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项扬舫
立足言语 优化实践
浙江项扬舫
“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诚然,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实践方式丰富多彩,但是,无数的事实证明:“多读多写”仍是语言生成发展铁的规律。毋庸置疑,占时最多的阅读课堂理应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主阵地。纵观当下,课堂正在悄悄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从原来的阅读课堂“一讲到底,君子动口不动手”到现在很多教师能把“写”挤进课堂,正是教师言语实践意识提升的显性表现。然而,如何优化阅读课中的言语实践,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平时常深入课堂,发现部分教师的做法有失偏颇。
(一)漫无目的
【例《牧场之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下第五小节,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感受到荷兰的夜晚是怎样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哪个词着重体现了荷兰夜晚的寂静?
师:对啊,无论是严肃沉默的奶牛,还是默默无言的挤奶人,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牲畜沉睡了,低地变得无声,只有灯塔在闪烁微弱的光芒,我们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
写话训练: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我仿佛看见……
此处安排学生想象写话,目的是什么?学生不清楚,执教者也是漫无目的的。尽管他的教案上明明白白写着教学重点: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教学难点: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但此处既非教学的重点,亦非教学的难点。这样的想象写话既起不到积累语言的功效,亦起不到理解文本的作用。甚至题目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之处。既然是漆黑的夜晚,还能看见什么呢?这样漫无目的的言语实践,是无效的。
(二)穿靴戴帽
【例《北京》】
教师在课中引导,在课后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本领:方位词很重要,能让我们知道建筑物的具体位置;运用不同的句式,能使文章读起来更有味道;用上恰当的形容词,能让建筑物形象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写作文时可以学习。
初一听,教者好像很关注语言,很关注表达。既有语言规律的揭示,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可实际效果呢?几乎为零。这种贴标签式、牵强附会、穿靴戴帽的做法一些公开课上尤为多见。执教者目的是说给听课的人听,我要展示的是这个理念,评课打分时你要全面考虑。而恰恰忽略了教学的本位——学生,有否考虑二年级学生的年段特征,学段目标?他们消化得了吗?漠视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运用。有句话说得好: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而这种干巴巴词条式的操作,就是听过的,忘记了;就是穿靴戴帽,空对空。
(三)千篇一律
【例《蝙蝠和雷达》】
课末,安排说写训练:你想对蝙蝠说什么?
教师对新课程中的某些理念曲解、浅解了,比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每节课下来不感悟点什么,不动动笔就觉得不对劲,于是诸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请写下来。”“请写下你想对某某人说的话”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可的阅读对话训练泛滥成灾,学生要么言不由衷,说着大而空的假话;要么原地踏步,说着毫无新意的套话。像这样,无视文本的特点,无视文本语言形式的规律,就会陷入新一轮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
(一)遵循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每个文本可挖掘的语言点是丰富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每位教师解读文本的角度又是多维的,可以依据个人不同的喜好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但教学中绝不能“盲人摸象”,抓到一个算一个,不分优劣;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点,是优化教学的关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终点。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航标。如果所有教学过程都能聚焦目标,所有教学方式都能着眼目标,教学效果肯定是高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深入钻研教材,从课程目标、年段特征、单元编排、文本特色等几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制定侧重于言语能力的核心目标,体现教学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然后依标定点,择优筛选最具价值的语言点,集中用力。
【教例一:《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1.出示段落,比较与原文的异同,圈划、朗读中感悟动作描写的生动性、丰富性
小嘎子在家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各自做好了准备。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僵持了好一会儿,终于抱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么用力,都无济于事。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出击,不料反倒给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2.动词互换,冲突中揣摩人物的个性,感受动作描写的准确性
师:描写嘎子摔跤时的动作“蹦来蹦去、钩”和描写胖墩的动作“踏着、合了、别、推”能互相换一换吗?(嘎子和胖墩是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个机智灵敏,一个敦厚老实,一个是摔跤的技巧派,一个则是实力派,品味揣摩中,学生明晰虽然都是写摔跤时的动作,但是不能换。)
师随机小结∶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动作体现人物不同的特点,动作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形象特点。
3.动词填空,出示文本内容的摔跤视频,练习配解说词
精彩的摔跤比赛开始了,俩人各自虎势儿一( ),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 )。胖墩儿( )着腰,( )了裆,()着眼珠子。两个人揪在一起,嘎子无论怎样( ),硬是( )不动他。小嘎子用脚去( )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 )住了,结果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4.学习运用动词,续写第二次摔跤
师:第一次摔跤比赛,小嘎子输了,他会服输吗?小说中还有第二次摔跤。(播放视频)仔细看,注意他们的动作。(把看到的动作脱口说出来)
师∶都看到了哪些动作?(脱、扔、甩、抛、冲、揪、摇、按、顶、扭、压、咬)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学作家那样把第二次摔跤写下来好吗?(再看视频)注意细微的动作。完成续写:
“给我枪!”“不算,三盘两胜!”
