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的摆放方式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影响*——以幼儿园攀爬区游戏为例

2015-02-13 03:12:38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顾滢滢
幼儿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平衡木游戏规则字形

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顾滢滢

器械的摆放方式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影响*
——以幼儿园攀爬区游戏为例

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顾滢滢

*本文获2013年常州市幼儿教师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2014年江苏省幼儿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

直立攀爬架是幼儿园内专门用来进行攀爬练习活动的大型器械,投放在晨间户外体育游戏区域中,可独立成为攀爬练习区。器械练习在活动形式与内容上往往与其他身体练习交叉进行[1],所以,幼儿园的攀爬区并非单纯的攀爬技能的锻炼。如果再投放一些平衡木和轮胎,教师从旁指导,通过不同的器械摆放方式使功能相异的器械交替使用,产生活动的趣味性和规则性,可以吸引幼儿参与区域内的体育游戏。由此,器械的摆放方式影响着幼儿参与攀爬区游戏的行为。

一、幼儿游戏路径受到影响

幼儿的游戏路径是指幼儿从游戏起点开始到结束后再回到起点所形成的完整路线。幼儿的游戏路径从侧面反映出幼儿是否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有序的游戏,在体育游戏中,能够清晰地看出幼儿身体动作练习的轻重点。

(一)“一字形”器械拉长幼儿游戏路径

Y园的攀爬区共有四个攀爬架,分别是两个2米高的和两个1米高的攀爬架。在游戏开展的前两周内,攀爬区的放置方式是:由西向东按“一字线”放置两个小攀爬架和两个大攀爬架,其中第二个小攀爬架和第一个大攀爬架之间断开,间隔为20厘米;有一块长约4米的平衡木,放在小攀爬架之间(离地40厘米),一块长约2米的平衡木放在大攀爬架之间(离地80厘米)。从第一个小攀爬架处开始爬,中间不能离开,一直到最后一个大攀爬架处(有两个12厘米厚的轮胎叠高垫脚)下来算是终点。所以幼儿到终点之后要想再玩一次,必须从最东边的大攀爬架处再跑回最西边的小攀爬架处。东西两点之间相隔近8米的距离。一个来回,直线往返有16米的路程,幼儿花费在走的动作上的时间很多,在相同的游戏时间内,不仅减少了游戏的次数,还浪费了多余的体能。

(二)“匚字形”器械缩短幼儿游戏路径

在攀爬区游戏开展到第三周的时候,教师将游戏的器材设置进行了空间上的调整:南面两座大攀爬架,大攀爬架之间放一块2米平衡木,北面两座小攀爬架,其中靠西面的小攀爬架和大攀爬架之间用一块4米平衡板连接起来,两座小攀爬架之间放置两个直径为半米的轮胎,整个器械的空间布局就像“匚”。这样一来,幼儿的游戏路径就从直线型变成循环型,幼儿从东面终点的大攀爬架处下来到东面起点的小攀爬架处开始,这之间的路程缩短了,节省了时间以及体力,加快了游戏节奏,从而让幼儿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更多地游戏。

二、幼儿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维护受到影响

不同的器械摆放方式产生的游戏规则也会不同,这不仅和场地的限制有关,也与幼儿变化了的游戏行为密切相关。

(一)全开放与全封闭的器械摆放不利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遵守

参加攀爬区游戏的主要是中班的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4~5岁幼儿应该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所以规则主要是由教师来帮助建立的,幼儿是规则的遵守者。攀爬区的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在起点处排队等待开始,一个个攀爬,不能挤推其他幼儿;如在中途从攀爬架或者平衡木上主动离开则视为结束游戏,如要继续游戏则要从起点重新开始,否则就视为插队。

1.全开放器械摆放的规则性较弱

这里的全开放器械摆放是指游戏中器械对幼儿行为的束缚力很小、对游戏规则性的影响较弱的摆放方式,主要就是指“一字形”的器械摆放方式。首先,“一字形”摆放方式本身对规则的强调不够,表现为负责指导游戏和安全维护的三位教师,必须分别站在“一字形”区域的三个点上,三点都在一条线上,教师无法观察其他点上的幼儿情况,也就无法互相配合以维持游戏规则。

其次,“一字形”的摆放路径很长,幼儿容易走神或者失去兴趣,从中途停止然后又从刚才下来的地方继续攀爬,这时已经插了后面幼儿的队,矛盾立刻就会产生。

最后,研究者发现幼儿的等待时间过长也会削弱游戏规则。如在两个小攀爬架之间的等待时间会比较长,一是因为刚开始的小攀爬架好爬,大家很快地爬过,来到平衡木上;二是因为过了小攀爬架后就要往大攀爬架上爬了,对某些幼儿来说,迅速地调整姿势进行下一轮攀爬有些困难,大家会因此堵在平衡木上;三是这条平衡木很长, 有4米,够七八个幼儿站成一排。幼儿聚在一起,规则的遵守意识就被削弱了,所以在这一段平衡木上特别容易出现插队、大幅度跳跃、互相推搡等违规行为。

