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艳
摘 要: 马克思人学是人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学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人学的逻辑起点,本文从马克思人学视阈中,对“现实的人”进行理解,主要从内涵和塑造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剖析。内涵理解上,“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及历史存在物;塑造因素理解上,劳动实践是塑造“现实的人”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人的本质。
关键词: 实践人学 如何存在 现实的人 劳动实践
一、如何存在:马克思实践人学范式的核心
人学,顾名思义,就是人的哲学。“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①。在人学研究中,人之存在结构内在包含三个方面:存在内容、存在方式、如何存在②。“存在内容”是指人作为人之为人的具体内容,关注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是指人以何种途径存在,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身份、地位等;“如何存在”是指“存在方式”的经验过程,即人如何体现自身的特性、本质。以人之存在结构中何者为核心是区分理论人学和实践人学的关键。以“存在内容”为核心的是西方传统人学,又称理论人学;以“如何存在”为核心的人学范式被称作实践人学。
理论人学认为,“存在内容”是人之存在结构的核心,决定了另外两种因素。该人学以西方传统人学为代表,普遍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本身以外的“实体”,把自然实体如上帝、“至上理性”、“绝对精神”等看做人的本质,将人的问题等同于自然的问题。理论人学关注的仅仅是“什么东西存在”等实体性、知识性的问题,并未涉及人类存在本身。总体而言,理论人学是遵从知识性的理路,是概念的、逻辑的和反思性的人学。
马克思人学开启了实践人学的路径,是人学范式的革命,实现了从理论人学到实践人学的转变。实践人学,即以“如何存在”作为人之存在结构的核心,是“存在内容”、“存在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从概念本身出发,必须指出的是,实践人学中的“实践”并非传统用法的“实践”,也不是具体形式,而是应该理解为一种人学解释框架,依靠这种理解框架理解人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③。实践人学是在唯物史观的历史演进下逐渐形成的,并认为,存在内容应奠定在“如何存在”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人学的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内涵理解: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并非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诚然,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也有逻辑演进过程。“现实的人”并非马克思首次提出,而是费尔巴哈最早提出及研究的。费尔巴哈看来,“现实的人”是关于人的“类”的概念,指的是感性的生物性的个人,是肉体的感性的存在。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现实”,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并且社会性体现了人的本质。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人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马克思的现实的以人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④。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现实的人”具有丰富的规定性和内容。
首先,“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体,构成现实的人的自然生物基础。人具生命力,是能动的现实的自然体。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人来自于自然。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马克思提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无论是人的生存、发展还是需要均离不开自然。“我们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⑤。无论人们生活的哪一方面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资源供给。无独有偶,恩格斯也提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构成基础⑥。现实的人具有自然属性,与自然息息相关,这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立场,也遵循了实践人学中的实践理解框架,是马克思实践人学中现实的人的首要内涵理解维度。
其次,“现实的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构成现实的人的自然生物基础,是世界所有有生命存在物的共性,而社会属性是“现实的人”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的人类个体,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费尔巴哈并未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而是把人降到与动物同等的地位,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因而,他离开人的现实性研究现实的人,把人仅看做自然存在物,因而他只能观察到“现实的人”是“单个人的直观”,并未深入研究现实的人背后的“感性活动”。人类社会是由无数的“现实的人”组成的,人类社会与“现实的人”不可分离。然而,现实的人的活动不是相互没有关联的纯粹的人的行为,而是彼此结成一定社会关系既分工又合作共同进行的社会行为。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⑦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正是“现实的人”的社会活动创造了历史。在人类社会中,人的本质体现在现实上事实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
再次,“现实的人”是实践存在物。个人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充分体现了其内涵。一方面,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人在实践中体现和创造了人的存在。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人的本质,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实践中,人得以存在,并且在自然中直接或间接通过实践获取自身的所需要之物;在社会实践中,现实的人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的主观认识,使自身认识和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实践中体现现实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即是人区别于别的存在物的根本属性。“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时,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⑧。在社会实践中,人也体现出“类存在物”的属性,是体现自身存在的重要标志。
最后,“现实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物。“现实的人”可在活动中体现出来。人类历史是个人实践活动演化的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⑨。现实的个人在创造世界历史的同时也提高着自身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并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是历史性的存在。另外,历史的发展是无数现实的人实践的合力的结果。人是作为“历史”的方式实现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的,历史作为个人的合力出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从人类解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大形态,以此相对应,提出了“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个人全面发展阶段”三个阶段,深刻阐述了现实的人的历史的发展演变进程。
三、决定性因素: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实践人学革命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实践人学中,劳动实践是塑造“现实的人”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实践人学的首要的范畴,是塑造“现实的人”的重要依据。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而动物的行为仅是本能行为。人的劳动实践不仅具有意识,而且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⑩从人与人的区别上看,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不同的实践体现出人的不同存在途径。马克思认为,不同的劳动实践塑造出不同的“现实的人”,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塑造出具有全面性的自由的个人,而异化劳动造成人不能全面发展。
劳动实践体现了“现实的人”的现实本质。现实的人在劳动实践中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些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另外,现实的人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实践形成人的本质,并在实践中是人的本质充分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注释:
①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5:5.
②刘同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类解放境界[M].人民出版社,2013:253.
③陈曙光.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5:17.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5:23.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2:1002.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2.
⑧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5:11.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2:310.
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人民出版社,2009:559.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5.
[2]陈曙光.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5.
[4]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5.
[5]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刘同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类解放境界[M].人民出版社,2013.
[7]叶汝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J].哲学研究,2008(2).
[8]韩庆祥.哲学的现代形态——人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9]宋德勇.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现实的个人”刍议[J].汉江论坛,2010(11).
[10]陈曙光.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体系之维[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3).
[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