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美术活动分享评价环节更有效——以大班美术活动“白桦林”为例

2016-01-22 11:1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军辉
幼儿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白桦林同伴裂纹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胡军辉

让幼儿园美术活动分享评价环节更有效
——以大班美术活动“白桦林”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胡军辉

一、美术活动分享评价环节的重要价值

美术活动最后的分享评价环节,是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整合幼儿所习得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由现有水平向更高发展水平提升、推进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的学习发展有以下四点价值:第一,能促进幼儿对本学科领域知识技能的掌握,拓展和丰富幼儿内部知识结构;第二,有助于幼儿习得有益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便正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第三,有利于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自我反思并不断完善的良好学习品质;第四,在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中,可以促进幼儿与他人沟通交往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向他人学习等行为。

从教师来讲,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进行评价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修订和改进现有的美术教育活动提供客观的依据,使教师将最有价值的美术教育活动呈现给幼儿,通过评价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水平。[1]评价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对幼儿作品施以评价只是使教师更透彻地了解幼儿的成长……任何评价,只有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并有效地提示幼儿从事创作,才有意义。[2]

毋庸置疑,在教师组织的分享评价环节中,通过大量的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幼儿的创作表达能力、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和拓展。在观念层面,大多数教师认可分享评价环节对于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价值。但是在实践层面,很多时候,一节美术活动前面的环节设计精致,实施流畅,唯独有遗憾的是在最后的分享评价环节,教师对幼儿知识经验提升总结的程度略显不足,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分享评价环节不应仅仅只作为一个形式而存在,教师更重要的“修炼”,是通过这一形式挖掘其背后的教育契机和价值。

下面以一个美术活动为例,阐述美术活动分享评价环节的有效性。

二、大班美术活动“白桦林”过程简述

本节美术活动是画水粉画“白桦林”。笔者了解到,幼儿已经初步认识了白桦树,并且已经能自己尝试在白纸上作画。这说明幼儿对白桦树的基本形态结构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但是,幼儿关于树的细节方面(比如树的裂纹、排列等)并无清晰认识。

活动一开始,幼儿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欣赏白桦林的图片。随后,教师对白桦树基本结构特征、作画的用色顺序、颜色整体搭配以及作画的技能要领做出了说明。教师的指导概要见下表:

表1 教师的指导概要

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树干、树枝、树叶、整体构图方面幼儿都掌握得不错,唯有白桦树上裂纹的画法对很多幼儿来说是个创作难点。

待幼儿创作完毕,在最后的分享评价环节,教师把幼儿作品错落有致地挂在墙上。所有幼儿都集中站在作品墙前面。

师:“走到你画的画旁边,看一下你画的白桦林,再看看其他小朋友画的白桦林。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画呢?要说出原因哦!”

第一个幼儿指着左下第三幅说:“我最喜欢这一幅。”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小桥。”

第二个幼儿指着左下第一幅:“我最喜欢这个,有房子。”

师:“那他的树怎么样?”

生:“……”(说不出来)

师:“他的树有的直,有的弯,非常漂亮,像在跳舞一样。”

第三个幼儿指着右上角一幅说:“我喜欢上面的,因为一棵挨着一棵,感觉很密切。”

师:“一棵挨着一棵,有的高、有的矮,还有的粗、有的细,非常漂亮。”

没有一个幼儿提出针对裂纹的看法,教师说:“但是老师发现一个问题,今天小朋友在画白桦树上花纹的时候,有很多小朋友忘了尝试把笔侧过来画细细的花纹。下一次画的时候,每个人都试一试把笔侧过来画细细的花纹,好吗?”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

图1 分享评价中的三幅画

三、本案例分享评价环节剖析

在这节课的分享评价环节中,教师给予了幼儿积极反馈,激发了幼儿的情感想象,如“他的树……非常漂亮,像在跳舞一样”;同时又帮幼儿强化了关于数学形状、空间认知方面的知识,丰富了美术中的造型、空间排列、构图的经验,比如“一棵挨着一棵,有的高、有的矮,还有的粗、有的细”。可以说,在情感激发和认知引导方面,教师做得比较到位。

当教师问发言的三个幼儿为什么喜欢这幅画时,幼儿说出的理由是喜欢背景小桥和房子、树干紧密的排列,没有幼儿提出裂纹画法的困难和疑惑。显然,教师在幼儿创作时观察到很多幼儿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最后教师自己提出“试一试把笔侧过来画细细的花纹”。这说明教师对幼儿学习中的难点有敏锐觉察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可能考虑到时间不够的原因,这个重要的评价点被教师一语带过了。如果教师能够就“裂纹的画法”组织幼儿来讲出他们的想法,增加更多的互动,让幼儿相互借鉴学习,这会比教师单纯强调问题更有效。

