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敬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理论本身,从而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出现了很大的落差。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将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如何指导现实的问题提上了研究日程。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深处?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人”。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所决定的。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色;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2-0042-05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理论本身,从而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出现了很大的落差。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习近平从回顾历史、关注当下、展望未来的角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理论思维的强大支撑。“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就将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如何指导现实的问题提上了研究日程。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深处?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人”。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所决定的。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束缚、克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之后创立的新的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创造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关系概念,确立了同旧历史观的分水岭:建立了科学的分工理论,突破了异化劳动的局限: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主体与客体、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划清了同唯心论、机械论的界限……同时,抽象的人、现实的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等与“人”息息相关的命题不断涌现,这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将“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历史唯物主义将“人”作为出发点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学界关注较多也争论较多,形成了一些观点却没有达成共识,在这些观点中,或者把实践作为出发点,把人的活动作为出发点,把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出发点,或者把现实的具体的人、劳动、生产力、交往关系等作为出发点,其中引起争论最多的是“现实的人”能否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的确,经典作家没有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因此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能找到相应的论据,但我们认为无论是实践还是人的活动、劳动、生产力、交往关系等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主体性,因此把“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具有更为本质的意义。
第一,要揭示“人作为出发点”这一命题的正确性首先要对“人”作出界定。费尔巴哈也把“人”作为出发点,但他的人是抽象的人。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比较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的”,而费尔巴哈恰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可见,费尔巴哈的哲学也是从人出发的,不同的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因此,费尔巴哈的人是抽象的人。是“一个思想上的形象”。恩格斯认为,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在1845年的《神圣家族》中就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了,从而超越并发展了费尔巴哈哲学。因此,“抽象的人”成了费尔巴哈和错误的“人”,“现实的人”成了马克思和正确的“人”。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和产生误解,后来的学者们都尽量不用抽象的人,比如,黄楞森在谈到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时,为避免误解,特别指出这里的人是“现实的人”。“作为人学对象的人是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人学……是研究人的共性,或说一般的人,即抽象的人。为了避免引起脱离具体的人的误解,我们常用马克思喜欢的用语,人学研究现实的人。”其实,马克思在反对抽象的人时,并不是反对人的抽象。人作为一个类概念,是人的抽象。同样,现实的人包括现实个人,但并非等同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那么,在这里,“人”是抽象的人还是现实的人?是个人还是人类?拙见以为,这里的“人”是“处于现实关系中的抽象的人”,是一个类群体,是现实的人的抽象。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从“人”出发。“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考察人类社会必然要从人出发,从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出发,但是这个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之所以是现实的,就在于这个人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人,而且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理解为自然人和劳动人的统一,并将劳动视为人的现实本质,由此既超越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也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合理思想,扬弃了他们各自的局限性。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问题,真正说明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关于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从人出发的科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就说明,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或社会结构和国家是由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产生的,而这里的“个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的“现实中的个人”。在这里,为避免争论,我们暂不具体到“现实的人”,但至少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是从人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例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唯物史观是以对个人生存发展及其命运的关注为其终极关怀的:作为一种个人发展理论,唯物史观则是在对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系统阐释中展开的。”的确,有了人,才有人类社会,才有人类历史;有了人,历史才有了主体,才有了社会历史一切发展的胚芽。
第三,“处于现实关系中的抽象的人”。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从人出发,一方面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但不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出发,而是从整体的人出发,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人的抽象。是处于现实关系中的抽象的人。处于现实关系中的抽象的人,包括人的历史图景和现实图景,涵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历史、人的能力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历史性和现实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另一方面从“处于现实关系中的抽象的人”出发蕴含了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社会的人出发、从物质生产出发、从生产关系出发、从劳动出发等观点。现实的人、社会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从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出发与从物质生产出发、从生产关系出发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探求人类历史的最终原因和根本动力,而物质生产正是人背后的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和根本动力。马克思也正是从社会的人出发,通过对生产劳动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
2 历史唯物主义将“人”作为落脚点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相关的专门论述,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落脚点,学界研究得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有落脚点的,而且正是落脚点的存在使得它不是一个盲目的理论。使得它不仅关注思想世界,更关注现实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从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发现人的社会本质开始,通过人的异化劳动揭示人的本质发展规律,进而指明人类解放的必然趋势的。因此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历史唯物主义都不可能离开“人”,离开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将无从存在,只有从人出发又回到人才能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