“你没说三盘两胜!”“你也没说一盘呀!”
“再来!”“来就来!”_______________。
师:想不想看看徐光耀是怎样写第二次比赛摔跤的?
[出示原文]“小胖墩儿挺挺胳膊,乘着一股盛气,又骑马式当中一站。满头燥热的小嘎子,等不得他站稳,奇袭似地窜上去就是一腿,把小胖墩儿扫了个趔趄,可是没有倒。小嘎子紧接又一扑,搂住脖子就按。不料小胖墩儿一哈腰,抓住了他的两肋。小嘎子按了两下没按动,忽觉下半身发起飘来。急撒开脖子去救肋下,却只落得揪住了对方的胳膊,脚下接连又打了两个悬空。“手枪阿手枪!”险险乎就要不保!小嘎子这回真急了。他两眼一转,照对方肩膀上就咬了一口,只听“哎哟”一声,就在小胖墩儿一闪身的工夫,小嘎子顺水推舟,一个绊子把他扔倒了。”
(二)紧扣文本语言,就地取材
入选教材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本。特别是有些写景类文章,语言清新,结构优美,是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素材。但部分老师总在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维度时陷入机械操作的误区,总盯着那几句比喻句、拟人句写批注,谈感受,“形象生动”是永恒的主题,庖丁解牛是不变的形式,品味的结果——学生留下的只是标签式的条文,还美其名曰:与文本对话。其实真没必要在课上大费周章挤牙膏似的分析写法,感悟文本意境。不如充分利用课文,就地取材,组合佳句,再创美文。直接触摸语言,进入语言的再创造、再运用环节。
【教例二:《牧场之国》】
1.仿写一句话
师:初读全文,把课文内容概况起来写一句话。
提供句式——以这册书第一页单元导语中的一句话为例“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先有四个方面的描写,再赞叹一句。
生:悠然自得的绵羊,成千上万的小鸡,膘肥体壮的骏马,辽阔无垠的原野,真是美如仙境!
生:仪态端庄的牛犊,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辽阔无垠的原野,真是牧场之国!
……
2.组合一段话
师:精读全文,从课文的四个画面中选取一个内容来写一段话。
提供段式——以课后资料袋中一段话为例“……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或总分,或分总。
生: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生: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
……
3.出示教师组合的精美段落,诗意朗读,构段组材点拨
A.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B.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C.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地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D.到了傍晚,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师:先写牛,再写马,利用课文,我们可以创造这样的美文。先一类一类地写,再写很多类,这样写,就有变化,好看了;最后写傍晚的人和景,是人营造了这样的氛围,所以把人放在最后一段写。
此教例中,老师根据教材文本语言的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语言、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敏锐发现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要素:偏正结构的短语,总分结构的描写,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板块。在教师的巧妙点拨示范下,学生们含英咀华,将美文中更美的内容“浓缩”“聚合”,写的过程既是品评体味,又是积累运用高雅语言的过程。研究表明,文本中静态的语言知识、语言材料,如果只是读一读、记一记,没有加以运用,很有可能变成消极语汇,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言语行为、言语能力,只有转化为动态的言语知识,及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主建构,反复实践,才会真正形成言语能力。
(三)注重读写渗透,相得益彰
阅读课中的读写要讲究水乳交融,最上乘的境界是寓读于写,寓写于读,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巧妙习得语言,读写相得益彰。避免脱离具体语境,搞纯技术的语言训练,“读写两张皮”。这就要求教师要细读文本,善于发掘语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内在机理,把语用的实践和文本的内在意义结合起来,让语言文字的运用借助于内容的感悟而得到强化,而情感目标也依凭言语实践而更见深化。
【教例三:《桂花雨》】
1.紧扣文章重点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读中感受家乡的“桂花香”,读中想象儿时的“摇花乐”后,师引读:后来,“我”们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杭州。当“我”每每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时,母亲总说——
生:(齐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难道,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仅仅是桂花香本身吗?在母亲的眼里这香中还带着什么?
生:这香中还带着母亲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还带着母亲和孩子们摇花时快乐的回忆。
师:是啊,一个人对故乡的感情是独特的,你会觉得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美好的。就像俗话说的,“金窝,银窝——”
生:不如自家的狗窝
师∶就像杜甫诗中所写:“露从今夜白——”
生:月是故乡明
2.师:我们班的好多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你有过类似的体会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你能仿照这个句式,说说吗?
