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馨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上下同欲则胜
——浅谈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姜馨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延吉133000)
面对学生的新情况,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为语文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重中之重,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为学生的沟通交流创设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
高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竞争意识;教育功能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近些年来越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的延伸是很难贯彻下去的。狭义的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而语文学科的学习除了狭义的学习之外,广义的学习更为重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多是利用阅读、听讲等手段获得知识,同时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观察、实践。但是基于现今学生理科学习内容偏难,学习任务繁重的现状,学生很少会把精力放在语文学习上,所以语文老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学习语文,既轻松又高效。笔者在近几年的摸索、实践与总结中,找到了一种比较奏效且较受学生欢迎的语文学习模式,即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的分配以语文学习的能力高低、语文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学习态度的认真与否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高低为标准,同时兼顾到学生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学习是否自觉等多方面因素。这样的分配为未来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基础,使每个小组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为成绩好、能力强的孩子提供了可发挥的空间;为成绩差、能力差的孩子创设了一个与同学交流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会合作,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学会彼此关心和宽容创造了机会。
如此标准分配,主要是想班级语文不同层次的孩子能够有个互相学习、借鉴、影响的大氛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两年多来,语文课堂的任何一项学习任务都可以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展开,效果显著。同时基于班主任工作的便利条件,加之对学生情况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到以上各种因素,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以一个整体存在,座位也始终以小组为单位变动,小组之间的成员也都有机会同桌。之后扩展到班级的各项活动都以本小组为单位进行,使班级整体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使得班级的各项活动都能够及时展开,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很多语文课堂容易流于形式,片面地追求学生活动,容易忽略教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或者变成了学生的展示课,而少了更多的碰撞,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碰撞。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但是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
如课前的预习,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配预习的任务,不同的课文按顺序轮换预习的内容,使得每个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每个知识点都有个认真研究的过程。之后在课堂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通有无,丰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小组间以竞赛的形式加分,全班公认的做得较好的小组得到加分,对获得加分组是鼓舞,对未获得加分组是个激励。语文的课前预习是最难落实的,但是竞争意识与荣誉感的触动,使得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能够有效地进行。
又如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学生来说,要达到有效甚至高效是很难的,尤其是随着高考此题型考查形式的变化,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是背诵的前提,所以利用小组学习开展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做到事半功倍。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小组成员都能背下来才有资格参赛;第二,每个小组参与的成员必须过半数以上(此比重随着活动开展的时间要逐渐提高);第三,出现错误不能超过三次。这样的比赛可以在课堂的任何一个你需要的时段搞,尤其是下午课或者是学生兴趣寡淡的时候效果更好。
再如比较难的理解性问题,小组活动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读完《庖丁解牛》,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给你了哪些启示?结合原文回答。例如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大概有哪些?请总结归纳。例如文言文实词含义的判断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理解、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要么需要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理解分析,并联系社会现实去认知;要么需要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运用语文思维筛选并整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对于学生个体来讲,完成这样的问题,难度大,工作量大,思考的角度单一。如果利用小组合作来完成,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彼此交换思想,活跃思维。
类似这样的小组活动有很多,不赘述,但是宗旨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以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作为活动的基本原则。这样的活动不单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调动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启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更充分地掌握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利于指导今后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的教学绝不仅仅止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形成。而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关乎到其三观的形成,关乎到一个学生今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修养水平,以及他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因此语文课堂的教育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知识的习得可以通过练习、记忆等方式,但是语文素养的提高、正确三观的形成是需要体会和感悟的。现在的学生的阅读量是很有限的,课堂上小组活动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与阅读量大的同学的交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无形地激发学生渴望丰富自己的欲望,要比教师的说教更奏效。
课堂上涉及到相关内容,有些同学知道,就由学生来介绍,对其他学生是个激励,更是引领。例如笔者在讲授《滕王阁序》时,文章涉及到很多的典故,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因为阅读量和掌握的知识的限制,有很多典故是不能很好地预习的。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会使知识量丰富的学生调动已有的记忆,在大家面前的展示,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树立自信的机会,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是一个反思自己,并激发阅读欲望的契机,教者应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适时地引导,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又如在作文写作时,因为高考选拔人才的缘故,作文的主题更多的都是弘扬正能量,考查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而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对所选论据的论证,都欠缺对问题正确的认知。笔者在作文的教学中,会选择时下热门的话题作为作文材料,利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进行思想的碰撞,同时针对相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中,让他们自己直接地感受到这种差距,这样的认识对学生是个很好的触动,不但能够发现知识积累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内心是个激励,从而作为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源动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繁重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小组学习的开展让这一切变得快乐和轻松,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寓教于乐,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G633.3
A
1673-4564(2015)05-0129-03
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