的高端学习时,转换学习才能真正实现。

②转化机制:把握好从数据、信息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转化节点

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涉及到不同学习类型和难度的递进问题,而且也牵涉到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知识的转化程度问题。知识转化度是指学习者把教师传递的课程内容,从开始的感觉状态(听到、看到或感受到),通过解码转化为信息状态,再通过新信息与旧经验联结,转化为知识状态,最后通过其知识的运用或实践转化为能力。而知识转化度除了取决于学习者个人知识转化与其学习生态环境的关系之外,还取决于其学习群体的知识背景、转移、流动、传播方式与媒体利用,探讨知识传递、交换、接受、转化和运用的时间和空间,知识提供的资源和地点,学生对知识讨论的参与度以及知识的呈现与获取系统等因素的融通。[3]

而要促进学生从信息的记忆、知识的理解向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提升转化时,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从数据向信息、从信息向知识、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整体素质发展转化的关键节点。从数据向信息转化的关键节点是学习者对事实性资料数据的语义解码;从信息向知识转化的关键节点是学习者把新信息与已有经验进行有意义的联系;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节点是学习者对理解后的知识进行应用;而当学习者在形成能力之后,又有意愿将计划付诸行动的时候,他们逐渐发展了某些方面的素质,再加上他们不断涌现的创意、求知兴趣以及集体合作精神,也就能够大大提高这个学习群体的信息洞察力、竞争力、执行力和发展力。[7]

(3)选用多样化教学促成方略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善于使学生学以致知,还要巧于使学生学以致趣、知而达智、乐此不疲。如今国际上也倡导未来课堂教学将从减少教师讲授、为教学内容营造情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教学重心从解答问题到解决问题、逐渐减少对学生的帮助、重新评估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促成学生进行自觉独立而又高端有效的学习。[8]我们围绕着“Maker”这几个要素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各种不同促成方略。“Maker”是对教师努力教学的5个核心要素的缩写,即教学方法、学生意识、学科知识、教学目标和师生关系。这几个要素与课堂时空的有效整合和融通,就构成了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用心思考和专注自由解决问题的多种教学方略。[9]

①促成学生“知之”

按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修订过的认知目标分类,学生能够学以致知的水平有6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可以体现在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这4种知识的某个领域。[10]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具体课程目标,利用个性化学习环境、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把某种需要学习的知识定位在预设的认知层次,然后促进学生的学习从低端的记忆、理解知识,向高端的分析、评价和创新思维转化;从基本事实的了解,到具体概念的领悟,再到认知方法的掌握,最后到有效调控学习和思考过程本领的形成,这些目标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师运用促成学生学以致知、习以致会、用以致能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所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或在不同场合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想到事实、概念之间的联系,预判事情发展的结果,用逆向思维分析相反的事实、概念或观念等等,都可以作为促进学生“知之”的手段。

②促成学生“好之”

促进学生对所学的学科、课程、知识和技术方法感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那么就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或需要。我们知道,决定学生学习需要的因素很多,如是否明确学习目的、是否有自主参与的机会、是否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课堂上能否体验到成功,能否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可否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是否有时间整理知识,能否与同伴和教师积极相处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对他们寄予厚望,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要求,给予他们更多成功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奖励、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教他们学会扬长补短等方法,帮助他们把好学之心和努力奋斗的习惯慢慢培养起来。

③促成学生“乐之”

除了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之外,如何使他们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养成孜孜不倦、专心求知的习惯,也是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使学生乐学的关键和基础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几个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而获得真正的教育。优效的课堂一定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可以自由、独立、专心地着迷于他们喜欢的领域、学科、主题和特长,并使他们的思考力、观察力、表达力、决断力、意志力、应变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获得充分发展。

2.利用先进技术和平台营造良好课堂生态

与传统课堂的营造不同,未来课堂的创建更多依靠先进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打造。当然,仅有技术平台不等于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还得依靠师生之间积极、正面、良性的相互影响。

(1)依据技术,超越技术

创建优良的课堂生态,越来越需要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一样去获得、梳理和巧用优质的课程资源,组织有趣、活泼和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繁复的概念和原理,启发他们学习核心的技术和有用的方法。但再好的技术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喜欢读书、热爱学习、专注内容、享受愉快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些还得依靠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熟练的教学艺术、过硬的组织才能和高强的个人魅力。

(2)基于平台,搭建舞台

未来优效课堂的创建,除了基于迅速汇聚各种教学资源、方便师生教与学的技术和平台之外,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在搭建促进学生转化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素质的表现舞台。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消化和吸收信息,而舞台能够训练学生迅速转化知识,熟练掌握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发展学科兴趣、思维习惯以及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专一精神。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偶尔会走向“前台”示范,但更多地是退到“后台”指导。

(3)营造课堂生态,维持课堂动力

无论是实体课堂还是虚拟课堂,良好的自然生态、人际生态和心理生态都是师生激发教学活力、保持学习动力和挖掘各自潜力的场所。通过和谐的声音场景布置、“雁行文化”建设、激励师生进取心、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等措施,改善课堂的自然环境、师生关系和个人的心态;通过对学生寄予厚望,挖掘课程资源的内在价值、学科的实用价值和“双基”的成就价值,通过维系班级学习的活力、教师言传身教所赢得的信任、各种人际关系的经营、帮助学生梦想成真、设计让学生着迷的学习活动以及因人而异的激励、唤醒和鼓舞等办法来保持课堂动力。

