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欣楠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全方位心育的要求,也是优化小学班级管理的必要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小学班级管理中,采取集体式或个别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更多的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从而优化班级管理。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以此充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作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应用
育人必先育其心,心理健康应当从小抓起,小学班级是塑造学生身心发展的大熔炉,尤其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更大,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能否有效的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同时还影响着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及是非观的形成;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全方位心育的要求,同时也是优化小学班级管理的必要途径。
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班级班级作为一个群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也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生的心理易受影响,在出现异常后,常常会表现出对同学的冷漠,对班级体漠不关心,甚至汇产生仇视的心理。他们往往不会控制自己,对班级生活持消极态度,因此经常会做出扰乱班级的行为,严重阻碍了班级的健康发展。小学生出现异常心理后,不利于身心发展。教师应根据这类同学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小学生异常心理进行分析,了解原因,采用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小学生心理状况。
2.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极端事件,促进小学良好管理。
小学生在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后,能够积极融入集体生活,有着和谐的人际交往,在学习生活都保持稳定积极的态度。但随着学生年龄的的不断增长,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通过能有效的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预防或降低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心理问题,通过及时的引导可以改善调节和消除极端事件的产生,促进小学生及整个班级的健康成长。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小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知道自身不足,改变自身缺点,发挥自身长处。同时也可以使小学生培养自我监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强烈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形成合力,提高小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4.小学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和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互有交叉;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丰富班级管理方法,拓宽班级管理渠道,增强班级管理效果,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完整实现。教师是管理的主导人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在小学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同时要的。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需要班主任把班级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来优化小学班级管理。实施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丰富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创造班级管理的策略。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首先要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引导。如:当看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胆怯的现象,教师应不仅仅理解为学生的胆小,而忽视了性格过于内向也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中的维护与促进,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改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重视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教师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在班级管理的策略上进行创造,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在关怀、温暖、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创造班级管理的策略,实现班级的健康科学管理。因此,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还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和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2.搞好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置身于班集体中的学生,在班级这样一个教育的基本载体中,潜移默化,必然和班级心理氛围发生互相的影响,班级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1]。班级心理气氛作为学生生活的最直接的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和谐、团结、合作、有序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创建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气氛,用集体的方式影响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成熟和稳定。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以充满正能量的集体生活氛围不断地感染班集体中的每一名学生,成为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3.上好班级主题班会,积极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主题班会是指在一定阶段围绕某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班会。要想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一重要载体,选择心理健康方向为主题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班级心理辅导,其辅导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发展。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班级体发生比较普遍或一特定时期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如:厌学、考前焦虑等问题,采用调查、访问、讨论和表演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充分打开内心世界,互相启发,正确宣泄,最终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还可以插入一些心理游戏等,创设贴切学生生活和心理世界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倾诉、体验和感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应注意优化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使学生在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主题班会中,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4.组织课外活动,以活动增强集体示范性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班主任选择适当的时间,利用活动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校的小学生,大多数同学家庭条件好,缺少群体生活,许多同学养成了自私且孤僻等不良的性格。通过集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班主任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与其他同伴进行交往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学会协作,学会团结。如通过组织球赛等竞赛娱乐活动,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体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和负担下,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空间,让学生多些共同协作的机会,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的心理。也让学生多一些共享快乐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开拓思路,养成活泼开朗、助人为乐的性格。同时,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人与人交往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活动中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平台和充裕的活动时间,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举行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进行系统的心理活动训练,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同时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既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赢得家长的支持,形成班级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多种途径,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2]。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包括班级、学校和家庭,班主任是联结这些教育力量的桥梁和纽带。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加以组织协调,使其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成为一种高度一致的教育合力。因此,各任课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同各科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可以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协调、相配合,都来关心班内的某些同学,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还要和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一系列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通过这些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生心理成长的所有环境之中。
6.抓好班级管理,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从班级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管理方法,对班级组织、成员及各项工作进行规划、指挥、调控、督察的综合性与教育性活动。班主任对班集体实施组织管理,是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首先应该采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最有效的就是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部、都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学生对班级的热爱之情,学生不仅逐步学会管理自己,提高自主意识。而且还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起到示范作用。为班级建设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3]。
7.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好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的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它是通过个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如:班级可以借助黑板或墙报的形式,体材灵活多样,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宣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解答各种心理问题。板报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较强的特点,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以良好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学生。其次要建设良好的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中度过的,教室环境要起到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心理成熟的作用。如:墙上的展示绳,展示班级学生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还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如: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寻求帮助;或者建立悄悄话信箱,与班主任倾诉心中烦恼,尽快排解烦恼。
三、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现状,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因此,班主任必须树立现代班级管理意识,自觉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技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师的管理形成合力从而优化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 沈雅娟.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浅谈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长廊,2009(4):86.
[2]程乐明,胡敏.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2013(35):1026-103.
[3]朱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 [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