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中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2015-01-30 15:04吴晓霞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词汇教学中职

吴晓霞

摘 要:英语词汇的学习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但同时也是学习者难过的关,这一点对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在哪些理论指导下备课,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中职词汇教学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词汇、词汇的多义性和隐喻认知理论入手,探讨这些理论对中职英语词汇的教学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中职;认知语言学;英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2-0070-03

一、中职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无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词汇的学习都是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才有足够的“资本”来组句、组篇。在中国,英语已经成为最广为认知的第二外语,学生大多数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小学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词汇。走进书店,关于英语词汇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清楚知道学习词汇的重要性,甚至有些教师不断向学生强调词汇量应该越多越好,越偏越好。

笔者从事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这些年,通过观察,发现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但由于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一进中职,就不得不被逼学习专业相关的内容,其中不乏商务英语的专业术语。教师们的教学,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大部分教师也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来讲解,一股脑地将大量的商英词汇传授给学生,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就能达到听说读写样样精通的目标。但结果却经常是事与愿违,教师的教学热情常常被现实浇灭,学生背了大量的专业词汇,但是真正让他们进行对话,与人交流,这些词汇却常常没有用武之地,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口语对话都操作不来。

笔者认为英语词汇教学在中职学校中同样重要,但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不做无用功。下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中职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我国学者从90年代初开始零星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此之后,投身研究认知语言学的人越来越多。国外研究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eorge Lakoff、Ronald Langacker、Leonard Talmy、Rene Dirven 等。根据他们的著作,可以总结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哲学假设:①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②语法是概念化。③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根据Dirven(2002)的论述,…CL is therefore defined as a linguistic theory which analyzes language in its relation to other cognitive domains and faculties such as bodily and mental experiences, image-schemas, perception, attention, memory, viewing frames, categorization, abstract thought, emotion, reasoning, inferencing, etc...They are all one in cognition. (认知语言学可以被界定为分析语言与其他认知域以及和其他认知机制之间关系的一种语言理论,其他认知域和认知机制包括身体及心智的经验、意向图式、感知、注意力、记忆、视觉框架、范畴化、抽象思维、情感、理性思维和推理等。它们在认知上是一体的。)

针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内容,本文挑选其中的三点内容即基本范畴词汇、词汇多义性和隐喻认知理论进行探讨,从对理论的学习中引申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发挥该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中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1.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中职一年级商英专业新生入学后,笔者会对他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口语测试,即让他们进行英文的自我介绍并回答笔者提出的几个问题,在询问过程中,笔者发现问到“Which city are you from?”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在此卡住,不知道怎么回答,类似的句子有“Whats your major?”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不懂city、major、subject等这些单词。如前文所述,中职生本身的英语基础较差,很多连小学初中水平的词汇都不懂,假如教师忽略学生本身的这种情况,不论他们基础如何,一股脑地将专业词汇专业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消化的,间接也打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王寅认为:“范畴化是人类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做的主观概念及分类,并以此赋予世界以结构的理性活动。”范畴化将无序的语言世界中的词汇归纳为三个层面: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词范畴和下位词范畴。人类是从最基本层次范畴(the basic level of categorization)开始认识事物的。因为基本范畴词汇是最先被感知,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词汇。以儿童刚学习说话时用的词汇为例。带小朋友上街,看到汽车的时候,大人会告诉小朋友这是“车”,小朋友经常会说出“车车”一词,而不是具体地说到这是“宝马车”或者“越野车”。类似的例子还有看到“狗”“猫”等,小朋友会说“狗狗”“猫猫”,而不是“斑点狗”“波斯猫”,这就是因为类似“车”“狗”“猫”等这些词是最基本范畴词汇,最容易被获取,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这也解释了前文所提到的,为什么学生背了大量的高级词汇,但却连一个简单的对话都说不出。走进书店或者在购书网站搜索,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类似“高中英语词汇必备3500词”“掌握好这些词就够了”等书籍,并且销量相比其他书籍遥遥领先。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这些书籍掌握了基本范畴词汇这个原理,罗列出最核心的词汇,方便读者学习。

