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联(1965—),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思政课教学与研究。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曹飞,陈鹏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710071)
摘要:为提高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生活世界理论通过批判工具理性的科学世界,关注价值理性的生活世界;反对主客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强调基于平等对话的主客一元统一思维方式;反对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强调“回到事情本身“的反思、实践体验和理解。该理论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构建回归教材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回归教法的生活世界,并最终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并促进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关键词: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生活世界。
收稿日期:2014-11-08
基金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本科质量提升计划”与“概论课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作者简介:曹飞(1974—),男,陕西榆林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思政课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1-0082-03
文献标志码:A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同样承担着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培育与提高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参与能力等的任务。围绕上述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各界的共识。就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而言,一般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等单位组织级别较高的专家编写,且高校或教师很难直接参与。但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如何进大学生课堂,并最终进大学生头脑,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恰好是高校及教师必须面对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带入课堂,涉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文本语言向课堂语言的转化;更为关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进学生的头脑的情况是最终的试金石,主要体现为学生政治认同、政治文化、政治情感的培育和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情况。
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出勤率” 较低、“抬头率”较低、“互动式参与”更低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很难保证。对于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了解社会的方式多元化、表达情感的方式多元化、对问题的看法多元化。他们独立而自由,热衷于个性的张扬与自我表现。传统的主—客体的二元分离教学方法不仅难以组织起积极而有效的教学过程,而且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与逆反心理;还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期政治上存在的部分腐败现象,经济上存在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下岗失业、竞争无序,社会领域的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加剧了大学生的价值困惑与信仰危机,从而思政课的理论说教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就上述问题的应对措施而言,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本身是既定的事实,无法予以改变,所以绝大多数学者是从教学方法方面改革进行探索的。大家普遍认为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上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方法上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等等。笔者认为上述教学方法的改进无疑具有其合理性,但是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包括教材、教师、教法、学生的综合体系,单一的教法改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思政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教师照本宣科、自我独白、满堂灌教学、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师生互动缺乏、教学效果堪忧等问题,都根源于价值取向的混乱或错位。通过回归“生活世界”促进“意义生成”,让真正的问题显现出来。另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也需要深化,而生活世界理论就是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二、生活世界:思政课改革的切入点
“生活世界”概念是胡塞尔在探索欧洲科学危机的成因时率先提出来的。[1]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在于通过批判工具理性的科学世界,从而关注并回归价值理性的生活世界;通过批判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并强调主客一元统一的对话式思维方式;通过批判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从而重视“回到事情本身“的反思、实践体验和理解的方法。[2]本文认为,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深化大学生思政改革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长期以来, 我国大学思政课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学生的“生活世界”。将思政课教育与政治传播、道德教化与法律普及与大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 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业、情感、就业方面的问题,因而也就很难发挥思政教育应有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大学思政课教育要走出上述困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就必须关注并介入学生的生活世界。现有研究主要立足于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但是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不回归教材、教师和教法的生活世界,那么学生的生活世界也难以回归,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也难以实现。笔者认为,只有回归教材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学方法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遵循知情意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现自然而然的教学效果。
三、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
(一)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材处理
教材之于教学无疑是基础性的、前提性的作用。但是教材本身往往是逻辑性、系统性、说理性较强的,因此,如何将教材回归生活世界,无疑是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增强上课内容的通俗性与鲜活性,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首先集体备课制度有助于形成统一认识,凝聚重点、难点。常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在内容上意味着更易于学生接受,因此专题式的教学不失为有益的尝试。通过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分割将会使问题更加集中、更加聚焦,也易于学生接受;再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意味着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变,增强上课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语言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最终促进教学内容进头脑。
(二)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师角色重塑
俗话说,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因此教师能否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本身是教学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的重要条件。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来说,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认同往往对于接受教学内容具有前提性作用。那么,如何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呢?首先,我个人以为我们一直提倡的是因材施教,讲的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隐含的前提是教师有适应讲授任何知识的能力,但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老师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可以驾驭的问题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强调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教师的“因才而用”。对于思政课尤其是概论课而言,涉及15章,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间纵向演进以及横向涵摄的各个方面,横跨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外交、党建等内容,教师的驾驭能力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即使是让一个老师勉强上完,但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其次,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意味着教师本身要体现自我,教师驾驭课题本身需要教师自然而然地组织教学。不要一进教室就刻板严肃,一离开教室就谈笑风生,尽量保持教师本来的生活秉性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回归生活世界本身意味着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表面上看,回归生活世界好像是教师的重要性下降了,教师的能力不重要了,其实恰恰相反,回归生活世界要求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组织课堂教学、衔接教学环节、活跃课题气氛方面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三)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法探索
探索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方法上师生双向互动,情感上师生共鸣的综合教学体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与普及,学生更易于接受那些直观性强、体验性强的教学方法。因此,应积极探索课内教学体系与课外实践体系相衔接的教学体系。对于课内教学来讲,探索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视频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对于思辨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使用讨论式教学;对于典型事件、法律案件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考虑使用案例教学;对于某一种历史片段或者是对于某一种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考虑使用视频教学;对于课外实践来讲,通过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回归真正的生活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道德鉴别能力、政治分析能力。当然社会实践的选题应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热点问题进行适当的归类。
(四)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学生目的强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教法的生活世界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世界而展开的,因为归根结底,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文化、政治情感的培养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尊重个人权利与地位、探索个性的发展、维护思想的自由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伦理诉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与接受。大学生作为追求个性与自由的活跃群体。单一中心的、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的绝对控制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可能适应新时代的大学生。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予以改变。就高校思政课而言,如果延续传统的那种“主体——客体”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完成新时期的育人任务了。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已经不是主——客体关系了,而是一种平等的主体对话关系;其次,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状况和个别情况都应该有一个掌握。只有整体上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判断、兴趣爱好,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教学。但是对于个别在心理上或者思想上有问题的学生也应该及时发现与干预。再次,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或者放纵学生的错误的观点,恰恰相反,教师应该做的是从生活世界的角度解读学生错误观点产生的社会原因,并最终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回归生活世界将有助于提高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营造师生平等交往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的良性互动,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同时,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政课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并最终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廷国.欧洲文化危机的根源——胡塞尔晚期思想中的一个哲学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0,(5):40-43.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88-189.
[责任编辑申亚民]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ving World
CAO Fei, CHEN Peng-lian
(SchoolofHumanities,Xi’an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Xi’an710071,China)
Abstract:It should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improve affinity, persuasion, and infe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y. The living world theory focuses on rational value of the life world by criticizing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f science. It opposes the thinking way of subject-object dualism and stresses their unitary based on the equal dialogue. It opposes the traditional logical positivist research methods and emphasizes reflection, hands-on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back to thing itself”. The reform should forge the living world for returning textbook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olitical cognition and emotion, then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Key words:affinity; persuasion; infection; the living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