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国成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吴家浩小学,四川 广元 628000)
让学生的“读”真正与“写”结合起来
○ 邓国成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吴家浩小学,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文章结合课改理论和亲身实践,探讨了如何把学生的“读”与“写”真正结合起来的论题,提出的观点有:(1)让学生课内外的“读”真正成为学生“写”的材料贮备手段。(2)让学生在写作指导课上的“读”促使学生会“写”。(3)让学生写作时的“读”成为学生“写”好“写”快。(4)让学生讲评时的“读”来大量表扬学生 “写”的成功之处。只有根据新课改精神,结合学生实际,把多种多样的“读”与“写”真正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上好作文课,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写出好作文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写;课文;写作训练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多重视“写”,而忽略“读”,“读”成了“写”的点缀,仅仅限于读范文和优秀习作,其作用有限,有时连这两项都免了,这样,学生只顾埋头写,无法知道别人写得如何,无比较,无鉴别,无对他人长处的借鉴,他们的作文水平就难以迅速提高。实际上,在新课改背景下,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读”和他们的“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写”的始终。
一、让写作外的“读”真正成为学生“写”的粮仓
首先是学生课内的“读”。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塑造理想人格,还可以把课文作为学生阅读积累的理想素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阅读与写作、接受与输出是一种互动式的一体化语文实践活动,他们紧紧相连,密不可分,而课文阅读由于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精心阅读,在效果上是大大优于课外阅读的,这种阅读和接受,更有利于学生的写作与输出。
他们在课堂上就已经熟知的苏轼屡遭贬谪,却能寄情山水,凭古吊今,淡化痛苦,写出传世名篇前后《赤壁赋》;欧阳修被贬滁州,能淡化痛苦,勤于政事,造福一方,与民同乐。《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被贬,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罗夫斯基,壮年即残,却能战胜死亡,成名文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也能战胜残疾,成为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我就指导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这些人物归类收集到本子上,作为正面例子来用。如用于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等。
其次是学生课外的“读”。许多语文老师都对学生强调过课外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并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道理去开导他们。但我们又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抱怨:“老师,我以前读了很多书,但还是写不好作文。”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遇到这样的抱怨,我常常反问他们:做摘抄了吗?写读后感了吗?写读书笔记了吗?他们连连摇头。虽说写了读书笔记,不等于就能写好作文;但是,不写读书笔记,读后即忘,的确对写作难有帮助,因为阅读的“收获”,并没有通过读书笔记归到写作的“粮仓”中。我常开导学生说,自己读书必动笔,像“刀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理智的堤坝决不能让感情的潮水冲垮”等名言佳句,都来自于报纸、杂志的摘抄,经常玩味,烂熟于心,写作时即可信手拈来;读后感又对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有好处。
二、让写作指导课上的“读”成为学生“写”的加油站
有了粮食,学生不一定能做出喷香的米饭来。当教师喋喋不休地指导了一节课后,还会有学生问“怎么写”。按常理,老师会责骂学生不认真听课。我却认为可以理解,因为学生脑中那台写作的机器,没有加油,如何启动呢?学生“眼高手低”,没有范文的引路,有的学生确实无从下笔。因而,我在作文课上,除了组织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谈自己的写作想法,开启学生思路外,我还叫学生听读点评范文(尽量找学生的),为学生在没思路时,有个借鉴;在有思路时,有个提高。如在指导学生写“假日记事”的话题作文时,我选取了学生一篇写当年国庆放假在家与母亲打羽毛球趣闻的周记,学生听读后,感觉很亲切,又勾起了他们对假期往事的回忆,感到作文并不难写,这样,写作的速度就加快了。
三、让写作时的“读”成为学生“写”的催化剂
学生往往有一定惰性,写作时常找借口拖延,不能迅速成文,这样下去,无法适应紧张的考试作文,更不能适应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怎么办?单是硬性规定交作文的时间还不够,因为硬性规定时间,速度倒是加快了,质量却可能上不来。因此,还应该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本人的宣读和其他同学的批改之“读”来促使学生加快写作速度,提高写作水平,让“读”来成为学生写作的催化剂。
每当布置写作时,我除了规定时间,让学生在短时间上交外,还在上交前布置了两件事:第一,是在课堂写作时间结束后,立即安排一定的课内时间召开学生习作交流会。在师生对学生习作批改前,先让学生自己当众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段落,在朗读中,接受同学的点评。当众朗读和参与点评的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加分,学生表现极为活跃。其好处,一是能逼使学生在习作交流会前完成习作,不然,学生拿什么来展示?二是在学生的读与评中,展示的作文能广泛吸取修改意见,供学生自改,改出更佳的作文来。第二,规定每篇作文上交前,必须有三人以上的同学批改。同学的批改阅读,有利于学生写快写好。谁愿意自己的作文老是被同学改出错别字、病句呢?谁愿意自己的作文老是被写下不好的批语呢?有的同学常常找不到人批改,一问才知道是字迹潦草;有的同学交来的作文没人批改被退回,原因是自己写作太慢,来不及找人。我想他们以后会吸取教训的。还有同学情不自禁地在后记或周记中写道:“以后一定要好好写作文了,不然,尽被同学小看!”学生就有这个心理:不怕老师批评,就怕被同龄人看不起。对于批改的同学来说,既锻炼了自己的修改能力,又能以此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也是一种“写”“读”互长吧。
四、 让学生讲评时的“读”成为“写”的庆功宴
教师在讲评作文时,如果只是让学生点评几篇优秀写作,就不利于调动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虽说整篇优秀的只占少数,但在某一方面优秀的就不少了,能符合当此作文重难点的作文也不在少数。我们为什么不把作文评讲课变成多数人写作成功的庆功宴呢?我至今还记得,读高中时,仅被语文老师当众念了自己一篇作文开头一段时的高兴劲儿。所以,我在讲评作文时,尽量压缩讲评整篇作文的时间,而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多数学生习作闪光点的展示,这种展示,是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按要求自己找闪光点,“读”出来后,让学生来评判。如学校篮球赛后,我布置学生写了“我与篮球赛”的话题作文,这次写作,学生能把握好“篮球赛进程”这一重点,但往往忽略“我”的表现,在展示学生习作闪光点时,我就以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专门寻找并当众朗读写自己表现的语段,其他同学听读点评后,都感受到了别人是如何反映“我”的表现的,解决了作文方面的难点,同时,对这方面成功的学生也是一种表扬。
这样看来,表面上是“写”的作文课,实际上,也离不开“听”“说”“读”等其他三种形式,尤其是“读”的促进,只有根据新课改精神,结合学生实际,把多种多样的“读”与“写”真正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上好作文课,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写出又快又好的作文来。
【 参 考 文 献 】
[1]罗玉英.朗读六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
[中图分类号]H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9-0163-02
[作者简介]邓国成,男,四川省广元市人,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吴家浩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