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测算

2015-02-18 04:58王娟娟惠盛隆
统计与决策 2015年12期
关键词:适应力定居点参量

王娟娟,惠盛隆

(兰州商学院 经济学院,兰州 730020)

0 引言

我国藏区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面积约249×104km2,占国土面积23.3%,占全国总人口5.62%。境内高原草地广布,全年无霜期较短,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分配不均。特殊的自然禀赋使游牧畜牧业成为藏区的主导产业,但受制于游牧文化作用,伴随人口数量激增,传统财富观指引下的牧民不断扩大畜群规模,超过草地涵容能力的利用使藏区在显著的熵增进程中不断趋近生态系统允许条件下的极大熵状态,为此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开展。然而,忽视精神引导、注重空间迁入的划一式牧民定居工程并未达到预期目标,部分牧民甚至返回游牧点。基于此,通过进行大量的关于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的研究,发现二者在藏区存在协同的可能性,而且受制于民族和宗教文化引导,二者的协同必然开启藏区五位一体的新发展。因此,本文旨在测算二者的协同度,为制定牧民从精神和空间上融入牧民定居点的发展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协同度,即指藏区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之间良性协调程度的大小,体现了协调的好坏程度。伴随藏区经济发展,区内自然资源过度使用,生态环境破坏广度化、深度化问题突出,藏区文化承载力持续走低,直接影响与藏区文化适应力的协同。从研究现状看,一些学者运用不同方法研究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问题,一些学者研究某问题的协同模型,但将这二者结合起来,研究藏区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模型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构造协同模型,在假定藏区文化适应力不变的前提下,测算2006~2010年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的协同度,并从时间和序参量两个角度分析协同发展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协同发展建议,推进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高度协同发展。

1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测算原理

1.1 确定序参量

依据协同理论,序参量是指确定系统的宏观行为并表征系统的有序化程度的参数变量,其决定系统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遵循代表性、综合性、易获得性、动静结合等原则,分别选取以下序参量代表文化适应力和文化承载力(表1)。

表1 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系统序参量

1.2 确定综合评价指数

每个子系统中的序参量xij对其相应子系统的总贡献可以采用线性加权法来计算,具体如下:

其中,y(xi)为序参量对各子系统的总贡献;wji为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有序度,即各序参量的权重,如下:

1.3 系统间的协调度

设文化承载力、文化适应力在时刻点t的综合评价函数分别为 f(CC,t)和 f(CA,t),应用耦合度函数来计算协调度,即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系统协调度如下:

协调度(CI)反应了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在t时刻的协调程度,协调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最终目的是追求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科学、和谐、可持续地发展。由于文化承载力和文化适应力有动态和不平衡特征,单纯依靠协调度判别可能产生误差,采用协同度来衡量文化承载力和文化适应力协同发展的程度。

1.4 系统间的协同度

将协调度、文化承载力和文化适应力有机结合,计算系统的协同度D。

其中,F=(f(CC,t)+f(CA,t))/2表示t时刻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的综合状况。D∈(0,1),当D →1时,协同度较大,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之间达到有效协同发展,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结构;反之,当D→0时,协同度较小,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之间处于无关状态,系统将无序发展。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的协同发展在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协同发展模式。在借鉴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协同度值划为4个层次,即:(1)当D(t)在(0,0.3]区间时,系统处于低度协同状态。此时藏区文化承载力与藏区文化适应力协同发展表现为传统协同发展模式,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水平较低,与藏区文化适应力协调度差,二者不能很好地协同发展;(2)当D(t)在(0.3,0.5]区间时,系统处于中度协同状态。此时藏区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发展表现为现代协同发展模式,藏区文化承载力水平不断提升,与藏区文化适应力协调能力改善,二者趋向较好协调发展;(3)当D(t)在(0.5,0.8]区间时,系统处于高度协同状态。此时藏区文化承载力与藏区文化适应力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藏区文化承载力推动型协同发展模式,藏区文化承载力大幅度提升,不再成为阻碍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快速发展的障碍,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4)当D(t)在(0.8,1.0)区间时,系统处于极度协同状态。此时藏区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藏区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结合型协同发展模式。此时藏区文化承载力达到极高水平与不断增强的文化适应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藏区牧民定居点的突破性发展。

2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测算

2.1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确定:2006~2010

基于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系统序参量指标,选择2006~2010年该指标的综合因子得分,构建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系统序参量表如表2所示。

表2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序参量汇总表

由于各系统序参量指标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为了正确测算藏区文化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须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