第一,“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和贯穿始终性。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哲学探讨的中心课题。而世界必然是属人的世界,是与人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世界。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是一个能思维的有限存在物,而世界则被看成是无意识的永恒存在,于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演变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关系反映到历史领域,就具体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在这一推理过程中,我们要展现的其实就是“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不可或缺性和贯穿始终性。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本身的决定作用,还是在论证和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给人们一把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钥匙,没有人的参与,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无法完成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学。不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人学。“人”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出发,落脚于现实的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揭开了社会历史中被遮蔽的“人”。我们知道,在曾经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自身力量的弱小、科技的不发达、认识力和创造力的局限等,使得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力量没有充分显现。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反而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唯独没有崇拜过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去除了自然、鬼神、图腾、资本等对社会历史本真面目的遮蔽。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遮蔽,对人的历史创造者地位的遮蔽。对人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地位的遮蔽,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人的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地位: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社会历史规律的统一,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自此,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人与社会历史达到了深层次的统一。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谈到:“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第三,落脚于“人”,即落脚于人的发展。
首先。落脚于人并非落脚于人的动物机能。人的动物机能固然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这一点无异于动物,因此,人的动物机能不能作为落脚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言:“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其次,落脚于“人”,即落脚于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级的社会形态,其中人的自由发展自然成为人的最高发展目标,但人的自由发展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在社会、他人等限制范围内的自由发展,其实质是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的社会化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既然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运动的主体,是运动规律的主体,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就应该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社会历史运动和发展的总趋势必定是人的自我肯定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共产主义,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状态。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由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发展,即不受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人,能够按照社会的需要,个人意愿、兴趣、条件等自由发展”,因此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就是个人有条件的自由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特色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特色是致力于研究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实现程度,也取决于历史唯物主义满足中国现实需要的程度。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历史观,也是源于现实又归于现实的。
1 历史唯物主义把所谓学术的纯粹自律性揭示为现实的关照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策动的划时代的哲学革命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任何其他哲学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的社会历史是内蕴于自然与自身之内的,是内蕴于人与自身之内的。对于当今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而言,在强调其学术向度的同时,要重视学术研究的基本使命,也就是学术研究的实践意义:揭示并切中社会的现实。这一点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作为思想武器的本质是一致的。致力于研究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学术研究的决定性基础和根本任务,这就把所谓学术的纯粹自律性揭示为现实的关照性。
2 历史唯物主义将对现实的关照融入时代课题之中
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的关照依旧建立在如下时代课题之中:一是对文本、经典著作和思想史的研究:二是对整个当代世界及其理论表现的批判性研究:三是从社会现实的方面对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进行研究。在这三项时代课题中,第三项是最复杂、最艰难的,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说它最复杂、最艰难,是因为它除了自身问题的研究之外,还必须以前两项研究的正确性和深入性为前提和依据,而前两项研究要具有正确性和深入性显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正如俞吾金在《被遮蔽的马克思》一文中指出的,马克思的本真哲学精神存在系统而严重的遮蔽,要使马克思学说脱离被遮蔽的状态,首先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本来面目。说它最根本、最重要,是因为任何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无论是直接解决还是间接解决,无论是解决现实实际问题,还是解决现实思想方向问题。现实问题的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支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正确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各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等重大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
1921年1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之后的革命和建设中,历史唯物主义始终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始终是全体共产党人的言行准则。历史地看,每当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成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就能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每当没有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没有认真分析规律或者直接违背规律,就会导致革命、建设与改革遭遇或大或小的挫折和失败。在全面推进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很多硬骨头和险滩,任何理论工作者,都有责任为中国的改革、中国的发展分忧解难。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仍然也必须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那么,在当代中国,如何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经济改革,“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因此,我们要从中国的社会存在出发,这个社会存在就是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不从国情出发会脱离实际,国情把握不准会走弯路,两者均不可忽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因此,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要依靠人民,改革也是为了人民,只有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我们的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思维支撑。在这种思维支撑下,我们应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深入研究如何将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深入研究如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深入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深入研究如何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当下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一定要通过“人”才能走向现实深处。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德国人那种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关于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之所以可能产生,也只是因为现代国家本身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或者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平等大厦”时指出:“一当它们不再是抽象的人的意志而转为现实的个人的意志,转为两个现实的人的意志的时候,平等就完结了:一方面是幼稚、疯狂、所谓的兽性、设想的迷信、硬说的偏见、假定的无能,另一方面是想象的人性、对真理和科学的洞察力;总之,两个意志以及与之相伴的智慧在质量上的任何区别,都是为那种可以一直上升到压服的不平等辩护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必须重视现实的人,重视人民的利益,重视人民的需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合理愿望与需求,给人民以充分的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给人民以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不能是“虚构的方式”和“美好的承诺”。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同时,习近平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我们知道,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不是人人都有的,研究经典也是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的,但改革不等人。作为理论工作者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深入细致的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为新时期伟大的社会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