2.全封闭器械摆放的规则较乱

全封闭器械的摆放主要指的是“口字形”的器械摆放方式,与前面提到的“匚字形”器械摆放方式不同的地方是,这里的“口字形”是完全闭合的图形,是将原本两个小攀爬架之间的轮胎移开,换成连接的平衡木,把轮胎移到终点攀爬架和起点攀爬架之间,这样就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之分了,幼儿可以从终点直接走到起点,不用排队等待就开始第二次游戏。

教师在第六周开始这样调整,是希望节约幼儿等待的时间,增加游戏的连贯性,弱化起点和终点的标志,也希望这样能促使那些经常只玩一会儿的幼儿可以不知不觉地多玩一段时间。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研究者根据当天上半场20分钟的观察,发现“口字形”全封闭式的游戏人数在8人以内时,结束与起点处的幼儿不会因为游戏秩序而发生明显的冲突,但是人数超过8人以后,冲突明显并且激烈。

(二)半封闭的器械摆放有利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维护

半封闭的器械摆放就是让器械的起点和终点相互靠近,但是不连接。半封闭的摆放方式结合了“一字形”和“口字形”摆放方式的优点,既不会让起点和终点的间隔太远,减少了消极等待时间,又不会出现“口字形”器械摆放中出现的幼儿根本就不知道哪里是可以排队的地方、哪里是最需要遵守规则的地方的现象。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当天的下半场就及时调整了轮胎的位置,将轮胎从并排设置变为向下倾斜设置。这样的设置一方面给幼儿一个暗示,提醒幼儿需要走到起点等待排队;另一方面增强了游戏的连贯性(轮胎的设置,会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事实证明了教师调整器械摆放方式的有效性,在此后一周的时间中这种摆放方式支持了游戏中的排队规则。

三、幼儿参与游戏的动作水平层次受到影响

(一)调整平衡木两端的高低差,幼儿产生新的动作

平衡木是放在两座攀爬架之间,作为攀爬动作的过渡而使用的。在第一周的“一字形”器械摆放方式中,平衡木全部平放,大多数幼儿在通过平衡木的时候表现得很轻松,如下面一个场景。

8点17分,有13个幼儿在平衡木处游戏。起始地方有11个幼儿在等待,幼儿一个接一个排成一队,较为整齐。靠近第一个小攀爬架的几个幼儿眼睛一直看着前面正在走平衡木的幼儿,而最后3个幼儿身体放松,眼睛在其他区域扫视。一分钟后等待的队伍中走掉1个幼儿,同时又来了2个幼儿。在平衡木上的幼儿,两脚向前迅速行走,后面的幼儿紧跟,前面4个幼儿走得都很快,第5个幼儿走平衡木时谨慎,后面幼儿催促他,同时逐一走上平衡木。

这个场景发生在开放攀爬区游戏的第一周的周二,区域刚刚开放,喜欢玩的人很多,幼儿在通过平衡木的时候基本上是用双脚并拢直立向前行走的通过方法。我们再看下一个场景。

游戏刚开始阶段,有5个人在游戏,其中2个人在平衡木上,3个人在攀爬架上。这时在平衡木上的幼儿A开始跳跃,整个平衡木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跳跃的重心向下后,平衡木的中间向下弯曲,最低点离地面仅有20厘米左右,此时平衡木的两头并没有连接攀爬架。教师介入指导,请平衡木上的幼儿下来,教师将两个攀爬架拉近,使平衡木可以连接攀爬架两端,然后请幼儿继续游戏。调整平衡木后,来玩这个游戏的幼儿增多为6个,其中攀爬架上3人、平衡木上3人。很快,平衡木中间的幼儿B开始跳跃,教师上前阻止。幼儿B是第二次玩平衡木,这时平衡木上幼儿C开始跳跃,教师上前阻止,幼儿B说“老师我没跳”。

以上场景发生在第一周的周五,幼儿不仅没有出现新的动作,反倒因为在平衡木上过长的等待而出现一些违反规则的动作,如大幅度地在平衡木上跳跃,并且这种跳跃动作被迅速地模仿。在平衡木上跳跃的动作要求高过平稳地走过平衡木,因为在跳跃的时候不仅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还要准确地控制自己跳跃的力度和落脚点的准确性,这说明行走平放的平衡木对多数幼儿来说已经没有难度了。

在游戏开展后的第二周,教师把平衡木的上下两端进行了高低不同的调整,使平衡木开始的地方低于平衡木结束的地方约20厘米,出现的场景如下。

高低平衡木上有许多幼儿在走。媛媛第一次来攀爬区玩高低平衡木,她双膝、双掌着力于木板往前爬行。琪琪跟在她后面,直接向后坐着,用臀部和双手配合向高处挪动。昊昊在琪琪后面,他岔开两腿正坐在板上,让双腿悬空,利用双手和臀部的配合往高处挪动;他挪动了一会儿又侧身坐在木板上,两腿悬空在木板同一侧,靠腰部、臀部和双臂的支持力,使自己的身体往高处挪动。