(1)测算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即量化指标的相互影响程度,见表3所示。

表3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序参量相关系数表

(2)测算各指标值在确定综合评价指数中的权重,见表4所示。

表4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各序参量权重表

(3)计算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f(CC),见表5所示。

表5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各序参量综合评价指数表

2.2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适应力综合评价指数确定

基于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适应力系统序参量指标,选择该指标的AHP权重,构建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适应力系统序参量表。假定藏区文化适应力维持稳态发展,即藏区文化适应力保持不变,见表6所示。

表6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适应力序参量汇总表

(1)依据上述方法测算影响藏区文化适应力指标权重,见表7所示。

表7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适应力各序参量权重表

2.3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调度2006~2010,见表8所示。

表8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调度测算表

2.4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2006~2010,见表9所示。

表9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测算表

3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分析

3.1 时间动态角度协同度分析

经科学测算,2006年与2008年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处于低度协同水平,表现为传统协同发展模式;2007年、2009年、2010年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处于中度协同水平,表现为现代协同发展模式。总体而言,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协同度呈曲折的缓慢上升趋势,二者的协同水平不断增强(见图1)。

图1 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变化趋势

3.2 序参量角度协同度分析

依据序参量间彼此协同发展的相互依赖程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协同发展模式:

(1)自然资源压力与潜力结合型协同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指在藏区草地面积与荒漠化土地面积反向恶化发展时的协同模式,即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降低自然资源压力的同时扩展藏区可利用草地面积,提升自然资源潜力,最终实现二者促进式发展。

(2)人口限制型协同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藏区草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协同发展,即藏区人口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影响草地面积与荒漠化土地面积,人口多寡造成草地面临的压力程度有异,从而导致不同压力下荒漠化土地范围伸缩。

(3)第三产业辐射型协同发展模式

此模式主要指藏区草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协同发展,即第三产业发展对草地利用、破坏造成草地面积锐减,荒漠化面积增加,反之,大规模草地资源对第三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彼此限制与促进实现其协同发展。

(4)旅游业抑制型协同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指藏区草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与接待游客数量协同发展,即伴随旅游业兴盛发展,接待游客数量频增,流动人口数增高,草地压力骤增,加之草地保护力度不足,导致荒漠化土地面积范围扩增。

(5)教育广度、深度决定型协同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义务教育普及率、受高等教育人口数与人口数量协同发展,即藏区人口数是普及义务教育、推行高等教育的主要依据,而普及义务教育是推行高等教育的基础,受高等教育人口对影响人口数量有一定作用,将上述因子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6)文化素养拉动型协同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藏区草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与义务教育普及率、受高等教育人口协同发展,即藏区文化素养与草地短期、长期利益存在相关关系,义务教育普及率愈高或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愈大,藏区整体文化素质愈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更科学化,不会盲目牺牲草地长期利益而实现短期利益,此时,荒漠化土地面积呈缩减趋势,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协同发展效果较优。

4 结论与对策

4.1 从时间动态角度看

就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整体而言,应尽量减缓协同度发展波动及往复过程,排除二者协同发展阻力,鉴于本文研究假设藏区文化适应力是定值,藏区文化承载力成为影响二者协同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坚持走“扩大融资范围、改善融资环境,保障藏区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承载力的重点;普及教育、提高素养、科学发展,实现技术创造高效益是提高承载力的关键;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加速区内、区外文化交流是提升文化承载力的动力”的发展路子,有利于实现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高度协同发展。

4.2 从序参量角度看

基于不同的协同发展模式,促进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协同发展的对策如下:(1)针对自然资源压力与潜力结合型协同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变压力为潜力。(2)针对人口限制型协同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压力。(3)针对第三产业辐射型协同发展模式,即要大力发展低损耗高收益的第三产业,以带动藏区经济快速发展。(4)针对旅游业抑制型协同发展模式,重点在于控制旅游规模。(5)针对教育广度、深度决定型协同发展模式,焦点在于藏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6)针对文化素养拉动型协同发展模式,关注点在于藏区居民对生态保护的思想认识。

[1]朱敏兰.青藏地区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调查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马存芳.青藏高原回族青年文化习性与跨文化适应力的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陈振宁,张永辉.青海藏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调查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7).

[4]孙云奋.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的关联度:鲁省个案[J].改革,2012,(9).

[5]钟铭,吴艳云,栾维新.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协同度模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适应力定居点参量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太阳黑子自动识别与特征参量自动提取
含参量瑕积分的相关性质
基于含时分步积分算法反演单体MgO:APLN多光参量振荡能量场*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开学日
自然条件下猪只运动参量提取算法
25年后,以色列再建犹太人定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