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群
摘 要: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素质全面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知识传授体系不应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应该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从经济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经济学研究性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想。认为高校开设专业研究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教育;研究性课程;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241-04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及其发展进程
大学教育是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重要阶段,也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工作,与社会接轨的准备过程。大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包括“技术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两种形态。“技术的知识”,包括操作步骤、技术规程等,这种知识可以被“告知”,可以通过明确表述的程序语言加以外显化;“实践的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它不能以文字的方式直接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行动或实践,才能逐渐被意会到或被体验到(夏正江、梅珍兰,2001)。因此,“技术的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获得,而“实践的知识”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理解和掌握。“实践的知识”的传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为未来的科研活动和社会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传统的空泛理论讲解的知识传授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实践的知识”的传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主,将研究的思想、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达到传授“实践的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便是研究型教学。
研究性教学起源于美国。美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是在博耶委员会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的。博耶委员会对研究性教学的推动主要是通过两个报告来体现的:1998年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以下简称“蓝图报告”)和2001年的《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以下简称“回顾报告”)。蓝图报告针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改革方向提出了10条改革建议,要求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其研究的优势,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提出了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2007)。随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引入研究性教学,包括德国、芬兰、瑞典、日本和挪威等国,这些国家根据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与此同时,中国的诸所大学也开始积极引进研究性教学,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始了“研究性教学”的相关探索。
二、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各大高校积极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因为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通过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中国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在中国大部分高校中,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较低,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较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高校中,绝大多数即将毕业的学生不会写毕业论文,即使指导教师给予其细致入微的指导,他们也很难完成一篇比较好的毕业论文。这其中存在的原因很多,比如同学们平时只注重从课堂教师讲授和教科书中学习(这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而通过研究来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却很少;平时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不是很多;很少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日常积累十分欠缺,等等。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几乎从来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研究的训练,他们不清楚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应该研究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发现研究的主题,不明白如何对相关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甚至都不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由此,造成许多同学考试成绩很好,论文写作很不理想。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二)理论知识空泛讲解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依然以“技术的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的知识”传授。教师成为了“技术的知识”的传话筒,任课教师知识将“技术的知识”进行空泛的讲解,然而,关于“技术的知识”不仅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而且与前沿性的研究差距也十分大。在“技术的知识”相关理论讲解过后,学生们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就造成了学生不仅感到知识与现实状况的距离越拉越远,而且与前沿性的理论研究也存在着十分大的距离。由于“实践的知识”传授的缺乏,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得不到相应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往往感到课堂知识空洞乏味,知识的学习、吸收效率也十分低,甚至是无效。所以,这种“空中楼阁”式的知识传授模式产生了目前的教育悲剧现象,低效率的课程体系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及人才浪费。
(三)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重视
在大多数高校目前的运行体系下,科研活动包括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很少被纳入到科研活动体系之中。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本科生的日常学习任务就是学习知识。这其中的弊端十分严重。部分本科生将来要从事科研工作,本科阶段对其科研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能使其在研究生阶段更好地从事科研活动。因此,本科生对科研活动也有强烈的要求,并且要求学校开设研究性课程。但这部分高校在这方面做得却略显不足,而且在与开设研究性课程相应的配套措施方面,许多高校做的也是差强人意。这显然不利于提高中国高校的整体研究能力。
(四)开设研究性课程的必要性
以上状况与中国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十分不相符合的。为了达到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提高中国高校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高校的整体研究能力,开设研究性课程是中国各高校应当重视的问题。因为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并且这种收益是长期的。开设研究性课程属于研究性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开设专业研究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对教学工作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性课程的开始不仅能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系统和深入的掌握,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研究性教学能让学生接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并且培养学生利用规范的方法从事专业相关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进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论文写作水平;第二,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都是学习型或者知识输入型的课程,基本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研究型的课程比较缺乏。通过开设专业研究课,有助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提高;第三,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专业研究课涉及的内容广泛,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通过研究和讲授专业研究课,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完善,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专业研究课的设想
