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刚 张秋生 何毅 伍健明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颅内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分析*
邓志刚 张秋生 何毅 伍健明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目的 探讨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26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动脉瘤破裂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破裂组(n=200)和未破裂组(n=6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相关特征资料进行搜集,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然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较高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瘤家族史(OR=14.335,95%CI=3.172~64.785)、吸烟史(OR=18.225,95%CI=4.42,8~75.034)、后交通动脉瘤(OR=4.264,95%CI=1.642~11.071)和中等动脉瘤(OR=5.640,95%CI=2.331~213.640)。结论 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家族史、中等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和吸烟史。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颅内动脉瘤为位于颅内动脉管壁的异常膨出,多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上,其中80%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1]。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的首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因此对造成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争取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进而杜绝病情,提高治愈率。本文主要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陈述,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检索200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2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脉瘤破裂与否将其分为破裂组200例和未破裂组60例。破裂组患者中男68例,女132例,年龄44~68岁,平均(55.5±5.0)岁;未破裂组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50~71岁,平均(55.8±4.0)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选择标准:临床资料准确完整,无明显临床表现,经体检确定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或具有头痛、颅神经损伤等临床表现,经CT血管造影检查(CTA)和DSA检查后确诊,从未发生过颅内动脉瘤破裂,且患者知情同意。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选择标准:临床资料准确完整,临床主要表现为颅神经损伤、颈项部及头部疼痛、意识障碍或颈项强直;经CT血管造影检查(CTA)和DSA检查后,确诊为由瘤体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颅内动脉瘤为再次破裂的患者并采取手术治疗;由感染、创伤等其他疾病间接导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知情不同意。
1.2 研究方法 搜集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线资料,及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末端、小脑后下动脉)和动脉瘤直径(小动脉瘤、中等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动脉瘤)等动脉瘤特征[3]。选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首先筛选分析造成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单因素,然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相关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分析,率或构成比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的饮酒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与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破裂组中吸烟史和动脉瘤家族史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2.2 动脉瘤特征比较 两组患者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和动脉瘤直径(中等动脉瘤、小动脉瘤)差异显著(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n(×10-2)]
表2 动脉瘤特征[n(×10-2)]
2.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动脉瘤家族史、吸烟史、后交通动脉瘤及中等动脉瘤是造成动脉瘤发生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有文献报道显示,部位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Sadatomo等人的研究认为,血管分叉处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较非血管分叉处高,认为这与血管分叉处的血管壁受到更大的剪切应力有关。目前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部位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前交通动脉瘤较易破裂;有人认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的小动脉瘤更易发生破裂;还有研究认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性最高,而颈内动脉瘤不易破裂。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因素被研究证明与动脉瘤破裂相关。除了动脉瘤的位置与动脉瘤破裂存在一定的关系外,动脉瘤破裂还有其他相关危险因素。据报道,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的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情绪波动、基因缺陷、吸烟、嗜酒、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瘤特征(大小、位置、形状、多发性)[4]。本次主要探究的是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线资料及动脉瘤特征。
在本研究中,性别、年龄与动脉瘤破裂无明显关系。而最近的遗传学研究显示,日本和芬兰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增加,提示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家族史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5~7]。全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一些易感基因可能促进了动脉瘤的发生、进而造成了动脉瘤家族发病的遗传倾向性。但是目前单个基因组与疾病发作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印证,经初步推断,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可能由于环境因素与多基因易感性共同作用所致,如酗酒、吸烟患者动脉瘤破裂可能性较高。在基因治疗方面,基因突变点有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发现、验证,进而投入治疗。在本研究中还显示出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部位之一是后交通动脉。较之其他部位的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的最大不同之处为在动脉瘤破裂前,后交通动脉瘤体的快速膨胀可能压迫眼部神经,进而产生神经麻痹等临床表现,需要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关注与警惕,因此对后交通动脉瘤采取优先、有效的治疗便显得格外重要。另外,临床普遍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是预示破裂危险的重要因素之一。Wiebers等研究结果显示,位于后循环和后交通动脉以及大动脉瘤可能增加破裂危险发生的概率,并确定直径≤7 mm的后循环动脉瘤更容易破裂。本研究的结果中,动脉瘤的破裂危险概率似乎与动脉瘤的大小无关,而中等动脉瘤也是导致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此外,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被认定是动脉瘤破裂的先前状态,如果发现逐渐增大且有破裂趋势,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动脉瘤家族史、吸烟史、后交通动脉瘤和中等动脉瘤是导致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史因素尤为重要。当动脉瘤患者自身存在一个或多个相关危险因素时,应对其加强随访,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必要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进而避免由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患者生命危险。
[1]呼铁民,韩凤伟,王维兴,等.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151-155.
[2]高岩升,宋来君.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20(8):579-582.
[3]李云超,邱虹,陈广,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88-2390.
[4]张照龙,聂景浩,黄清海,等.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C].第十二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论文集.2012:111-115.
[5]荆国杰,姚晓腾,祝刚,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6-9.
[6]高岩升,万传军.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05(22):6764-6766.
[7]姜斯超,王勇.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08(3):155-159.
Risk factor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DENG Zhigang, ZHANG Qiusheng,HE Yi,etal
(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Shenzhen,Shenzhen518000,Guangdong)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 st leading to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Methods 260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rupture of the aneurysm ruptured or not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n=200) and unruptured groups (n=60). The clinical data and information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eurysm were collected.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wo groups of screening, and then carried out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occurrence of a higher risk factor family history of aneurysms (OR=14.335,95%CI=3.172-64.785), smoking history (OR=18.225,95%CI=4.42,8-75.034),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OR=4.264,95%CI=1.642-11.071), moderate aneurysm (OR=5.640,95%CI=2.331,213.640). Conclusion Caus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risk factors include family history of aneurysms, moderate aneurysms,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and smoking history.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Risk factors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03112)
R 379.41
A
10.3969/j.issn.1672-3511.2015.06.023
2014-09-28; 编辑: 母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