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苏 瑾
巧用历史增文辉——从《过秦论》看如何在写作中使用历史素材
陕西苏瑾
本文主要从贾谊的《过秦论》写作技巧着手,分析议论文中如何使用历史素材为文章增加色彩和内涵。目前,高中学生的写作,所选议论文较多,但议论文素材平淡、无力,不能很好突出观点,更不能凸显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内涵。所以,笔者力求从这篇高中课文中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史实论据来为自己的议论文增加色彩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议论文写作史实运用
学完《过秦论》,不禁为贾谊的宏阔的文笔和思想所折服,不愧为一代赋体文之宗。在惊叹于其以赋为文的精彩之余,又从另一方面发现了贾谊的过人之处,那就是非常完美地使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做法古已有之,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对在议论文中用史实来说事这一做法情有独钟。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史实更真实、更有说服力;经过时间的筛选,留下来的大多是历史的精华之处,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尤其在中国,历史常常被人们归为文化的重要部分,用史实说明问题会显得文章更深刻,更有文化内涵。所以,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中,使用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为素材的优秀作文也层出不穷。
基于学生大多生活经历相似,人生阅历有限,所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也许每个学生都差不多,但是要如何很好地让自己有限的历史素材在作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却是一个困扰很多同学的问题。我们就以《过秦论》为例,来学习一下写作大师运用史实的技巧。
选历史材料跟选其他材料一样,都是要围绕中心去选材。贾谊想表现的中心就是希望西汉统治者在政权建立之初,不要过分剥削百姓,应该对百姓广施仁义,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生活。所以,他选秦的历史,因为秦与西汉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好不容易才打下的江山;都是在经历长久乱世之后的统一王朝;都是开国不久,面临百废待兴的国家局面。
所以,贾谊认为秦二世而亡是一个很好的历史的“镜子”,选它去照西汉的统治者,希望能够引以为戒,广施仁义。这个例子也不容分说地证明了他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虽二世而亡,但其历史要细写也不是几百字就能写完的,所以,贾谊对其历史也是有选择地运用。从秦孝公到五君强秦,到秦始皇统一,直至二世而亡,大体都说到了,但在详略的处理上却不尽相同。详细写了秦国由弱变强的过程和统一之后的一系列暴虐政策,略写了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的灭亡。这一做法就是为了说明秦国兴难亡易。
同时,为了进一步说明兴难亡易的原因就是废先王之道的暴政的实施,贾谊还在每一处论述中,也巧妙地进行了详略的处理。
秦孝公兴秦,详细写了“商君佐之”的变法内容,强调其施仁义,使民安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五君强秦,详细写了六国合纵实力之强,但最后导致“纵散约败”,强调了秦国后继五君“蒙故业,因遗策”的良好结果。始皇统一,详写了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的种种做法,和他实施暴政的种种做法,其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始皇帝不师“先王之法”,不施仁义,为后文的轻易亡国做铺垫。二世而亡,详写了陈涉地位之卑微,目的是为了照应前文的六国实力之强大,同时,反衬出秦灭亡的容易。
贾谊对这一历史材料的详略处理的依据都是他文章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历史素材的运用必须尊重史实,不得臆造虚构,这是基本原则。但在有些时候,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对史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适当的夸张,用以突出自己的观点,毕竟我们是作文,不是写史书。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人西河之战的胜利时就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取之容易,那是因为有良好的变法政策做后盾,但在写二世而亡时,用一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句概括既符合史实,即不是陈涉一人灭秦,同时,也夸张地说明秦亡得快,亡得容易。这两处夸张的目的就是一个:施仁义,取胜易;失仁义,灭亡易。
在写六国被秦强大的气势胁迫,非常害怕时,作者进行了合理的想象“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入。”这就使议论文有了更生动鲜活的色彩。
合理的想象和适当的夸张,让文章不仅不失说服力,而且使文章更有文采,更具可读性。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学习《过秦论》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写议论文如何使用历史素材的几点心得。希望它能够指导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熟悉的历史素材,使自己的议论文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历史素材,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咸阳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