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立对曾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扶助体系探索
陈忠红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随着90后大学生步入高校校门,曾经的留守儿童的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以独特的经历、自强不息的品质、超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赢得大学生的尊重,也感染着周围的人群,但是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这部分人群由于长期得不到正常亲情呵护和健全的家庭生活,致使他们产生了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曾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关爱。
[关键词]留守经历;心理问题;扶助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产生了中国第一代农民工。这一特定时代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人口单向流动,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城镇化加速的二十一世纪没有停滞,反而这一群体的规模在持续扩大并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民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留守儿童便是这一社会现象的附产品。当下大量的曾经有留守经历儿童进入大学生,他们以独特的经历和性格气质给大学校园增添新的风景,但是也因为这种独特的经历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形成畸形、偏激的性格,养成怪异的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以及产生的后果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这个群体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生存环境恶劣、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他们以勤劳、朴实、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给城市独生子女带来正面的引领、感染,但是这部分大学生由于独特的留守生活导致情亲缺失、性格孤僻、教育不到位,致使这类学子也成为高校的一群“弱势群体”,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亲情缺失,致使心理偏差。这部分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被人为分割,“残缺”的家庭使这部分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在青少年青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的困惑、烦恼无法得到正确的指引和鼓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及时倾吐,无助感、失落感、遗弃感逐渐形成,这也伴随留守儿童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活中这部分学生性格普遍较为内向、封闭,不善于言谈、不喜欢同学沟通,平日独来独往,很难融入集体环境中。他们企图用学业中取得优势来弥补人际关系中的弱势,“学霸”更多产生于这个群体,对班级中表现活跃、成绩一般的同学他们往往表现出某种不屑。这种封闭的性格必然导致他们天然地具有排他性、封闭性,也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人格二元化、分裂化倾向。这部分曾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因为长期与父母异地分居,与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没有父母的溺爱,因此他们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过早地投入到体力活动中来。这部分大学生他们有独立生活的经历,因此他们比同龄大学生显得更加成熟、稳重,生活自理能力极强,他们愿意承担宿舍、班级的体力活、脏活、累活,更愿意愿意积极参加各种勤工俭学工作,通过干兼职来赚取生活费用;他们缺少大城市独生子女的那种矫情、依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喜欢独立自主,自理能力也很强强,被认为是宿舍的老大哥、老大姐,也成为班级中的“小大人”。这部分学生更加敏感、更不愿意别人知晓他的家庭情况,对自己的窘迫的家庭经济避而不谈、不愿涉及,他们会通过一些方式来遮掩自己经济上的劣势。加之这部分学生从小教育中,缺少对兴趣的挖掘和特长的培养,致使他们在大学的文体活动中处于劣势,这时他们吃苦、善良的、独立的这种优秀品质所建立起来的优越感逐渐丧失,他们内心孤独、自卑,由于从小得不到亲情呵护,致使他们不易相信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因此这部分学生内心脆弱,需要更多的心理救助。外在的强大、内心脆弱的承受能力成了这部分曾有留有经历大学生的二元化的人格。
(三)行为极端化。部分有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和祖辈居住在一起,这种隔代的抚养让他们沉浸于溺爱之中;进城打工的父母也幻想通过物质方面的满足来弥补情感方面的缺失,这种“超规格”的关怀让这部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必要的教养和行为中必需的矫正,导致这部分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带来极端的行为,比如不讲究个人卫生,嗜烟嗜酒等习惯,组织性、纪律性差,沉迷网络,甚至还有小偷小摸行为,这些都严重在这部分大学生的成长,也增加了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难度。
这部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他们的父母以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代价,换得中国经济增长,他们犹如野地里的树苗自由自在地成长着,而种种怪异的性格、不良的行为正是这种人性生长的产物,他们理应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具体到高校大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者,高校更应该宽容地理解他们的行为,以极大的爱心去引导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一)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时,作为这部分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查阅这部分的档案,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建立起这部分学生的档案。同时,也应该利用大学生军训、心理测试等环节了解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完善这部分学生成长档案,为将来四年的教育、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及早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二)大学校园生活不仅是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拓展,更是大学生各种能力培养、锻炼的阶段,高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应积极鼓励这部分内向、独来独往的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锻炼来让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点、闪光点,也暴露他们的缺点,在日后的活动中不断弥补。这部分学生不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旁观者、缺失者,而应该采取鼓励措施将这部分学生积极推出去,推到校园文化生活的热潮中来。
(三)日常的奖助学金、评优评干活动中应该用细心、耐心、爱心来关注这部分学生。许多学生不愿走上讲台、也不愿意跟同学、老师讲述他们讲窘迫的经济条件、不愿谈父母的辛勤付出;也有一部分学生宁愿利用寒暑假打工兼职也不愿意被戴上“贫困”的帽子,而受到别人的歧视与特殊关照,这些就需要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通过生活细节、一言一行,通过班级同学的反映,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通过倾向性的扶助,给予这部分困难学生真正的关爱。在每年度评优评干活动中,也应对那些积极上进、不断努力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予以鼓励和褒扬,让他们在班级中发挥出更多的正能量。
(四)建立沟通渠道,爱心是桥梁。真诚的沟通能拉进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隔海。高校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应该利用现代信息平台、信息技术,完善学校与家长、学生的沟通渠道。学校应利用新生开学,建立与家长的联络卡;利用QQ聊天工作、微信平台等通讯工具,了解学生的言行举止、心理动态;利用一封家书这样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利用宿舍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及早发现学生的怪异的举止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救助;同时,收集各种就业信息,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机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极大的耐心、爱心,为这部分学子的成长、成才助力。
撑起中国经济奇迹的不是爆炒的城市房地产老板,也不是充满铜臭、骄奢淫逸的煤老板,而是进城务工的2.74亿农民工,他们才是社会财富的创作者、是社会城镇化的付出者、牺牲者。他们的子女——那些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他们不应该也是大学校园的弱者、失落者,而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和大学生校园的活跃者,高校有责任关注这部分大学生的成长,同样的社会各个方面也应为这部分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俊超.中国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另一位病人,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所以她一直坚信“恶魔的占有”、“不洁的精神”存在,他始终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被地狱与魔鬼的阴影笼罩。在进入半催眠状态后,清晰思维回忆着那个传教士说过的每一句话。他描述着地狱中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每周都习惯性的给她讲述,让她时时刻刻都处在恐惧之中。就这样,小女孩生命里许多原本的欢乐时刻,被各种关于地狱的恐惧剥夺了去,她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压抑和恐惧。
[收稿日期]2015-03-26
[文章编号]1674-6198(2015)04-004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5
[作者简介]陈忠红(1985—),男,山西吕梁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