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视域下农村青年教师激励研究
张欣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以双因素理论为视角研究农村青年教师激励管理,有利于针对其激励需求分层次激励。农村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着工资待遇水平低、组织环境欠佳、职业发展受限、教学工作遭遇困难、工作成就感低等问题,应将保健和激励因素策略相结合,激发其内在动力。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农村青年教师;激励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国策的顺利进行。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良的师资队伍。农村青年教师是农村教育的新鲜血液,其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在城市接受过一定的现代教育,是现代信息产品和网络文化的享用者。①但农村青年教师激励中存在很多问题,生存和工作状态堪忧,工作积极性不高。以双因素理论为视角,研究农村青年教师激励问题,可针对教师的激励需求分层次激励,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开发教师潜能,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通过对200多位工程师和会计的实际调查,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他指出,员工的积极性主要受保健和激励两种因素的影响。
保健因素是指与员工工作不满意相关的因素,包括管理质量、薪金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和工作稳定性等。如若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消极怠工情绪甚至是对抗、离职,管理者改善工作中的保健因素可以预防或消除员工的不满,但并不能让员工变得满意,固不具有动机作用。激励因素是指与员工工作满意相关的因素,包括晋升机会、个体成长机会、认可、责任和成就等。这类因素和工作本身相关,缺少激励因素未必会使员工感到不满,但改善它可以给员工带来内在的推动力,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②
双因素理论对农村青年教师的激励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可提供给青年教师以充分的保健因素,避免或消除其不满;其次,应重视激励因素,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其不断成长;再次,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把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引向学校组织目标。
(一)较高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首先,农村青年教师注重物质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经纪人的假设认为人们会理性地计算成本收益,追求收益的最大化;③其次,农村青年教师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对精神文化有着较高追求,由于农村学校经济条件欠佳、地理位置偏僻,其精神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使这种渴望更为强烈。
(二)期望工作环境改善
一方面,青年教师一般在城市生活多年,回归农村工作,环境的巨大反差给其带来强烈的心理落差感,他们期望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掌握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知识,希望学以致用,但是农村教学设备落后,因此期望工作环境得以改善。
(三)自我发展意识和成就需要强烈
首先,农村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年轻气盛,且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不甘落后;其次,他们希望通过自我发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从而实现岗位的交流和轮换,以期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四)重视公平与权益
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教师,思维开阔,追求民主与平等,维权意识高。在农村学校,管理相对落后,思想不及城市地区开放与民主,容易出现事实的不平等(比如职位晋升多是论资排辈、管理校长说了算等)。
(一)保健因素维度相关问题
1.工资待遇水平低
(1)工资水平低。据2015年一项调查显示,农村学校教师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的家庭支出。④尽管我国法律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是多数农村教师的工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各地区关于农村教师的津贴补贴政策有很大差异,从30元到500元不等,津贴额度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关。⑤农村青年教师的工资水平和津贴补贴额度都很低,较城市教师差距甚大。
(2)福利待遇少。教师的福利通常以实物、保险、代金券、有形服务、带薪假期等形式提供。农村学校经费有限,青年教师的福利待遇普遍不高,存在着医疗保障不健全、假期加班时有发生、住房公积金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贯彻等现象。
2.学校组织环境欠佳
(1)学校制度环境混乱。农村学校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教师一般是居住在学校近周的乡土居民,学校的管理含有传统的“人情世故”因素,很多规则都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而不是明文规定,制度环境混乱。作为现代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不甚了解乡土的“约定俗成”,感到无所适从。
(2)工作环境简陋。经费的限制是农村中小学发展的障碍,教学条件普遍简陋。青年教师接受的是现代教育,而农村教学设备十分落后,很多学校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甚至没有网络,青年教师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非常受限。
(3)人际环境欠和谐。一方面,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交流及学习机制,青年教师入职时间尚短,加上年龄及教育背景与老教师的差异很大,导致青年教师与老教师间交流匮乏;另一方面,校长往往对青年教师的关怀不够,由于精力或水平有限不能给予青年教师以有效指导。
(二)激励因素维度相关问题
1.职业发展受限
