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品质内涵的再研究

2016-01-07 09:24:32陈文龙秦浩正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习品质风格认知

陈文龙,秦浩正

(上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关于学习品质内涵的再研究

陈文龙,秦浩正

(上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学习者的学习品质目前在教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尝试对学习品质内涵作出界定,但方法上大都依靠思辨,对学习品质内涵的认识及其结构组成的分析仍然显得模糊。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实证结合理论的方法,对学习品质的内涵进行再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学习品质是人的特定的心理品质,与学习任务有关;学习品质主要包括认知、动机与情感、风格三大因素群;学习品质可能存在学段间差异和学科间差异。

关键词:学习品质;内涵界定;认知;情感;动机;风格;能力

秦浩正,上海市人,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入,人们目光的焦点正逐步从学科特点与社会需要转向学习者发展本身,学习品质成为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研究主题。本文试图对学习品质的内涵进行再研究,通过分析已有学术文献,汇集众多研究者共同的认知,重新界定学习者学习品质的内涵,以期在学习品质的研究方面作出新探索。

一、关于学习品质内涵研究的回顾

国内对学习品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操作层面,仅有少数学者对学习品质内涵进行了界定。根据文献记载,20世纪90年代主要有郑秉洳、班华以及桑青松三位学者的观点。郑秉洳认为:学习品质即以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从事学习,是决定行为倾向性和独特性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1](P318)班华认为:学习品质是学习主体内在的、稳定的学习心理特征,学习心理品质表现为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智力品质、学习方式等。[2](P152)而桑青松从行为的角度认为: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性格以及学习的意志等。[3](P163)从两人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学习品质内涵的描述均集中在人的心理品质方面,他们都关注了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动机等,但对智力、学习方法等是否是学习品质的内涵,存在不同看法。

国外学者对学习品质内涵的界定同样存在不同认识。如卡甘(S. L. Kagan)和凯兹(L. G. Katz)认为:“学习品质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学习品质不指向具体的方法、技能,而指向儿童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和技能。显然,学习品质不可能将具体的学习方法排除在外。”[4]加涅(Robert M. Gagne)等人认为:学习品质包含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5种习得的性能以及能力和人格特质。其中性能品质对学习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能力和特质以间接的方式影响新的学习。他们还认为:“与学习品质相关的个体的某些品质是遗传决定的。天生的品质是学习所不能改变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习得的特征。”[5](P101)从上述作者对学习品质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知道,卡甘和凯兹不仅关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和学习方法等认知因素,还在学习品质的内涵中包含了人格因素。加涅对学习品质内涵的界定涉及面更广,他详细区分出了学习品质的直接作用部分和间接作用部分,并进一步从来源上阐明了学习品质既有先天部分又有后天部分。

笔者同意,学习主要是人的心理活动,①因而学习品质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是人一系列心理特质的组合。研究这一心理特质的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解释人的学习,实现改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笔者也认同,学习品质涉及心理的各个方面,综合性很强,究竟哪些心理特质组成了学习品质呢?目前的研究虽然各有道理,但大多来自思辨,缺少实证依据。笔者认为,众多研究者在研究学习品质时所关注的内容,有可能对揭示学习品质的内涵有实证的意义。笔者意图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者所关注的心理特质的集中趋势,结合心理学解释,对学习品质的内涵进行再研究。

二、关于学习品质内涵的内容分析

1.样本的选择

笔者以CNKI中搜索并依据标题特征摘选出的91篇论文(2000—2014年间)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91篇论文中有35篇未涉及到学段或学科,属于总体层面的论文,占总样本的比率为38.5%,有学段背景或学科背景的论文共56篇,占总样本的比率为61.5%。91篇论文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相关论文学段或学科背景分布情况

说明:中学学段包括特殊教育论文一篇,大学和职业教育中大学有2篇论文,职业教育有4篇论文

在中学学段的32篇论文可以进一步从学科背景上分类,其中有12篇为理科背景,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背景,有13篇为文科背景,如语文、历史、政治等,也包括英语、音乐等科目,见表2。

表2 中学学段相关论文的学科背景情况

说明:其他学科包括体育与德育各1篇论文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样本中既有一般综合层面的论文,也有具体学科的论文;在学段分布上主要是幼教、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论文,但也有大学和职业学校的论文,其覆盖面较广。笔者据此认为,通过标题特征抽样所得,样本群具有较高的抽样质量。

