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艺颖
【摘 要】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渗透着人民的生活,承载着人民群众的希望。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其以独特的魅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民歌的功能性更进一步显现。本文将从民歌的审美性、社会性及非倾向性三方面来探究多元文化情境下民歌的功能,以期对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歌;审美性;社会性;非倾向性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74-01
一、民歌的审美性
民歌的审美功能在于其在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时,还会使人感受到一种愉悦感。民歌来源于生活,当民歌产生之后,人们往往会站到审美的高度来审视这首民歌是否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是否具有审美特性。通常,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要经历许多代人的口口相传和千锤百炼,才会愈发完美。可见,民歌所记录和呈现的正是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爱好。民歌的旋律、歌词及整体音乐与诸多因素相联系,而民歌的美正是多种审美因素的融合。
大多数优秀的民歌作品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审美特征,其所具有的韵律美、意境美、节奏美、唱腔美等等均使得民歌能够久唱不衰。而正是这些审美因素使得民歌成为老百姓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不同地域的民歌具有不同的审美因素,如西南地区的民歌大多呈现的是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观以及空灵幽静的意境之美。
二、民歌的社会性
民歌的倾向性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人们的生活及社会活动的影响,因此民歌的倾向性功能亦可称之为社会功能。在多元文化情境中民歌的社会性功能是极其明显的。民歌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蕴正是一定社会生活及地域文化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民歌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能够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反作用于现实,起到干预现实的作用。民歌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会依托于社会生活,当社会生活及社会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时,此时的民歌创作同样会被赋予崭新的生命。
人们的口耳相传,使得民歌不断地得以流传与发展。正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歌,有着无限的抗战激情,激励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大潮中。可见,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民歌加强了社会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民歌的社会性功能还在于其具有的情感媒介特质,此种特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由于地理因素,人们只能在重大节日之时才会相聚。在节日中传唱经典的歌曲,使得这样一种民族情谊,能够通过民歌来传递,通过民歌来维系和巩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三、民歌的非倾向性
音乐中的非倾向性是指音乐是一种情绪,并运用一种情绪化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此类功能的产生应归结于音乐情绪所包含的情感及人们的需求。当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会产生感官上的满足与欢快。民歌作为一种更为细腻的音乐类型,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便是其中的婉约与流传。除此之外,当人们在欣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时,感受最多的或许应是民歌的文化底蕴。当人们在欣赏西北民歌时,能够感受到的便是西北地域的苍凉与悲壮;在欣赏江南小曲时,感受到的则是江南地域的诗情与婉约。民歌中所带有的文化意蕴满足了人们的感官愉悦及精神上的需求,仿佛自民歌诞生起便有这样一种非倾向性功能。
民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翼。正如律动感极强的劳动号子能够激发更多的劳动激情,他们在劳动号子的指引下扛起生活重担,拾起对生活的信心。一些商贩为了招揽生意将各种商品的信息运用叫卖调传递,叫卖调既有旋律性又极具律动感,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田野中的嘹亮山歌,街头巷尾的小曲小调,饱含着对生活及未来的希望。人们在此时对于民歌所具有的文化意蕴及音乐内涵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民歌中文化的印记足以使人久难忘怀。
四、结语
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艺术形式,其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非倾向性功能及社会性功能使其更具一种无穷的魅力。作为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符合广大人民审美爱好,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歌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加亲民,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的思想情感。如今,在多元文化情境下,民歌所面临的是危机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民歌应该寻找到一种平衡的出路,使其能够在面对文化冲击时确保自身的发展。在面对民歌的发展之路时,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护好民歌,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之下能够保存自身特色,并能够自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杨圣敏,丁宏副编.中国民族志(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