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动词:体和因果结构》评介
○ 刘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文章对《动词:体和因果结构》作一评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全书的主要内容,按照章节分而述之。第二部分对全书就视角、论证、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总结此书为句法语义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动词:体和因果结构》; 体结构; 力动态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推出了美国新墨西哥大学William Croft教授的新著《动词:体和因果结构》。Croft一直致力于对动词体(aspect)以及因果结构(causal structure)的研究。本书是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集作者二十多年研究所得。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是将体和因果结构融会贯通到统一的事件表征模式中并以三维几何图呈现,这为动词语义及其句法表征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此外,本书体现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类型学、历时语言学等众多领域的相互作用,而非孤立地呈现某一方面,这是Croft的研究特色,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文首先介绍全书的各章内容,然后作简要评价。
全书共十章。第1章是引言,第2章到第4章涉及体研究,第5、6章涉及因果结构研究,第7章到第9章是体和因果结构的互动和整合研究,第10章是结论。下面分而述之。
第1章 引言 本章阐明研究目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宗旨。事件结构是论元实现的主要语义因素。与事件相关的有体结构和因果结构(或力动态结构①)两个维度。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把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全书循认知学派理论路向,具体研究方式是基于使用的构式语法。此外,本书遵循功能学派的句法研究宗旨,旨在揭示自然和人类世界的哪些特性决定语法特性体和论元结构。
第2章 事件的体结构 本章主要提出二维几何表征(two-dimensional geometric representation)并基于此表征解释所有可能的事件体类型。首先回顾Vendler等学者对体类型的研究,但前期研究中体类型分类的系统性和和穷尽性受到质疑。鉴于此,作者提出体类型的二维几何分析法,涉及横轴上的时间维度(temporal dimension)和纵轴上的质态维度(qualitative dimension),以此描述事件随时间展开的质态识解(construal)过程。二维几何图表征突显(profile)时段的质态但也显示此突显质态预设或蕴含阶段内容即非突显质态。此二维几何表征提供系统识解和区分各种体类型的框架。
第3章 变化、界性以及识解 本章首先讨论变化和界性。方向变化体类型涉及方向达成类(directed achievements)、方向活动类(directed activities)、累积完成类(incremental accomplishments)以及非累积完成类(nonincremental accomplishments)。这些体类型在质态维度上突显时段的终端都比始端高。事件的有界性可分为自然有界和语法有界两类,由于涉及两种界性,因而没有简单的方式来定义有界事件。然后分析识解和体潜势(aspectual potential)。作者提出基于使用的、百科性语义模式。此模式允准谓词有默认或优化(preferred)体识解,而谓词的体潜势体现说话者对情境的百科性语义表征功能。体识解操作涉及选择、结构性图式化以及级阶调整或称为颗粒性(granularity)。作者详述颗粒性,将其分为粗颗粒概念化和细颗粒概念化并结合语例说明。本章最后分别用方向变化性和界性区分俄语中的两组动词。
第4章 语法和词汇的语义互动:定量和定性分析 本章主要考察语法构式的体结构与词汇体结构的互动以此阐明两者的关系。作者首先引入多维级阶(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简称为MDS)分析法。MDS是构建概念结构几何模型的统计分析技术,构建的是空间模型,空间维度在语义上是可解释的。MDS模型清楚地区分时和体。为研究语法和词汇的互动,作者选取44个有不同体潜势的谓词来深入探讨它们与英语基本时体构式(tense-aspect construction)的相互作用。基本时体构式包括现在时、进行时以及过去时。然后用MDS分析此英语谓词研究以及平行的日语谓词研究,结果揭示语法和词汇语义存在关联。具体来说,相同谓词语义类组成一块环形,这表明这些谓词事件的体识解和/或经验上的体识解都是相关的。
第5章 走向论元实现的力动态理论。力动态理论遵循因果顺序假设(Causal Order Hypothesis),即事件中的语义角色排列由因果链中的顺序决定。因果链中突显的启动者和终端分别被指派为主语和宾语。而对因果链的不同突显可促发句法变异。这是其他论元实现理论所缺乏的语义动因。此外,该理论的论元实现规则简单、通用。但此理论也存在问题:事件的体分类只涉及静态和过程;突显角色的不确定性致使论元联接的不确定。而问题的根源在于体结构和因果结构处于同一维度。为此,作者提出因果和体结构结合的三维几何表征。动词复杂语义结构可分解为分事件,每个分事件只涉及一个参与者并具有自己的体结构可用第2章的二维几何图表征,分事件间的因果联接则用第三维度表征。
第6章 动词语义中的因果结构和论元实现 本章首先讨论因果链。依据因果顺序假设,事件参与者间呈现有方向的、非循环的(acyclic)、不分支的(nonbranching)的因果链。作者认为空间、所有及其他涉及非因果关系事件仍识解为有方向的;心理、伴随以及商业等循环力传递事件也识解为有方向、非循环的。其次,本章讨论语态、因果类型等。语态体系十分杂乱,但存在基本语态构式(basic voice construction),其最基本的判定标准是高文本频率和低程度结构编码。跨语证明意愿因果(volitional causation)是简单动词表征的原型力传递事件。最后,本章对格体系进行跨语考察并证实前旁格(Antecedent Oblique)和后旁格(Subsequent Oblique)区分的重要性,此区分证实因果顺序假设。
第7章 动词语义中体和因果结构的互动 本章再次讨论体结构,尽管因果关系是论元实现的主要决定因素,但体结构对论元实现也有很重要的贡献。作者用三维表征区分不同的力动态类型,发现它们的差异体现在语义框架的非突显阶段。Levin&Hovav区分两类简单动词,即结果类和方式类,前类的动词词根描述事件的结果而后类描述方式。作者则基于体结构的分析将动词区分为方向性变化类(对应于结果类)和非方向性变化类(对应于方式类),此分类的语义标准更为具体和精确。有无方向性变化,变化是完成的还是未完成的,对于宾语论元的实现有很重要的作用。典型简单动词事件具有方向性完成变化特性,此力传递事件的终端实现为宾语。