从以上场景可以发现,平衡木的两端高度出现落差,对幼儿的平衡动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幼儿出现了在平衡木上双膝爬、坐爬等的新动作。

(二)调整攀爬架的空间位置,幼儿普遍提高动作水平

调整攀爬架的空间位置是指将攀爬架从东西向的“一字形”排列调整成“匚字形”摆放,这次调整是从游戏开展的第三周开始的。从第三周的观察发现,“匚字形”的器械摆放有利于教师分工组织幼儿游戏,保证安全;对于一些胆小的幼儿,这样的布局使整个器械阵看上去简单短小,而且一目了然,幼儿在进行技能练习的同时还可以看到这个器械阵中其他幼儿的行为,增加了幼儿的模仿机会以及自信心。“匚字形”器械阵弱化了开始和结束的差异,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多进行了几次技能练习,从而提高了动作水平。

四、幼儿参与攀爬区游戏的兴趣受到影响

(一)改变器械的摆放方式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儿逐渐提升游戏兴趣

从攀爬区开放以来,在攀爬区进行游戏的幼儿许多都是“常客”,有些幼儿的攀爬和平衡动作能力是在长期参与攀爬区游戏中逐渐训练后变强的。不断调整器械的摆放方式,同时也是在调整该区域游戏对幼儿动作水平的要求,特别是对一些动作技能较弱的幼儿,以此吸引他们持续地在区域内游戏,渐渐地发现自己也可以做到和别人一样。比如走平衡木部分,没调整之前就有幼儿不敢走,需要教师搀扶,走了几次之后可以自己走了,再后来可以快步走了。这时调整平衡木的高度差,这些幼儿有点害怕了,但是对这样的形式很有兴趣,教师稍加鼓励,他们就会勇敢地去尝试,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满足。

淼淼很喜欢玩攀爬区的平衡木,从开学开始到第二周上半周她一直在攀爬区玩。从第二周的下半周至调整平衡木高度前,她没有来攀爬区。今天她一来到户外场地,就来玩攀爬区的平衡木了。在她前面的3个幼儿都是双臂微张、脚尖向前走过平衡木的。轮到她了,她看了看前面的平衡木,皱着眉头侧身半蹲了下来,然后双脚并排,用平移的方式往高处挪动,速度很慢但是很平稳,慢慢地走到攀爬架的地方。她回头看了一下,笑了起来。

淼淼一开始在攀爬区走平放的平衡木时需要教师搀扶;但到第八周,器械摆放变成“匚字形”并且平衡木高低摆放时,她能够一个人在平衡木上跳跃地前进。

(二)改变器械的摆放方式能激发能力强的幼儿试玩区域的兴趣

长期在攀爬区游戏的还有另外一群幼儿,他们运动能力很强,喜欢大肌肉运动,对上下攀爬和平衡动作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攀爬区游戏,就像是运动前热身一样,会在户外活动的一开始就到这个区域,然后再去其他区域。但是长时间相同的器械摆放也会让他们的参与热情慢慢降低。

一开始平衡木并没有高低放置。琪琪来到活动场所,看到攀爬区的平衡木已经放好了,她像往常一样先在攀爬区玩了一圈。在过两个平衡木时,她都是双手微微张开,两脚一前一后疾步向前行走。攀爬区游戏结束之后,她就去玩其他项目了。

后来,小攀爬架之间的平衡木被教师改成高低放置。琪琪惊讶地走过来说“平衡木怎么一头高、一头低”,教师让她自己上去走走看。于是琪琪排在一个小女孩后面,这个女孩看到平衡木起点低、终点高,在踏上木板的时候不禁蹲下来,然后双手、双膝全部着力于木板,一声不吭、一步一步地爬到终点。在她爬行的时候,琪琪喊道:“老师,她爬!”教师说:“你也可以爬哦。”琪琪说:“我想爬。”教师比划了“OK”的手势。轮到琪琪上平衡木了,她双手、双膝着力于木板爬了四步,忽然抬起头,双手握住木板两侧,整个屁股都坐在平衡木上,然后靠双手和臀部配合向平衡木高处挪动。

琪琪本来已经不怎么玩攀爬区了,但是一看到攀爬区改变了,立刻又有了游戏的兴趣,想要试一试新的游戏玩法和新的游戏动作。因此,不断调整区域的器械摆放方式,能激发能力强的幼儿的参与热情。

不同的器械摆放方式能够引发幼儿不同的参与心理和行为,游戏路径、游戏规则、游戏动作水平、游戏兴趣都会发生改变。对组织区域内游戏活动的教师来说,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调整器械的摆放方式,有效地指导幼儿参与游戏,提高幼儿游戏动作水平,会使运动器械区域的体育游戏开展得更加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体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赵玮)

猜你喜欢
平衡木游戏规则字形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42
摇晃的平衡木
汉字诗:旦
艺术“疯狂”客戴志康:从个人情怀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木上跌落
艺术品鉴(2019年9期)2019-10-16 08:57:08
游戏规则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添一笔变个字
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