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批判与超越

2016-09-29 20:11陈云
求知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超越批判历史唯物主义

陈云

摘 要:本文拟从“历史谱系”出发,深入挖掘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前提;拟从“派系之争”出发,详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本文发现,马克思所倡导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脱胎于西方历史哲学传统又超越于这一传统的历史科学。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继承;批判;超越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批判一:历史怀疑主义。以狄尔泰为代表,其认为“动机决定行动的各种方式都是不确定的, 因为个体所具有的关于他自己的动机的知识都是不确定的,更不要说其他人对于这样的动机的知识了”。对此,历史唯物主义给予坚决否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其表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批判二:历史实用主义。以科林伍德为代表,其认为“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历史仅仅是作为一种现在的兴趣和研究而活在历史学家的心灵之中”。对此,历史唯物主义强调: 由于无视历史的现实物质基础和客观维度,该种从现实需要出发解读历史的历史实用观最终必将滑向历史不可知论。

批判三:神学唯心史观。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其认为“基督教关于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到人类凭自己的意志而开始的尘世生活,再到世界末日的来临、全人类的复活与上帝审判使信神者进入永生等教义内容,它不但真正告别了循环史观,更对此后西方文化传统理解世界时注入历史生成维度提供了典范”。对此,历史唯物主义强烈批评:通过预设超自然的神的存在并诉诸人的虔诚信仰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也只能限于“空洞的、实际上毫无实效的道德说教”。

批判四:先验理性史观。以康德为代表,其认为“虽然认为从神学出发将遮蔽人的主体性,而主宰经验历史背后的自在之物又不可知,因而不从神学或经验出发寻找历史的依据,却诉诸普遍的理性王国来化解历史的自由与必然之矛盾”。对此,历史唯物主义持否定立场:历史是由经验之外的先验绝对精神的自身矛盾运动所外化为自然、社会、精神的过程,人的现实实践-物质生产活动置于边缘地位,而将历史看成了无人身的理性自身运动的过程。

批判五:人本唯心史观。以费尔巴哈为代表,其认为“某一历史运动,仅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会达到自己的深处。整个人类历史是‘人的本质‘人性的自我异化及其克服的过程,历史的变迁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所谓人心固有的永恒的宗教感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对此,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从感性直观出发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重新陷入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抽象化理解。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

超越之一:在如何理解历史以及历史规律探讨的前提和基础上,首次以物质资料的生产超越传统观念论哲学的先验理念、精神、意识及其逻辑运演。因为,只要深入真实的现实社会历史发展之中,以纯粹经验的方法就可以确认历史的前提则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而不是意识、思维、理念等精神活动。

超越之二:历史的实践前提则决定了历史的动力在于现实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而非精神、观念、意识的自我矛盾运动。因为,在真实的历史图景中呈现出的历史秘密,集中表明历史发展的动力存在于现实生产力与社会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运动之中,而不在于思想自身的内在矛盾之中。因此对人类历史规律的探求,就应对物质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深入解剖,而不是从精神、思想和意识的运动规律中去寻求答案。

超越之三:现实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作为历史的动力,决定了历史的真实进程表现为由分工所导致的所有制方式的演进过程,而非思维逻辑的演进过程,因此人的异化的扬弃恰恰应诉诸所有制形式的演进来加以实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阶级的出现、剥削的加剧以及无产阶级不自由程度的加深,这都是现实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导致分工与所有制形式演变的结果。

超越之四:在共产主义这一历史目标的实现途径上,以现实革命运动取代精神革命。像青年黑格尔派那样“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通过观念和精神革命来实现,也不能诉诸理性的升华以及上帝的救赎。相反,“个人力量( 关系) 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胡 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哲学的继承与超越[D].上海:复旦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超越批判历史唯物主义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跨界与超越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