第8章 复杂谓词构式以及简单动词语义 本章主要讨论复杂谓词构式并据此推断哪种事件结构(不)可以词汇化为简单动词。首先讨论英语结果构式。作者用三维模型区分两类结果构式:累积完成类和非累积完成类。前类表示方向性变化事件,后类则是无方向性活动事件。此两类体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其动词在简单不及物构式或及物构式中体潜势的对立。随后,本章讨论更多复杂构式如描述构式(Depictive constructions)、系列动词构式(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等。在分析复杂构式事件后得出,简单动词事件要识解为一个事件的条件是分事件间直接因果关联、时间上是一致的且形成不分支的因果链,另外共时事件在文化中都是常规的和/或典型的。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简单动词表征最大限度个体化事件。
第9章 动词语义和论元构式 本章首先回顾词汇规则和构式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动词和构式各自的语义贡献。Goldberg认为构式是多义的,如双及物构式有6个语义分别与6组动词相对应。而作者认为每组的构式义与每类动词共有的语义因子相匹配而与其他类排斥。为此,提出特定动词组构式(Verb-class-specific Construction)和特定动词构式(Verb-specific construction)(参看Croft, 2003)。特定动词(组)构式能够解释词汇的特异性和构式的概括性,是介于词汇分析和构式分析间的第三种分析方法。本章最后基于使用模式并通过语料库证实特定动词构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10章 结论 本章对全书作了归纳性总结并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动词语义及其句法结构的成果,与他诸多的前期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事件结构的时间、质态、因果三维几何表征。此书见解独到,视角新颖,论证严密,是句法语义研究的一部力作。纵观全书,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观点独创,视角新颖。鉴于体结构前期研究在分类上的局限性,作者提出时间和质态二维几何表征。此表征显示语义框架,突显语义识解,区分语义类型,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为各种体类型的识解提供通用的框架。本书的理论突破并不止于此,最大的亮点是作者拓宽表征维度,把体表征与因果/力动态表征整合成为事件结构的三维几何表征。人类在现实世界中体验的事件及其特性编码成为语言中的动词语义、时体构式和论元构式。三维几何表征可以将事件的时间、质态、因果特性以及它们的不同识解潜势一一呈现和解读。这为句法语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路径。此外,作者采用几何图来表征三个维度,简单、直观,能有效地抓住瞬时/持续,状态/过程,方向性变化等语义特性,富有创见值得借鉴。
第二,理论资源丰富。作者大量涉猎相关文献并加以爬梳和整理,评价其优劣得失,择善而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体结构的前期研究涉及Vendler的经典分类、新的体类型和不同识解、新的体次类型以及这些研究的相关评述;因果结构/力动态前期研究涉及论元实现的各理论包括语义角色及其层阶、角色指派、基于事件的论元实现、力动态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相关评述;动词和构式前期研究涉及词汇规则分析、构式分析、语义潜势/识解模式等。作者在引入论题、阐释说明、据理力争时,都旁征博引而游刃有余。本文因此显示作者深厚全面的理论功底。
第三,论证严密,解释性强。本书以扎实的论证作后盾,把新鲜的观点向学术性的深度推进。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论点都基于前人观点包括自己前期研究的批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列举大量实例,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进行论证。分析相当细致,解释有理有据。在论证中,作者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得出结论。本文的结论不囿于简单的规则,而是综合各种复杂情形,归纳出内在的本质规律,还原语言世界的复杂面貌。
第四,研究方法多样化。认知语言学通常采用内省法,但本文突破此单一研究方法的限制,以内省法为主同时进行语料库研究、问卷调查、类型学比较分析、实验法等多种实证研究,并结合大量翔实丰富的语例来深入探讨时体构式和论元构式的理据。此外,作者采用MDS统计分析技术对语法和词汇的互动作定量分析,大大提高了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第五,视野开阔,涉及众多领域。作者的学术视野十分开阔,涉及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类型学、历时语言学等,在每个领域都有重要论著问世。此开阔的学术视野、广泛的研究兴趣在本书里的体现尤为明显。作者在讨论语义的识解、句法的实现以及句法-语义变化规律时,上述几个方面都不是孤立考虑的,而总看作是相互作用的。这也是本书鲜明的研究特色。
当然,本书也有几处略显不足。在方法论上,正如作者自己指出的,本书虽多处有跨语言的论证,但很多分析还只基于英语语料。只有进行系统的、大量的跨语考察后得出的论断才更有说服力,因此这也是后续研究的方向。在结构安排上,个别章节缺乏写作动机和意义的说明,前后衔接不是特别到位。但瑕不掩瑜,本书为句法语义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提供宝贵的窗口,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值得一读。
【 注 释 】
①参看Talmy(2000:409-70)《走向认知语义学(卷I)》。
[1]Croft, William. 2003. Lexical rules vs. constructions: a false dichotomy[C]//Hubert cuyckens, Thomas Berg, Rene Dirven, and Klaus-Uwe Panther (eds.). In Motivation in Language: Studies in honor of Gunter Radde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49-68.
[2]Talmy, Leonard.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MA: MIT Press.
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教研究课题(YB1431)的研究成果。
刘琦,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
I106
A
1672-8610(2015)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