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玉 邓敏 魏萍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护理部, 2.ICU, 四川 内江 641000)
ICU层级护理方案对患者感染控制的效果
程明玉1邓敏1魏萍2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护理部, 2.ICU, 四川 内江 641000)
目的 探讨ICU层级护理对患者感染控制的效果,为临床防控ICU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综合ICU住院的1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ICU感染控制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层级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感染症状评分及感染控制效果。结果 观察组感染症状中,除皮肤及其他感染外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感染率为3.49%(3/86例),低于对照组的11.76%(10/8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ICU层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感染,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ICU; 层级护理; 感染控制; 效果分析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患者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以往的常规ICU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护理服务需求,尤其是综合ICU护理措施的涵盖面广,而ICU中的危急重症种类较多,一旦发生院内感染,可能导致诸如肺炎等症状发生,严重时甚至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因此对患者的感染控制十分重要[1]。层级护理是指将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分组,并制定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有关职责,使所有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护理水平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近年建议将层级护理模式应用于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相关报道中亦指出此类护理措施可取得较好的针对感染的防控效果[2],而国内在这方面的报道较少[3]。本文将层级护理方案应用于综合ICU中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综合ICU治疗的 1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5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36例,平均年龄(58.8±0.4)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36例,平均年龄(59.2±0.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人员中含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1名,护士19名,护工6名。学历为本科者14名,大专者21名。本研究中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ICU感染控制护理方案,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消毒灭菌及体位、用药护理等内容,护理人员均采用轮班制模式。观察组则实施层级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2.1 完善制度管理 拥有完善的层级护理制度对于防控医院感染而言是一个重要保障。制定层级护理内容前,应先根据我国卫生行政机构的有关规定,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拟定出ICU感染的控制标准及规章制度,制定好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好绩效考核标准,同时定期评估各个层级护理人员所做的日常工作,监督规章制度的落实。
1.2.2 层级岗位内容及院感控制方案 将护理人员分设成助理护士和Ⅰ、Ⅱ、Ⅲ级护士及护士长。每个级别的护理人员依照岗位工作的内容各承担8例左右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详细而科学地制定护理具体内容,细化到点,明确到个人。各级别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分别是:①助理护士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以及部分基础护理,仔细观察患者体温、分泌物、引流物颜色等,将可能引发感染的各类现象整理记录并报告护士。②护士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并做好相应记录和消毒灭菌处理,检查各类物品是否及时消毒更换。其中Ⅰ级护士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及基本护理工作;Ⅱ级护士全面负责患者的整体护理及管理,同时指导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Ⅲ级护士协调和监督日常护理质量,处理疑难的护理问题。③护士长全面管理病房工作,对护士工作进行检查,通过强化巡视及查阅感染预防记录本等,了解已经进行或者急需实施的下一步工作,及时与护士沟通,使其尽可能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感染症状评分及感染控制效果。其中感染症状评分参考“医院感染类别评分标准”进行判定[4,5]。具体包含如下指标:①导管相关感染。②呼吸道感染。③泌尿系感染。④消化道感染。⑤皮肤及其他感染。每项分值最高分为5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感染控制工作完成得越好。
2.1 两组感染症状评分对比 观察组感染症状中,除皮肤及其他感染外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感染症状评分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效果对比 将患者的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组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效果对比[n (×10-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临床上,医院感染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正常康复进程,严重时甚至直接引发患者死亡。由于ICU中住院患者多患有危急重症,一旦发生感染,则后果可能十分严重,怎样合理而科学地控制ICU患者的感染症状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较大的挑战[6]。常规ICU护理措施虽有一定的效果,然而亦存在较大问题。护理人员长期将完成辅助治疗的操作任务视为工作重心,往往忽略了以患者为中心,加之护理人员大都处在超负荷工作任务的恶性循环中,易身心疲惫,进而影响护理团队的稳定,对患者的预后亦有较大的影响作用[7]。石丽等人[8]推荐在ICU中实施层级护理措施,并指出利用层级护理能够更大的发挥护理价值,使患者获得最佳预后。鉴于国内在此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将层级护理方案应用于ICU患者的感染控制中,旨在降低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更好地服务患者。