(1)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升受限。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受限。首先,由于经费限制,培训机会较少,基本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计划解决青年教师的培训需要问题,学校几年方有一次机会,每次只能选派1~2名教师。其次,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意识淡薄,疏于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与指导。
(2)职位晋升受限。农村青年教师在职位晋升时常常遇到屏障。职位晋升主要看年龄、工作年限,而非能力,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小学管理中极为普遍,农村学校受传统观念影响,更为严重。不公平的晋升制度,影响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
(3)参与管理受限。农村学校管理的“科层”现象严重。近年来,城市学校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逐渐增多,但农村学校管理的“官僚”性质仍旧十分严重,学校相关制度、政策及重要决定一般都是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单独或共同制定,青年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极少。
2.教学工作遭遇困难
(1)工作压力大。首先,由于农村教师资源不足,很多青年教师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其次,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心理比较脆弱,管理困难,给青年教师增添了新的压力;另外,由于任教时间尚短,经验和技能不足,学校重视结果性的教学评价,青年教师倍感压力。
(2)教学技能欠缺。很多农村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及管理方面遭遇困难,教学技能欠缺。农村青年教师的教育背景优良,但是一线教学技能欠缺。首先,青年教师接受相关培训的机会少;其次,校内缺乏良好交流学习的机制,校本培训又大多流于形式;再次,新老教师形成两个风格各异的群体,不能良好地融合。
3.工作成就感低。
(1)被认可度不高。一方面,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另一方面,教学业绩成为青年教师能否得到学校认可的单一标准。学校对农村青年教师的评价体系大多采用奖惩性评价体系,且侧重于工作业绩的结果性评价,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金、聘任、提升直接挂钩。
(2)荣誉感和和责任意识低。农村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奖励方式单一、不及时,多集中在固定的日期(比如学期末)召开表彰会,给予口头或书面表彰,物质奖励少。由于奖励的延迟及方式的单一,不能有效激励青年教师,很多青年教师对于表彰抱有聊胜于无的心态,荣誉感低,影响其责任意识水平。
(一)保健因素维度相关策略
1.增强工资待遇的保障力度。首先,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城市教师及公务员标准,教学条件本就艰苦的农村地区,理应给予任职教师更为有保障的工资水平。其次,保障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应增加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的财政支出,加强对政策的执行监督,防止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的流失。
2.构建新型学校组织环境。首先,增加农村学校组织建设的经费投入,创设优良的工作环境。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负责,县政府为了追求业绩,经费普遍往县城学校倾斜。应改变这种现象,给农村学校更多的经费支援。其次,制定健全的学校规章制度,保障学校工作有序进行。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往往让学校管理陷入混乱,使青年教师感觉无所适从。第三,学校应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及交流机制,促进教师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共同发展。
(二)激励因素维度相关策略
1.拓宽农村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首先,相关主管部门应给予农村青年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其次,学校要帮助青年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再次,学校需打破传统论资排辈的晋升规则,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晋升机会。第三,学校应倡导
2.提供教学工作援助。首先,适当减轻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比如设有专门的生活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生活和心理问题,建立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等。其次,学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建立良好的教师学习交流机制,重视校本培训。第三,主管部门应给予农村青年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促进城乡教师的交流式学习。
3.提升农村青年教师工作成就感。首先,积极认可农村青年教师工作。对农村教师工作的价值及意义进行宣传,引导社会形成尊师的氛围;学校领导要多方面认可青年教师的工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撇除工作业绩定成败的刻板印象。其次,多种奖励方式相结合,注重奖励的及时性。学校奖励应及时,把物质奖励、书面奖励、语言奖励相结合,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成就感。
注释:
①巫肇胜.农村青年教师的职业期待研究[D].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7.
②埃德加·沙因著,马红宇等译.沙因组织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③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敏健、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5-176.
④芦丽静,闫慧敏等.调查报告: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有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14-11-01(3).
⑤邬志辉,李涛等.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基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文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作者简介:张欣(1990-),山东省单县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