因此,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前,应先了解学生整体的水平。如果学生出现了类似笔者进行口语测试时碰到的情况,知道学生基本范畴词汇的匮乏,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对基本范畴词汇的讲解,否则假如强迫学生背了一大堆专业的商英词汇,他们也是说不出,写不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对于以后的组句组篇,阅读理解等来说,会更省时省力,效果也更加显著。

2.重视词汇多义性的讲解

同一个词“check”,做名词时意思是“支票”,做动词时意思是“检查”,类似的词还有“record”、“bear”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遇到这些词时,习惯性地将词理解为其所熟知的意义,很多情况下便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例如句子“I cant bear it!”其真正的意思是“我受不了了!”学生假如只知道“bear”是“熊”的意思,便理解不了这句话的意思,“bear”在这里做动词用是“忍受”的意思,这类词我们将之称作同形同音异义词(homonym)。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它展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减轻了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但同时,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多义现象的存在是导致词汇学习困难复杂的原因之一。从传统的教学视角,学习词汇的意义时,我们更多的是碰到一个意义记一个意义,但容易出现的结果是,记住了新的一个意义又忘记了它之前的意义,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没有挖掘出多义词之间的深层联系,将之零散的处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加以解释,作为教师教学的理论支撑。

原型理论广泛用于语义学的领域,尤其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以Taylor的意义链(meaning chain)为例,他认为,词义属于语义范畴,词的不同义项就是相应范畴的不同成员,成员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基本的认知原则为依据。Taylor通过讨论动词climb的义项来说明意义链。

A.The boy climbed the tree.(那个男孩子爬上了树。)

B.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机车爬上了山坡。)

C.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价钱一天比一天往上升。)

D.We climbed along the cliff edge.(我们沿着悬崖边攀爬。)

Taylor举的例子中,A句中的climb的意义最接近其原型意义,即人或动物运用四肢从低处爬到高处;B句中有向上移动的特征,但已经去掉了运用四肢这一特征;C句中的climb不是指空间上的移动,而是指数量上的变化;D句中则没有了上升的特征,而强调用四肢攀爬。这几个句子体现出多义词climb,以其原型意义作为基础,延伸出其他的意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是Taylor提出的意义链(meaning chain)。多义词的各义项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即AB-BC-CD…模式。

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学习到“climb”的几种意义,这在传统词汇教学中是很容易被教师遗忘和忽视的。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将多些多义词之间的深层联系,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3.重视词汇的隐喻意义

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们倾向于讲解词汇的表面意义,而忽略了词汇的隐喻意义。隐喻指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借助较为具体的事物谈论较为抽象的事物,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隐喻的结构由始源(source)和目标源(target)两项构成,把始源域(domain)的图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便形成了隐喻。

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隐喻分为三大类,即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上一点提到的词汇的多义性,其中有很多意义是从词汇的隐喻派生而来的。举一个最为大家熟知的例子“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事实上是通过始源域MONEY来思考和概念化目标域TIME,spend、waste等词最早是用于形容金钱,现在用于谈论money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谈论time,如:

A.He is wasting my time.(他在浪费我的时间。)

S.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during the holiday?(假期你是如何度过的?)

类似的表达还有“Life is a journey”。中职生由于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在教学前,应先整理好词汇的表层意义和隐喻意义,在教学当中加以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的理解。在教授到“TIME IS MONEY”时,即可教育学生在上述列举的句子中,time和money这些词在这些句子中都可以运用,培养学生挖掘词汇更深层意义的习惯。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特别对于中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因为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词汇教学法,让学生拼命背高级专业词汇,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常常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进入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中职院校的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而选择最佳的词汇教学方式,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寅.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4(2).

[2]陈建生,夏晓燕,姚尧. 认知词汇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刘宇红.词汇与句法界面的双向互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6]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谷小娟.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8]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吴炳章.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0]郭熙煌.语言认知的哲学探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牛保义.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3]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5]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研究,2002(2).

[16]彭利贞,许国萍,赵薇译.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7]Dirven, R. &R.porings.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C]. Berlin:Mouton de Gruyer, 2002.

[18]Lakoff, 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9]Taylor,John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 in?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词汇教学中职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小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