实施ICU的层级护理措施后,ICU护理工作内容在人力资源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分级管理,明确定义了ICU中各个级别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岗位职责,同时细化了工作任务,由此明确了护理人员的自身职责,强化了岗位责任制,较好地避免了护理人员因轮班制而产生的盲目及无头绪工作,从而改善了工作秩序,提升了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了ICU病房中的消毒和感染预防工作的合格率,有效控制了感染,保证了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感染率为3.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76%,与苏敏仪等人[11]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感染症状中,除皮肤及其他感染外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实施ICU层级护理后,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感染症状,符合国外Kawase T等人[9]的报道结果。这可能是因为进行层级护理后,ICU感染控制被安排得更加合理有序,各级护理人员对于其自身所需承担的工作内容掌握得更加透彻,对于护理技术亦逐渐变得精湛[10,11]。例如,对于导管相关感染而言,助理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温和导管分泌物或引流物颜色,能够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及时报告护士;而Ⅰ级护士需强化常规导管护理及其他基本护理,Ⅱ级护士重点关注患者的整体护理情况,指导Ⅰ级护士针对感染进行重点监测及护理,Ⅲ级护士做好协调和监督工作,对有潜在感染风险者,应加强巡视和管理,并及时与护士长沟通,给出最佳的护理方案。上述护理措施克服了以往常规护理容易造成的忽视及遗漏现象,对患者的病情能够更好地掌控。而对于皮肤及其他感染,两组的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这是因为ICU中皮肤及其他感染发生率低,短时间内效果对比不明显。
对ICU患者进行层级护理,通过明确规范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更有利于护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及有效展开。同时将患者置于服务中心,有效规避了感染的发生,亦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可 在临床推广实施。
[1]刘夕珍,史广玲,吴艳丽,等.层级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29(6):448-450.
[2]Raj R,Ussavarungsi K,Nugent K,etal.Accelerometer-based devices can be used to monitor sedation/agit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J Crit Care,2014,28(14):215-219.
[3]高春华,冯洁惠,尹慧芳,等.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运动方案的制订及安全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10-812.
[4]Hansen S,Schwab F,Schneider S,etal.Time-series analysis 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a centrally organize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central-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32 German intensive care units[J].J Hosp Infect,2014,15(14):130-133.
[5]陈洁雅,李静,李平东,等.ICU护士核心能力N1级培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效果评价[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12):1970-1971.
[6]Shinall MC Jr,Ehrenfeld JM,Guillamondegui OD,etal.Religiously affiliated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receive more aggressive end-of-life care[J].J Surg Res,2014,2(14):540-541.
[7]马新利,吴淑华,张瑜,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2562-2563.
[8]石丽,刘加林,魏艳艳,等.心血管病外科成人术后ICU临床护士岗位分层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4):12-14.
[9]Kawase T,Toyofuku M,Higashihara T,etal.Validation of lactate level as a predictor of early mortality in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ho entered intensive care unit[J].J Cardiol,2014,23(14):158-160.
[10] Ortíz G,Dueas C,Rodríguez F,etal.Epidemiology of sepsis in Colombian intensive care units[J].Biomedica,2014,34(1):40-47.
[11] 史莉,孙光成,李萍,等.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西部医学,2011,23(1):176-177.
Effect of ICU level nursing program for patients’ infection control
CHENG Mingyu1,DENG Min1,WEI Ping2
(1.DepartmentofNursing,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Neijiang,Neijiang641000,Sichuan,China;2.IntensiveCareUnit,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Neijiang,Neijiang641000,Sichuan,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CU level nursing program for patients’ infection control and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ICU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ference. Methods 171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integrated ICU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8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85 cases).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given regular ICU nursing measur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level nursing program. The infection symptom scores and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infection control were observ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symptoms of infection, except the skin and other infections, the other infection symptom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s infection rate was 3.49% (3/8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11.76% (10/8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hierarchy in the ICU nursing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infection.
ICU; Level of nursing; Infection control; Effect analysis
R 47
A
10.3969/j.issn.1672-3511.2015.06.050
2014-08-01; 编辑: 母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