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慧良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一中,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谈高中语文教学“学案导学”模式的可行性
○ 李慧良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一中,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学案导学”模式可谓是对叶教授“主体教育论”的一种实践和落实。文章从“学案导学”提出的理论基础及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这种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学案导学; 语文教学; 可行性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生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托勒密曾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主体教育论”这一观念,呼唤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随着人们对“学会学习”或说“学会求知”的关注,中小学教育界也开始重视对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强调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1]也就是说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2]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主体参与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具有学生参与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其中,由自主学习到学会学习,形成真正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形式。“学案导学”就是试图在“学案”的导引下,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学案”,是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而编制的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从教学实践来看,“学案”就是要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从而有效地沟通“学”与“教”两个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语文学科的特性及语文学习的规律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性质,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同时,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语文也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它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达到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综合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收获的主体,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主体”、“主人”观念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古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面不仅强调了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思想,就是学生完全可以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完成学习过程。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这就指出了教师的作用,在语文课上教师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帮助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让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自主学习并有所获。
学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案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案而提出来的,他是供学生使用的,因此学案与教案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二者的作用不同。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完成教学任务做准备的;学案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习做准备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所考虑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按照自己已经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从而可能忽略了学生真正的感受和需要。而学案强调的是“学”,给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习、探究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和指导作用。
二者的性质不同。教案是专门为教师上课设计的,这就决定了教案教学的两个倾向性:一是单向性,教案设计了基于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方法等,而这些都服务于教师,所以说教案具有单向性;二是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专门为讲课而设计,并不为学生所知,所以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致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教师的教学一无所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是以教案为基础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使学生在上课之时明晓教师的教学目标及过程,使学生上课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二者的中心不同。教案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师在教案的导引下完成教学任务。学案的中心是学生,学案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明确学习目标,之后通过自学、争论、检测等环节完成学习任务。
虽然有上述区别,但教案和学案同时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符相成,互为补充。教案指导学案,学案实践教案。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点拨。
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为例介绍老师手执教案与学生使用学案相结合的合理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认真备课,明确此课的“教学任务”:
1.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带领学生理解诗歌意思。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进而置身诗境探讨诗歌的主旨,表达技巧。
3.最后背诵诗歌。这些目标反映在学案上即变为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教师的在备教案的还要备学情,即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古体诗歌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李白经历的了解情况,以便在教学得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补充和纠正。
之后,是上课。课上分发学案,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目标、内容、环节、方法都一目了然。比如在“对课文意思的理解”这一学习环节,学案明确指出方法,“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完成下面检测题,记录疑难,五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利用学案,关于这首诗字音、字形、词义方面的知识积累,学生自己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讨论、检测就完成了,教师也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教学中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高中语文学习而言,语文教师利用学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利用学案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我校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经六年有余,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带来的是教学效果的改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成败如何,学生的成绩是最好的说明,近几年来,我校在巴彦淖尔地区的会考和高考语文成绩都比较突出,这充分证明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所具有的蓬勃生机。
[1]朱翠萍.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4(2).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李慧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一中教师。
H193
A
1672-8610(2015)07-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