( )的()再(),也比不上( )
生:我觉得宁波东钱湖的水再清,也比不上家乡门前的小溪。
生:我来自内蒙古,这里的景色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草原。
生:我的老家在重庆,宁波的海底捞再好吃,也比不上家乡的麻辣火锅。
……
3.师:是呀,月是故乡明,山是故乡青,水是故乡秀,人是故乡亲。在母亲的眼中,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难怪,母亲会说——
生:齐读重点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原来小小的桂花中寄托着母亲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与眷念呀。(板书:思乡情)
师:作者琦君一生漂泊,每每听到母亲的话,于是---
生(读最后一段)“我又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桂花雨”
4.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桂花雨,更难忘的是——自己的故乡
(课件出示∶《烟愁》片段)
师:因此琦君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烟愁》后记中也这样写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生:配乐朗读
5.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会想起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独坐在台北的书房,而她的心早已飘向故乡。她想起……
(四) 注重多元整合,统筹兼顾
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具有整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要通过对整体语言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言语能力,掌握学习语言的初步方法和基本习惯。每篇文本中的言语点选择不宜天女散花似的,呈散落状,更不应孤峰突起,各不相关,而应互相照应,联络有致,浑成一体。或几个言语点巧串成珠,联接整合,或紧抓核心言语点,层层深入,组块推进。 听说读写,有机联系,知情意行,有机渗透,课堂内外,全面打通。
【教例四∶《中华第一龙》】
在学生充分自由阅读,理清文章写作层次,提取文本重要信息,训练概括能力的基础上,设计的语言实践板块:
1.介绍特点
师:课文第一小节向我们介绍的就是“中华第一龙”。它有什么特点呢?圈出文中的重点词。(据生回答出现:贝壳砌成造型粗犷像蜥蜴没有艳丽的色彩五千年前)
师:[出示中华第一龙图片]看!这就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第一龙”!谁能看着图片,用上这些词语来介绍?
生:中华第一龙是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没有艳丽的色彩,距今天已经有五千年历史了。
生:中华第一龙是从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它是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
生:中华第一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距今已有五千年了。它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没有艳丽的色彩。
……
师: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汉语的魅力啊!
2.想象图腾
师: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想象创造出来的。课文又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指名学生读第四小节。
师: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出示课件)联系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它像鸟一样腾云驾雾,
像鱼一样在水中游弋,
像马一样飞快奔跑
像蛇一样 _____ ,
像牛一样 _____ ,
像虎一样 _____,
像 _____
生:像蛇一样 (灵活自如), 像牛一样 (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像虎一样 (威风凛凛、君临天下),像 (龟一样富有灵气、健康长寿,鹿一样吉祥富贵,)
师:这些动物所具有的特点,也正是龙的特点,这就是龙,集所有动物的优点于一身,这就叫万能之兽,万能之神啊!
3.体悟写法
师: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创造呢?联系第4、5小节,用上“因为——所以——”说话。
师:这两个自然段就是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出了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想象创造龙的。发现没有,第5小节也是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介绍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地位。我们一起来合作读。(师读概括的句子,生读具体描写的部分)
师:读读课文,填一填(出示课件)
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装饰离不开龙
_____离不开龙
寄托希望离不开龙
_____离不开龙
_____离不开龙
生:联系相关的句子提炼(节日庆典离不开龙;赞颂祝福离不开龙;抒发壮志豪情离不开龙。)
师:这一小节就是这样分五个方面具体介绍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引读
4.拓展积累
师:龙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还随处可见有关龙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课件出示补充 :
龙争虎斗 龙盘虎踞 降龙伏虎龙行虎步 盘龙卧虎笔走龙蛇
龙马精神 飞龙在天 龙飞凤舞风虎云龙 虎胆龙威龙吟虎啸
师:除了成语,我们还能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对联中找到龙的影子。先来看两组春联。
第一组上联:金龙贺喜出东海 下联:玉兔辞岁回月宫 横批:龙踞福地
第二组上联:龙年龙裔看龙舞龙飞天上 下联:春节春风送春光春满人间 ( 喜庆的春联,寄托了人们无尽的祝福)
第三组上联: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下联: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广东省揭阳市关帝庙前的一幅对联)
5. 诗歌总结
师: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合作,为我们的中国龙写一首诗。
龙
你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你有
_____的力量 (风雨雷电)
你有
_____的雄姿 (群山大河)
你像
鱼一样游弋自如
鸟一样 _____ (腾云驾雾)
马一样 _____(飞快奔跑)
……
龙
你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你
代表着 _____(吉祥)
象征着 _____ (神圣)
是 _____的化身(力量)
生交流后,配乐齐诵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高新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