2.内容信息的整体分析

阅读论文中关于学习品质内涵的内容,发现有两种基本的陈述方式,一种是以定义的方式陈述学习品质,另一种则是以描述方式陈述学习品质。而更多的作者并未完整陈述学习品质的内涵,但在研究中会论及相关内容。显然,要从直接陈述中获得学习品质内涵的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对样本全文进行敏感词分析,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

学习品质是心理品质,这是本研究前提性的命题,所以笔者采用将心理学相关术语作为敏感词的操作方法,如兴趣、态度、反思、自主性、行为、习惯等。一个敏感词在一个样本中计为一次。最后确认的关键词共有47个,其中频数最大的是“兴趣”,涉及37个样本,占样本总数的比率为40.7%,频数最小的是“计划”、“观察”、“记忆”等,各自只涉及1个样本,占样本总数的比率分别为1.1%。笔者认为,出现频率过小的敏感词,虽然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学术语,但缺乏研究者共识基础,应当予以剔除。根据实际统计的信息,笔者保留了18个出现频率大于、等于5%的敏感词,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的彭聃龄教授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四个方面。四者间的关系是:认知需要促进动机和情绪体验;而需要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又依赖认知,能力和人格在认知活动中得到发展,它们又调节着认知过程。笔者尝试根据彭聃龄的认识分析表3,18个敏感词大致分类结果如下:

表3 学习品质敏感词统计表

说明:频率=频数/样本数*100%

表4 学习品质因素统计表

(续表)

说明:频率=频数/样本数*100%

样本中动机与情感因素的敏感词共有7个,在18个敏感词中占38.9%;涉及的频数总计为154篇次,位居四个因素第一;在出现频率较高的前5个敏感词中占据了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四位。可见研究者对学习者的动机与情感因素关注程度最高。样本中学习风格因素的敏感词也有7个,在18个敏感词中同样占38.9%;涉及的频数总计为103篇次,居第二位,在出现频率较高的前5个敏感词中占据了第三位和第五位。可见研究者对学习风格也有较高关注程度。样本中认知因素的敏感词共有3个,在18个敏感词中占16.7%;涉及的频数总计为32篇次,敏感词出现频率最高排在第八位。样本中能力因素的关键词仅有1个,在18个敏感词中占5.6%;敏感词出现频数仅为32篇次,出现频率排在第十二位。笔者认为,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习品质的研究者涉及了心理学全部四个方面,但主要关注的是学习动机和情感、学习风格以及认知三个因素,对能力的关注程度很低。

(2)在学习品质的三个因素上,研究者关注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动机和情感、学习风格以及认知,而且,对学习动机和情感、学习风格的关注远远超过认知。

(3)研究者所关注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学习风格都具有较强稳定性,所涉及的具体术语绝大多数为后天养成的心理特质。

综合以上得到的结论是: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学习品质时,将学习品质看成是一组与学习有关的稳定的心理特质,所涉及大都是后天形成的心理特质。在各种心理特质中,学习动机和情感、学习风格方面的心理特质最为重要。

3.内容信息的分组分析

在阅读文献时笔者发现,所有学习品质研究者的目的都着眼于改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学习过程的改善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学习者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需求或预期等,都可能对学习过程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到本研究中,笔者试图对不同学段进行分组,在中学组对文科和理科进行分组,回答下述问题:在面向不同学段、文科或理科时,研究者在学习品质上关注的焦点是否会有不同。

笔者根据学段对样本进行分组,学前段13篇、小学段9篇、中学段27篇、大学2篇、职业教育4篇。大学和职业教育文献数过少,没有统计意义。笔者就学前、小学和中学3组从动机和情感、风格以及认知三个方面的敏感词进行统计,并进行卡方检验,意图探索不同学段研究者在陈述学习品质内涵时是否存在差异。

表5 不同学段学习品质差异统计表

对表5中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得:χ2=13.78,p=0.008,p<0.01。学段分组统计表明:研究者面向不同学段的学习者,在学习品质上关注的焦点既有相似又有差异,相似之处在于各学段研究者更加关注动机和情感与学习风格,但具体关注力度存在差异。总体看来,3个学段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笔者再按照学科对中学组样本进行分组,文科13篇、理科12篇,德育与体育各1篇。笔者同样从动机和情感、风格以及认知三个方面,对文科组和理科组进行统计,并进行卡方检验。旨在探索不同学科研究者在研究学习品质时的敏感词是否存在差异。

