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思想与家风建设的契合研究

2015-02-13 04:27张波韩子玉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礼智信道德教育儒家

张波 韩子玉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19)

儒家“五常”思想与家风建设的契合研究

张波 韩子玉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19)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可以世代相传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前人根据生活的经验教训给后人留下的忠告。在家风的形成过程中,儒家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五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其影响更为巨大。文章拟通过对家风与儒家“五常”思想的关系研究,对儒家“五常”思想的“品牌”价值进行时代转换,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

儒家;“五常”思想;家风建设;价值转换

一、家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需要继续强化和重视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可以世代相传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家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常常是在家庭发展中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并在家中有绝对权威的长辈,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给后辈留下的忠告。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省,因此,前辈的忠告常常会被提炼成一些极富哲学意义的词语,经过符合音律学规则的排列,使之成为一个符合家庭成员共识的价值理念,世代相传。

(一)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个体成员的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观点中,“家和万事兴”。作为社会最小的组成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基本要求。由于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变化,每一个家族对其家风的理解和传承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进行详细研究后发现,具有优良家风的家庭和家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成员在良好家风的引导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才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通过对近几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如“吃亏是福”、“乐学苦干”、“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信待人”等。在这些传统思想的引导下,家庭成员对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

(二)良好的家风在树立三观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正能量的传递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但真正能够对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长辈的言行举止。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体现了长辈对于后人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一个人经过长期的家庭熏陶,会树立与家庭教育相吻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一旦形成,很难发生改变。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由家及国,家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之风。在本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我们开始阅读《曾国藩传》,研究《曾国藩家书》,究其原因,是我们对于曾氏家族发展的认同。而曾氏家族的后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创造出惊人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对于曾氏家风家训的传承。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一词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家庭层面的道德约束正在日益弱化,现在不少新的社会问题源头出自家庭,啃老一族人员飙升、离婚率上升、子女叛逆、低龄暴力及官员的贪污腐败等,都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足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强化家庭教育,进行家风建设,使其本应有的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就得以彰显。

二、儒家“五常”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具有积极意义

儒家“五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儒家“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简单对其进行解释。所谓“仁”,主要指的是“仁爱之心”,强调的是爱人,由亲人推广到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其本源写照。所谓“义”,主要指的是正义、公平、无私等,指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适宜,恰到善处,其基本精神是“舍己为人”。所谓“礼”,原意指祭祀时的礼仪规范,后来上升为对于国家规范、制度的尊重,是最高的道德规范。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二程也认为:“礼者,人之规范。”所谓“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智”的表现为,明是非、别善恶,《论语·宪问》提及“智者不惑”。所谓“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

(一)儒家“五常”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强大的道德“品牌”的价值功能,能够引导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存续了两千多年,而“五常”作为其核心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道德境界的最高追求,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在现代社会,虽然思想呈多元化态势,但“五常”思想对民众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远。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乔致庸作为清代商业金融资本家的典型代表,在其创业的过程中多次向家人和生意伙伴强调,无论做人还是做生意,一定要遵守“仁义礼智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在很多家族的发展中,他们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家风家训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传承,将其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二)儒家“五常”道德教育进行现代价值转换后,可以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实践,为构建当代道德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儒家“五常”思想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仁义礼智信”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核心,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价值转换,取其精华,弃其糟泊,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的伦理道德,为构建当代道德体系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理论支持。

三、将儒家“五常”道德教育和家风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传统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实现二者的价值共识和共建

(一)在家风传承的过程中,儒家“五常”思想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仁义礼智信”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范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现实意义。在现今,虽然人们的信仰发生偏离,道德与文明出现缺失,进入到个性意识疯狂泛滥的时代,但是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仁义礼智信”依然是家风家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我们向孩子灌输要尊重父母和长辈,实际上是对“尊尊”、“亲亲”思想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过程,我们现在的家风家训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儒家“五常”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依然会对我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儒家“五常”思想在进行价值转换的过程中,家风教育承担了很好的活动载体功能

儒家“五常”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的具有落后性,如其所宣扬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愚忠”思想等禁锢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对“五常”思想的传承过程中想要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就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批判、扬弃和创新发展,需要进行价值转换。进行价值转换时,最好的载体是家风教育。

在现代,家庭教育非常简单直接,长辈往往会选择传统道德伦理学说中的优秀传统对后辈和子女进行教育和引导,如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弟子规》中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等观点经过家长的提炼和总结,成为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准则。如今,在人们价值追求多元化的今天,儒家“五常”思想仍然没有过时,没有被抛弃,其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价值“品牌”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使其成为了我们一以贯之的道德追求。

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当代中国一直在发挥重要作用,“五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最核心内容一直是民众对自我行为进行评判的准则。基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解读,按照时代要求对其进行价值转换,如此,就可以继续发挥其强大的“品牌”价值功能,引导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体系的构建。

[1]戴兆国.儒家仁道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立群.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J].船山学刊,2008,(3):195-197.

[3]卢海威,卢星辰.浅谈儒家“五常”思想在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8):29.

[4]李道湘.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140-144.

[5]康中乾.论传统儒学思想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1):1-7.

[6]汪为春,孙丹.论儒家“五常”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2):84-86.

[7]张志景.儒家人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兼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4.

[8]高贵和.论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对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借鉴[D].合肥:安徽大学,2010.

(责任编辑:吕进)

B823.1

A

1671-752X(2015)03-0014-03

2015-05-19

张波(1980-),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硕士;

韩子玉(1977-),男,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硕士。

2014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儒家‘五常’道德教育与家风教育的契合及现代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礼智信道德教育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相信善良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Santa’s Assistant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传承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耻感共感社会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