分享环节最大的价值在于,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同伴的作品、倾听同伴的想法,与自己的作品和想法进行比较、分析,从同伴那里学习有用的知识技能、策略、创作题材和灵感,以便在下次的创作中进行迁移应用。教师应更多鼓励幼儿评价自己和同伴完成的作品,鼓励幼儿自己作出各种不同的对照和比较。[3]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认为幼儿画裂纹产生困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提供给幼儿的6号水粉笔过粗不好画。其实这个问题也完全可以抛给幼儿来讨论。教师可以问:“如果是很细的纹,怎样用同一支笔画出来? (可把笔侧过来)有机会让你选,你会选怎样的笔?是粗的6号笔还是细的4号笔?”接下来可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分类评价。比如教师可以问画的全是粗斑点的幼儿:“图片上白桦树的花纹和你画的花纹有什么不同呢?”问半途改过来的幼儿:“为什么你前面的是粗斑点,后面就变成了细裂纹?你是怎么做到的?”问从始至终都是细裂纹的幼儿:“你怎么知道花纹是细的呢?是怎么画出来的?”如此一来,教师的分类提问就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和提升:对于都是画细裂纹的幼儿来说,可能他有良好的观察学习习惯和比较好的用笔技能,如果教师能让这类幼儿与同伴分享他的有益经验,对于他自身原有知识经验的巩固和语言表达是有帮助的。对于半途改过来的幼儿来说,他很有可能是偶然发现规律,还处于模棱两可的混沌状态,如果教师帮助他加以强化巩固,可能幼儿这种“发现问题-反思-自我完善”的良好学习品质就更容易迁移到下次学习中。对于那些始终都是画粗斑点的幼儿来说,通过倾听同伴分享和教师的总结,可以促进他对原有错误经验的修正,习得正确的画法;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克服“想当然”,建立认真仔细的观察品质和学习习惯。

图2 幼儿画裂纹的三种方法(依次为:全部粗斑点,一半粗一半细裂纹,全部细裂纹)

表2 教师的具体分享评价策略

四、优化美术活动分享评价环节的教育建议

结合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只是在分享评价环节欠缺对幼儿知识经验的进一步提升。

最后的分享环节究竟要评什么?这主要来源于创作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观察。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先给几大类幼儿编号,然后对号入座,把几类幼儿现场不同的行为表现快速记录下来。幼儿不同的行为体现的是幼儿现有不同发展水平,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在分享评价环节教师的提问、评价策略也不同。最后通过分享评价环节,不同水平的幼儿在知识技能、学习品质、人格品质等方面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同的。整体的思路流程可见下图:

图3 评价流程图

在理清以上思路图的基础上,教师要想使最后的分享评价环节有效促进幼儿经验提升,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

(一)备课时要预成可能的分享评价点

这个环节常被忽略,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深入地认识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可能教师觉得自己能够在现场及时发现问题,但现场往往会出现教师始料未及的状况。教师备课时可以预成本次活动幼儿学习的难点,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比如该美术活动“白桦林”,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列出以下分享评价点预成表,这样,本次活动的核心经验和重难点都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事先对“评价点预成”也减轻了临场反应的困难。

表3 评价点预成表

(二)可采用观察记录简表进行分类分享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在美术活动中,可以从作品看到不同幼儿在情感体验上的个体差异,也可以看到幼儿在构图、使用工具、表达水平上的不同。教师在现场可与课前备课准备的“评价点预成表”快速对应,找到幼儿的困难之处,然后运用观察记录表将幼儿的作品大体分类。比如活动“白桦林”中,教师发现幼儿画裂纹有困难,这个点在课前的“评价点预成表”中有罗列,教师现场的任务就是把这个分享评价点突显出来,并快速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分类:1.自始至终都是细裂纹;2.前粗后细裂纹;3.全是粗斑点。这样教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分享评价时更有针对性,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具体的分类评价。在分类评价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也能够相互借鉴,共同成长。教师可在活动后把空缺的“提升后的经验获得栏”补充完整,便于自我反思和下次教学的优化。(见表4)

表4 观察记录简表

(三)更加注重“倾听幼儿的画”

幼儿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4]一方面,如果没有倾听,很多时候,教师根本无法理解幼儿画中的内容和含义;另一方面,幼儿天生有被倾听、被关注的需要。由于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发展得不完全,幼儿常常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情和愿望,他们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倾注了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希望能与别人分享交流。对幼儿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被“听”,被理解了,就有了表达的乐趣。[5]在实践当中,由于时间或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分享评价环节,教师并没有很多机会去倾听幼儿的画。对于这个矛盾,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在有限的分享评价环节时间内尽量多听幼儿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创作环节现场巡视时,除了传统上对课堂组织管理、对幼儿绘画技能进行指导之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和幼儿的交流,了解幼儿的想法意图,增加倾听幼儿心声的机会。

(四)创造更多“幼幼互动”的机会

对于中小班来讲,分享评价环节可能更多的是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幼儿实际上是通过教师的中介与同伴的作品互动。在教师对不同种类作品的分类评价中,幼儿可以学习到同伴不同的经验,教师实际上架起了一座幼幼互动的桥梁。随着年龄增长,到了大班,教师可以逐渐退出,提供更多直接幼幼互动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智力挑战、情感互动等方式进行直接交流。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6],幼儿与同伴相互借鉴学习,往往比教师以自己为主导的单纯评价更有效。通过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进行分类评价,既能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需求,同时又能促进不同水平幼儿之间相互借鉴学习。

总之,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有意识地进行评价点预成,活动中多倾听幼儿的画,辅之以观察记录分类表,最后在分享评价环节通过更多幼幼互动,激发幼儿间相互评价,这对于提升分享评价环节的质量、保证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流畅性、幼儿知识经验提升和拓展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美〕罗恩菲尔德.创作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苏〕A.B·查包洛塞兹,T.A·马尔科娃.学前教育学原理[M].李子卓,佘星南,杨慕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5]〔日〕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M].于群,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6]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赵玮 林静)

猜你喜欢
白桦林同伴裂纹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疲劳裂纹扩展分析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一种基于微带天线的金属表面裂纹的检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那一片白桦林
大地掠美,穿越白桦林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rs17337023 polymorphism in hypertensive gestational diabetic women: A pilot study
心生裂纹
阳光洒满白桦林
寻找失散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