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成文
导学案,以其贴近学生实际水平,预先学习相关教学内容而受到师生的喜爱。它是学习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基础,它使师生的准备有据可依,大大提高了预习和备课效率。“学讲计划”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和生成性学习,所以在导学案制订时要以此作为依据,使导学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学进去,讲出来”。
一、制订导学案,要树立学情意识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新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是在已有知识水平上进行的,学生只有通过新旧知识比较、鉴别、转化、改变、领悟,最终才可以吸收。调查学情就是查明学生已知和未知(应知)水平之间的差距。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两篇文言文《爱莲说》和《陋室铭》,要让学生明白表明两位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新知),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理解文本(已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个别句子的翻译,文章内容的概括(差距)。这时就应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合作学习这些内容,让学生在导学案的依托下群策群力,解决问题。所以,导学案的制订一定要将已知和未知(应知)摸清摸透,这样才可制订一份学生爱学、目标明确的导学案。
二、制订导学案,要有资源意识
这里的资源包括已知资源和拓展性资源。比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字,教材中没有明确指明意义,大部分资料
二、反复诵读,体会语感
1新课前诵读,进入语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选文,尤其是一些感情强烈的诗歌、散文和部分记叙文,非常适合诵读,通过诵读这些作品,不但能够体会作者深深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鸣,更能够培养读者学习语文的语感。在新课讲解前,可以先让学生去诵读作品。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可让学生先进行诵读,品位诗意的语言及对青春美好的赞美之情。
2课中诵读,随时体验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通过多读才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创造环境让学生多加诵读。如散文《安塞腰鼓》、散文诗《海燕》以及很多的诗歌,文章篇幅不长,外加语言节奏性强,只有通过不断诵读才能把其语文味读出来。
3讲课后诵读,升华语感
按照学习计划,一篇课文学完后,一般会有几分钟的自我回顾时间。如果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利用这几分钟诵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升华语感,升华语文味。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诸葛亮的《出师表》等,都非常适合课后诵读。
三、积累语言,抒写所感
语文味的展现体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综合知识的运用——写作环节。要把学习过的内容迁移到写作上来,要把欣赏文本中读过的那些精彩的句子、片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通过不断地进行语言积累,加以真挚情感的抒发,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得到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岙环中学(317515)
上将其译为“竟然”,但有的将其译为“就”,到底哪一个正确?通过比较鉴别,一般都倾向于“竟然”,但“就”这个意思不可以吗?学生一经提示,发现这个答案也合乎情理。将一处已知资源和另一处拓展资源两相比较,这样不但深入了解“乃”的不同用法及含义,更重要的是体验不唯书、不唯师、不唯己,只唯真的思维品质,对其以后的学习乃至人格的完善都有着建设性的作用。
由于“学讲计划”具有自主性和生成性,资源背景就显得很有必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目标是“事”,那么“器”即是资源。准备了充足的资源,学生才不会觉得目标难以实现,才会在探索中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里尤其强调的是拓展性资源。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视野的限制,拓展性资源一般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做出示范并提倡开发利用拓展性资源,假以时日,一定会有不少的亮点出现。
三、制订导学案,要有策略意识
1化零为整的策略
将各类知识点和问题归结到“结构之美”、“选材之美”、“手法之美”、“语音之美”或“情感之美”中去。当然以上往往就散文诗歌创作而言,不同文体的文章自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类别。这样的设定便于条理化和规律化,坚持下去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学着怎样独立赏析文本,扭转语文分析给人乱糟糟的感觉。
2化难为易的策略
“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内容:难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内容才是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理解的内容。过于简单的热闹,过于复杂的沉寂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时就要发给学生一根拐棍,让其学会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这个策略的实施有两点关键:一个是如何确定难点,另一个是采用何种方式完成引导。这里的预设有时有作用,但有时作用却不大,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和知识素养。比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中,做导学案时,学生几乎一致认为中心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到了课堂小结时出现了一道这样的习题:“本文的中心句是:”。横线不长,似乎只能写一小句,多数学生嫌出题人不够严谨,可一个学生却说用“莲,花之君子者也”即可,不必用前面的内容。同学们渐渐分成两派,最后均把目光指向了最终的裁判——老师。由于是其他老师出的练习题,这个细节之前笔者并未在意,所以问题一出,笔者也有些困难:用第一个直接但烦琐,第二个简洁但有些不确定性。但又一想:中心句应是简练的,切不可烦琐。所以马上镇静下来引导大家回忆上一篇《陋室铭》的中心句。此时,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3差异性策略
对于知识和能力水平不一的学生,自然不可用同一种难度的设定。在顾及一般程度的基础上,稍加些有难度的设定,但这个设定要有相当的资源,尤其是拓展性资源作铺垫,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4元认知策略
前面的策略是就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而采用的,那么在实施策略中的经验和教训的认知,也就是元认知策略,如果提出并让学生内化,就相当于学生掌握了打鱼的方法,以后自己就不需要教师引导也可独立解决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爱莲说》中心句确定的过程就是采用的元认知策略:两者都是一个浓缩的短句。
现在的语文学习往往看重孤立的文本分析,如果采用了元认知策略,则可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益,大大减轻教学负担。元认知策略可优化和深化我们对事物尤其对陌生事物的认知,所以在导学案内容设定时,可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唤醒学生的元认知,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初级中学(2217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