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凌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一体化,多元文化于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直接关乎大学生思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的一种“多元文化教育”问题,不仅为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更是为提升国民世界一体化的认知水平开辟了一条有力的途径。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思政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利弊分析,简要教学改革优化的主要途径,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校思政教学 挑战与机遇 改革优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1.050
0 引言
大学生作为文化认可度较高且较为敏感的群体,拥有着较强的对新兴文化和思想的接受能力,因此,积极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以我国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需求来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道德思想素质,增强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识别能力。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就成为当前高校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多元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1.1 冲击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性
当多元文化充斥着高校校园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价值观便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再加之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以及对多元文化认识的缺乏,大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流失严重,形成了一系列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的非主流思潮。此外,更有一批大学生开始质疑和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校园内鼓吹西方世界文化价值观念,给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也使得其主导性受到质疑。
1.2 腐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作为国家区别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软实力”,也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文化渗透最为严重,一方面对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以及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动摇了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信仰。大学生作为对新兴事物接受较快的群体,这样的文化渗透便会对他们的文化认同心理产生影响,并直接对我国的文化安全造成威胁。而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传承主阵地,承担着与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社会责任,也是各种意识形态并存且相互斗争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回归到主流文化之中,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的首要任务。
1.3 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经济发展的越快,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各种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因此,我国的文化向多元方向发展也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渠道也就逐渐开阔,再加之国外媒体对我国信息的传播以及人们对不同思想观念接受度的增强,也就使得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主渠道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的过程中,也不乏大量腐朽、落后的信息,如果大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认可和接受,那么其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以及人生价值观便会产生严重的歪曲,从而影响未来的健康成长。那么,在文化形式多样、信息量巨大以及大学生难以取舍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对思政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的监管和控制,减少国外负面文化信息的影响,是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核心任务所在。然而,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开放性、隐匿性以及资源共享性等特征,使得高校信息权威性和信息中心地位慢慢丧失,这无疑为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建设提出了新难题。
2 高校思政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
2.1 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有效缓解霸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的产生,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民族文化的经久不衰形成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样地,这种文化多元化背景也同样会对高校的思政教学产生影响,当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和不同文化同时存在于同一环境中时,不仅会加大思政教育的开放程度,也会使思政教育更加丰富多样,改革的空间也就因而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可以说,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对高校的思政教学进行改革,一方面会提升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会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形成思想道德的关注重心以及对社会各类道德现象的认知深度。
2.2 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感
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于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而言,一方面可以减少传统文化隔离机制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可以与时俱进,广泛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此外,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也可以使高校思政教师学习到更多具有先进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不断地推进思政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改革,增强其教育的时代感。
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在多种文化齐头并进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腐朽文化也就必然随之产生,对我国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功能也就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有效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害,高校的思政教育就必须要坚持住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断地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整合优化。在党的十七大中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这同样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要紧密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为目的。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团结大学生,最后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的思政教学内容,从而来引导他们正确的道德、理想、信念。
3.2 学习外来文化中的精髓
在多种文化并存的高校中,思政教学除了要坚持主流思想的一元化,也必须对多元文化形成适应,并对其中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文化内容加以借鉴和吸收。首先,在面对非主流文化中的具有历史价值和人文底蕴的优秀传统内容时,要抱以对主流文化一样的尊重、保护和弘扬;其次,要通过吸收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来形成对我国主流文化中不足之处的弥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可以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提炼,也可以对我国的主流文化体系进行丰富和发展。因此,置身于多元文化的潮流下,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就必须摆正态度,形成正确、理性、开放而又平等的文化发展心态,广泛吸收、采纳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分,为我所用,形成对主流文化的优势互补。
3.3 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大学生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历史责任,而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则是其经受住各种考验的内在要求。所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教师要积极以中国近现代史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中国优秀的历史事迹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民族振兴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置身于社会时代发展变革的真实环境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4 确立正确的教育方法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观上的改革主要强调的是民主交流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模式。在以往的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会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都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对价值选择,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制约了教学成效作用的发挥。多元文化已客观存在,思想意识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狀态,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加需要具备高质量的文化辨别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因此,为了坚定大学生的正确思想方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设置,让学生进行亲身参与,同样也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设备来辅助教学,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形成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同时,提升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性选择能力。
3.5 注重知行合一教学实践环节
虽然我国的各大高校一直在不断强调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学实践环节,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检验中可知,这样的教学实践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功能。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中,也就必须要努力克服为了实践而实践的“应付性”现象的发生,要求教师在每次课程之前都要做好精心的实践策划和设计,明确思政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安排好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方式和流程,并在教学之后形成对教学成果的检验。而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让大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实践环节中提升对核心文化的体验、认知,并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学习”的步骤,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改革创新的精神,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和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意义。
4 结束语
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成为了必然,所以,在这样的特殊形势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应该要坚持以质量提升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积极把握多元文化为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充分结合高校教育和大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以此来实现思政教学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使学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