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基本存在境遇

2015-01-28 08:25:07徐英霞
科教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对象化现代异化

徐英霞

摘 要 文章以现代性批判为根本视角,以探讨现代人的存在境遇这一问题为切入点,重新阐释了现时代中异化的逻辑。文章认为,在现代性批判的论域中,异化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重新重视并理解异化问题,对理解人的当下存在及对未来的思考都有这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存在境遇 现代 对象化 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1.083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human existence in the modern circumstances, the thesis base on the fundamental perspective of modern criticism and explain the alienation logic in the modem age.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critical domains, alienation is an unavoidable reality, a renewed emphasis on the problem and understands the alienation,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have this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ituation of Existence; Modern Age; Objectiveness; Alienation

伽达默尔在《20世纪的哲学基础》一文中提到:我们必须更为尖锐的提出我们时代的问题,即在一个完全由科学支配的社会现实中人如何能够理解自己?如果在今天我们重提这个问题的话,也并没有不合时宜。现代人类的存在状况是一个重要且被遗忘的问题。因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现代生活如此的确认,以致于认为人生来就是如此,而且也存在着一条“应该”之路,我们顺着这条路就能够使“当下”成为“永恒”。“人可以在遗忘自我的生活享乐中得到平静,可以幻想自己已在永恒的和平中回到了自然。但是,有一天,铁一般的现实会再次降临并将他击垮。”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确认所具有的盲目性,甚至是危险性,那么如何理解当下,如何理解当下人的存在境遇就仍然是一个不应该被回避的问题。

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讨论的“人的存在境遇”,不是探讨“抽象”的人的存在,而是探讨“现代人”的存在境遇。人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人的现实活动。因此我们关心的是“现实中的人”。我们在自己具体的存在中遭遇到了怎么样的境况?所以这里的问题是:现代人生活在怎样的现实之中。

过去的每一代人都曾经力图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的状况。当我们就前面所述的问题求助于哲学时,却发现“现今的‘哲学满足于跟在科学后面亦步亦趋,这种哲学误解了这个时代的两重独特现实:经济发展与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

但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表明了他哲学的易趣:面向现实和生产。同时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所谓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以为了寻找我们问题的答案得到对当下的正确理解,值得去考察一下马克思的回答。我们将会看到马克思主义懂得这双重现实,并且马克思正是通过他的现代性的批判思想,开辟了一条理解人类现实的道路,而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之中。

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如何理解“现代”。“现代”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按年代顺序来标明的时间段。“现代”作为一种历史意识,作为一种生存处境,包含了在与过去的“差异”中领会的当下和在对当下领会中对未来的期许。面对“现代”,波德莱尔描述道:“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永恒。”韩波则呼吁:“必须绝对的现代”。但是无论对“现代”持怎样的立场与态度,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千千万万的男男女女都已经进入了现代。所以,问题的关键早已不是我们是否接受现代,而是我们如何理解现代。

黑格尔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主体性原则其实就是理性原则,黑格尔认为理性精神是现代的本质规定,现代被称为“理性的时代”。但进入20世纪,面对现实的历史灾难,仅仅从“精神形态”上来理解的“现代”概念,已经无力回应现实了。人们从相信依赖理性变成了怀疑理性——理性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虚假的承诺?

不同于将现代理解为理性的时代、主体性的时代、启蒙的时代,马克思用“资本”来命名现代,马克思认为,不同于前现代社会,商品在现代社会已经获得了一种普遍性,商品问题已经涉及到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核心方面。

常识性地我们知道,商品与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和前现代社会就已经存在了,马克思试图做的是要对前现代与现代的商品及其结构做出一种区分,并且指出这种差别是质的差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了前现代的商品形式的特点:“直接的物物交换这个交换过程的原始形式,与其说表示商品开始转化为货币,不如说表示使用价值开始转化为商品。……因此商品所有者交换的商品必须对双方是使用价值,而每一商品必须对它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但是,进入现代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商品及其形式获得了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可是,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虽然在这里我们并不能十分清晰严格的指出这种转变的界限,但这也掩盖不了商品获得的这种质的差别。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这个转变的界限:商品及其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当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并对所有生活形式都有决定性影响时,我们就必须明白:商品问题,资本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问题。

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劳动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也体现着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在这里,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或粗略或精确的描述现代劳动的过程和状况,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确定:资本或者商品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以怎样的规定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商品在获得了普遍性的前提下,马克思考察了现代的劳动形式和劳动状况,并对异化的基本现象做了如下描述:“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他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由此,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批判的哲学家。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提出劳动异化的同时,对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做出了深刻的区分。

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这里,马克思肯定了劳动的对象性。而他批判的是劳动的否定的方面即劳动的异化。这一区分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一方面肯定了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一方面又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现代社会的现实,在这里不仅仅是揭示异化劳动,更是揭示产生异化劳动的现实的社会根源。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到,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不是以往的文化批判,那种批判遮蔽了现实的本质,使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东西获得了一种形式上的合理性。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写道:“马克思在某种根本的而且重要的意义上从黑格尔出发当做人的异化来认识的东西,与其根源一起又复归为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因为马克思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性维度中,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比其他历史学更优越。……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实存主义,都没有达到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一种创造性对话的那个维度。”在海德格尔的这段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识到了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独特性与深刻性。正是在这里,在人类如何认识自己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给出了我们一种新的思想方向。在这个方向上,马克思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整个社会隶属于一个统一的经济过程,所有社会成员的命运都有统一的都由统一的规律来决定。这个便是现代人异化的最基本的现实基础。

在这种普遍的现实基础上,劳动异化就成为了现代人的普遍的存在境遇。如果说当马克思写作《宣言》和《手稿》时,资本的问题还没有变现为他所分析的那种广度和深度,那么在当下,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发展的这一阶段,马克思在《宣言》里描述的那个世界已经成为现实。

马克思说“由于人隶属于机器……劳动把人置于次要地位,钟摆成了两个工人相对活动的精确尺度,就像它是两个机车的速度的尺度一样。”在这里,时间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变成了可以精确计算的,由每一个可以测量的部分构成的连续的统一体。时间变得空间化了。而与此同时,劳动的主体也必然的随着时间的被分割而相应的被分割开来。在劳动中,人格成为旁观者。所以,在这样一个劳动序列中,人只要付出他拥有的一段时间,人性在这里是多余的,甚至是痛苦和错误的源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继续进行,产生的形式越错综复杂和越间接,人们就越少而且越难于看清这层物化的面纱”。现在,在现实中,劳动的异化正在变得不易觉察甚至披上了一层合理化的面纱,人们要么怀着喜悦顺从要么怀着绝望去顺从。而在哲学上,尤其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路向上,就是试图在“批判”中进行阐明。人们不能因为现实的困境而无条件的接受这个物化了的世界,更不能无视自身被物化了的灾难性的后果。

针对这种“现实的批判与阐明”有一种批评的声音:“批判”只是发现问题但并没有给出更好的答案,既然没有更好的出路,接受当下的生活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这种说法的浅薄之处在于没能真正的理解:对生活世界的阐明和改变生活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断裂。未来的实现蕴含在对当下的有价值的理解之中,这就是我们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下重新理解异化劳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

猜你喜欢
对象化现代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25:16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