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晔
瑞舒伐他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48例
王晔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内科,河北 保定 071051)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均以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和血清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清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hs-CRP及血脂水平,疗效显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瑞舒伐他汀;2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敏C反应蛋白
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纠正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笔者观察了瑞舒伐他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就诊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96例,均符合《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中的诊断标准,1个月内未服用他汀类药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 mmol/L或总胆固醇(TC)≥5.2 mmol/L;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继发性或家族性高脂血症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各种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肿瘤者。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 35~65岁,平均(50.29±10.32)岁;体重指数(BMI)为(29.86±2.62)kg/m2。对照组中,男 26例,女22例;年龄38~64岁,平均(49.92±10.13)岁;BMI为(29.38±2.32)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每晚睡前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83,规格为 10 mg,按瑞舒伐他汀计)10 mg。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显效:三酰甘油(TG)下降大于40%,TC下降大于20%或LDC-C下降大于20%任何一项者;有效:TC下降低于20%,TG下降在20%~40%之间或LDC-C下降少于20%任何一项者;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和表2。
糖尿病患者常有特征性的代谢异常表现,包括高血糖、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和向心性肥胖等。肥胖与2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有很大关系,肥胖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2]。患者由于脂蛋白脂酶、卵磷脂胆固醇转酰酶等活性降低,肝脂酶活性升高等,从而出现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促进因素,调脂治疗能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其他血管性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调脂和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瑞舒伐他汀是一种新型、安全、高效的他汀类调脂药物,可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合成,从而竞争性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早期关键限速酶的活性,减少细胞内总胆固醇的含量,有效降低血清三酰甘油和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1]。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2型糖尿病炎性病因假说,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炎性反应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启动因子,C反应蛋白(CRP)则可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3]。CRP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是血管疾病最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除了作为炎性标志物,CRP还可能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过程,能提高动脉粥样斑块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破裂,降低CRP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4]。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清中hs-CRP水平,产生抗炎作用,且降低血清hs-CRP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从而可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5]。本试验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具有调脂抗炎双重功效,可降低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hs-CRP及血脂水平,疗效显著,且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s,n=48)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s,n=48)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指标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hs-CRP(mg/L)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6.68±0.87 2.41±1.06 1.31±0.36 3.48±0.37 5.71±2.67治疗后4.72±1.06χ#1.95±1.03χ#1.52±0.43χ#2.42±0.41χ#2.81±2.03χ#治疗前6.41±0.72 2.38±1.08 1.30±0.42 3.42±0.35 5.62±2.51治疗后6.02±0.87 2.32±1.12 1.32±0.38 3.32±0.39 5.42±2.1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1]高 燕.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120例[J].中国药业,2012,21(5):54-55.
[2]薛世荣,黄景文,罗韶金,等.瑞舒伐他汀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6):13-14.
[3]王艳梅.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1,20(22):37-39.
[4]李建军.C-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的标记物还是兼具致病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09,24(4):241-243.
[5]徐卫东,闵兆晗.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7):27-28.
2014-06-28)
R969.4;R972+.6
A
1006-4931(2015)03-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