3.巧用所创建的课堂生态追求教育理想

有效、温馨和开放的课堂生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趣、自觉和富有意义地积极学习,而且可以帮助教师追求教育理想,进行有远见的改革,致力于有价值的创新,从事有灵魂的教育。笔者认为,未来课堂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

(1)育弘毅之人

虽然我们对“基础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仍有争议,这也是我们过去的30多年教育改革难以成功和满意的地方,但未来的中国,依然需要曾国藩所说的“弘毅之人”。这种人不一定要具备统一规格,但可以是强者型的显赫之人、智者型的博雅之人、仁者型的正爱之人,还可以是勇者型的忠勇之人。但无论他们往何种方向发展,我们首先要把他们培养成有志之人、有德之人、有智之人、有为之人和有福之人。

(2)集全员之力

由于未来课堂由实体和虚拟世界的4种课堂组成,因此对学习者施教的人就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专职教师,而是所有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人,包括校长、教师、同伴,家长、社会人士以及互联网中的信息提供者、知识消费者和思想创造者和精神导师等。由于第四课堂的存在,学校里、社会上人们的角色随时间情境发生变化,这里的学生,也许就是那里的教师;昨天的教师,也许就是明天的学生;某方面的徒弟,也许就是另一方面的师傅;不仅年长一代可以影响年轻一代,而且年轻一代的变化和成长也会对年长一代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不断变化角色的全员教育理念将是未来课堂创建的方向。

(3)谋“三全”教学

未来的课堂将是不断致力于轻负优质教学的课堂,而要解决好优效教学问题,教师就要千方百计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与教育目标、课程和评价整合融通。因此,未来优效的课堂教学将会是“全脑”、“全课程”和“全情境”的教学,即各种课程的实施尽可能令学生获得认知、情感、文化、精神、语言与学科知识的增进和发展;教学过程的活动应该考虑全课程的相互联系和融通,而非各学科单打独斗、画地为牢,增加学生低端学习的负担;课堂教学应该是考虑全生态环境的设计和实施,使学校、家庭、社区和网络的影响趋于一致,并且互相交叉和互补互助。

(4)施合力之功

未来的优效课堂将是集“教师实践共同体”之力,把每位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融为一体而又能够帮助他们发挥个性和特长的课堂,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的平台,获得更高水平和更为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授课案例、课程资源、教学与领导方式以及评价手段等,真正营造一个个温馨、快乐、激励、开放的课堂,打造一个个“学习共同体”, 实现人人做“最好的自己”的梦想。

(5)守持久之效

未来的优效课堂不仅是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悟之以事,而且能够持之以恒。这种课堂所产生的影响,不仅针对学生当下的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而且关注学生终身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适应社会、参与竞争和创新世界的素质。因此,未来优效课堂的关键,要致力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能力,而且更是培养他们在真实世界中能够“看得穿”的洞察力、“算得清”的决断力、“想得透”的思考力、“干得巧”的行动力、“说得妙”的表达力、“忍得住”的意志力和“避得开”的应变力等智能,以及良好人品、情感、精神境界等素养。而这样的成效则需要通过未来4种课堂整合融通的创建和运作方能获得。

参考文献:

[1]创客.维基百科[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创客, 2014-12-31/2015-02-07.

[2]陈光锋. 互联网思维: 商业颠覆与重构[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3]李志厚. 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新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5).

[4]什么是有效课堂?如何营造有效课堂?[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IfUWihTDTpLoG6Y-kyoSbBzSXOI6-lxSUVtCJu6nhgFkAZxIGxNK2X5N6TqNpapKh6tRmC0QEY50-xSfUg9p80O6oyc3USW6dval2PZZmfS,2014-03-07/2015-02-09.

[5]刘兴然. 论课堂生态与课堂动力[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6][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 孙玫璐,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7]李志厚. 教学临界阈理论与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1.

[8]Ted Mc Cain. Teaching for Tomorrow[M].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2005.

[9]Fenstermacher, G.D., Soltis, J.F. Approaches to Teaching[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4.

[10] Arends, R.I. Learning to Teach(7 Edition)[M]. Boston: McGraw Hill, 2007.

Vol.19, Sept. 2015

Ways to Create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Classroom in the Future

LI Zhi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In the new age of the internet, the synchroniz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real classrooms and virtual classrooms become the platform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upporting instruction,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formation easy to get, technologies are convenient,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will change from focus on mastering the static knowledge, to emphasize the transformative process of knowledge into ability. Classroom would be created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pursuit the one-time result which is effective or efficient, to keep sustainable processes that grea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Teachers may use virtual classrooms as Fourth Space to exchange limited time in First, Second, Third real classrooms. They can also select and use varied teaching techniques to support the creation of these classrooms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structions which are moderate, low cost, high quality and lasting. The creation of this kind of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classrooms still need the integrated implementation in other ways such as setting lofty goals educating the talents, concentrating all members’ power, implemen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ich are “Whole Brain, Whole Curriculum, and Whole Environment ”, carrying out the resultant force, and keeping lasting effects.

Key words:effective and efficient classroom, real classroom, virtual classroom, MOOC, flipped classroom,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PLE)

作者简介:李志厚,广东南海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评价与实施研究”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慕课翻转课堂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