表6 不同学科学习品质差异统计表

对表6中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得:χ2=3.70,p=0.157,p>0.05。中学文理科分组统计表明:文科和理科的研究者,在学习品质上关注焦点既有相似也有差异,对动机与情感、学习风格的关注均大大超过对认知因素的关注,但敏感词的具体比率不同。总体看,文科组和理科组对学习品质敏感词关注不同,并未达到显著差异的程度。

三、关于学习品质内涵的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整体和分组分析,我们对学习品质的内涵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首先,大量研究者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学习品质本质上是学习者的心理品质,它主要由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学习动机情感、学习风格以及认知三大因素组成。其次,在不同学段上,研究者对学习品质要素的关注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学习者学习品质的形成与学习者心理的阶段性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其三,研究者对学习品质在不同学科特征上的关注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通过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推断,学习者的学习品质可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学习品质对学习者学业成绩的影响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学习品质的本质是学习者的内在的心理品质,这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不完全等同。后者直接指向学习者的学业成绩,而学习品质则是通过各方面要素的影响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产生非直接性的“调控”。其次,学习者学习品质的构成要素具有普遍性。不论在哪个学龄段或是在哪一门具体的学科,学习者的学习品质大多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情感、学习风格和认知三方面要素组成。所以,学习品质在结构组成上的普遍性也必然会使学习品质在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上存在跨年龄段、跨学科的普遍作用。不过,由于本次研究文本数量有限,未能进一步深入到具体学科,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品质是否在具体学科之间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第三,学习者的学习品质的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虽然在不同的年龄段,学习者学习品质的组成要素并无不同。但是研究者关注的差异表明,在不同学龄段,学习者学习品质各要素所被关注的比重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不同的学龄段中,某些学习品质的要素可能会成为发展的重点,而其他的要素则可能承担辅助性作用。

四、关于学习品质研究的展望

传统上人们将智力视作决定学习成效的核心因素,因此智力测验成为甄别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改善智力”也因此成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核心议题。但是,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取向对学习者产生了深刻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者个人的人格对学习的影响较以往的作用逐渐增大。笔者认为,强调对学习品质的研究,是学习理论和实践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表现,而要提高研究学习品质的科学性,首先应厘清学习品质的内涵。本研究为研究学习品质提供了一条实证研究途径,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笔者认为,本研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理由之一,研究所采用的是基于文献的方法,经验总结寓意强于理论构建;理由之二,学习品质反映的是学习者的心理,直接分析学习者可能会得到更有效的信息;理由之三,学习品质的研究价值在于其应用,在于其对改善学习的作用。研究尚未涉及教学实践,是本研究的根本性缺陷。笔者认为,本研究的不足可以视作关于学习品质的研究方向。总而言之,从理论和实证上明晰学习品质的内涵及其与学习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上探索运用学习品质理论改善教学,无论是对于学习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教学实际的改进,都有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本杰明·布鲁姆([美]B. Bloom,1913~1999)将学习的目标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意领域,除动作技能领域有身体机能训练外,其余两个领域基本都是心理活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越,霍涌泉. 学习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桑青松.学习心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4]Kagan·S·L,Moore·E,Bredekamp·S. Reconsidering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Towardcommom Views and Vocabulary.Repo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Goal 1 Teaching Planning Group[M]. 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5.

[5]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 教学设计原理[M] .王小明, 庞维国, 陈保华, 汪亚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Vol.19, Sept. 2015

Re-researching of The Meaning of Approach of Learning

CHEN Wenlong, QIN Haozheng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Approach toward learning is being paid clos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instruction researching.Many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tried to identify the meaning of this conception.But we still don’t understand the substance of this conception clearly for the researching way, purely philosophical exercise,we take.The author want to re-identify the meaning via the literature and theory analysis.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ing get three conclusion.First,approach toward learning is a kind of personal psychological attribution which is close to the learning progress.Second, approach toward learning include three sections:the 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yle of pearson.Third,approach toward learning is differ in different study sections and disciplines.

Key words:approach toward learning, identify meaning, cognition, feel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yle, capabilities

作者简介:陈文龙,上海市人,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化学学科教学与学习心理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品质风格认知
区角游戏中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培养
教育(2016年43期)2016-12-15 22:20:29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01:05
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考试周刊(2016年80期)2016-10-24 11:17:47
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25:04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