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所有专业,但是受知识面的限制,不能对所有专业的专业研究课就进行研究,只是以经济学专业为例,探讨专业研究课的主要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组织方式的内容。
(一)课程内容
就经济学专业来说,专业研究课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经典文献选读,包括本专业各个时期的经典论文和经典著作的阅读和分析;第二个是本专业前沿问题介绍,包括主要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第三个是专业论文的写作,包括选题的方法、有效阅读、论文写作规范和参考文献的整理等。
1.经典文献选读
经典文献选读,包括本专业各个时期的经典论文和经典著作的阅读和分析。目前,财经类学科在课程开设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学校在相关领域内开设一门课程,并指定一门教材进行相关教学。学生们在本学期内,只需对这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掌握,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这使得学生们感觉到财经类学科的学业任务较为轻松,是一门相对轻松的学科。这种想法是欠妥的。如果学习一门课程的知识,仅仅在课堂上学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以产业经济学为例。目前,在产业经济学教学方面,许多高校往往只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并指定了教材,学生们只是学习到了这本教材的内容。但从认识、掌握产业经济学角度而言,学生们所做的工作是远远不足的。学生们需要对各个时期的经典论文和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通过对各个时期的经典论文和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各部分知识的来源、演化,以及该部分知识的争论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这部分知识,增加日常积累,还能够在文献的阅读过程中,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使学生们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加强分析工具的学习。许多经典文献是英文的,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学生们的视野也更加国际化,英文阅读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经典文献选读在研究性课程中至关重要。
2.专业前沿问题介绍
专业前沿问题介绍,包括主要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在对与学科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阅读和分析后,学生们对相关问题与知识已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接下来就需要任课教师为学生们进行专业前沿问题介绍,使学生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向。一般而言,经济学的教课书所包含的知识都要比前沿问题落后数十年,甚至几十年。因此,学生们需要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需要知道现在经济学界在关注哪些问题,哪些领域。例如,在经济学中,基本假设为“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教材基础的,最根本的部分。但目前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已经关注于“有限理性”、“理性心理”、“实验理性”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等领域。再比如宏观经济领域,目前关于宏观经济领域,我校的学生只对宏观经济的基本模型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宏观经济领域,数理经济、计量经济以及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并且,随着越来越先进的软件应用,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新型的研究成果也层数不穷,这些都需要学生了解、学习、参与。尤其近年来,“大数据”的应用产生了新的研究分析方法,我校的学生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在经济学界的前沿领域内,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以便将来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3.专业论文的写作
专业论文的写作,包括选题的方法、有效阅读、论文写作规范和参考文献的整理等。在经典文献选读和专业前沿问题介绍之后,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有效阅读已有了扎实的知识积累,而对前沿问题的了解、研究也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想法和创新性的思维,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领域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接下来就需要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一篇优秀的专业论文,不仅需要文章有新颖的思想、深度的分析,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论述表达能力和规范的格式要求。然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许多学生在论述表达能力和规范的格式要求方面表现的略显不足。论文的文献综述、文献整理、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等都是学生们不熟悉的领域。因此,在开设研究性课程时,应该为学生们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生们了解写作规范和写作要求。尤其在文献整理方面,学生们已阅读了许多文献,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搜集与论文写作相关的文献、如何恰当的引用文献,如何编写文献综述,如何梳理参考文献等等。
(二)教学方法
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小班型研讨为主,在每个教学内容上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研究,达到学习的目的。授课的具体形式有:
1.研讨型授课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任课教师在浩如烟海的经济学文献中,选择本专业的最为经典的文献。在主要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领域,在众多经济学家中选择本专业最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成果。而后,指导学生对这些文献和思想进行阅读、分析和研究。这其中不仅包括文献内容的研读,还要包括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由于研究性课程需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因此,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研讨型授课模式”,即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和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在这种授课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学习过后,小组进行展示,相互交流体会和心得,并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就行讨论。思维在师生之间碰撞,师生共同发现、解决问题。
2.辩论型授课模式
辩论型授课模式也是研究性课程授课方式的一种。辩论型的授课模式主要是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确立一个讨论的话题,这个话题可以是目前学术界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例如宏观经济中,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货币的非中性问题等等,也可以是目前比较前沿性的问题,例如大数据的优缺点对比分析等。教师确立相应的辩题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学生们的观点。辩论型授课模式使学生不仅要准备前期工作,查找相应文献,扩充知识量,而且,在辩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通过正反双方各自观点的陈述和辩论,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产生新的灵感,便于文章的写作。
3.课外调研型授课模式
课外调研型授课模式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外出调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接轨的能力。通过课外调研,师生们能够了解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对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的了解也更加深刻。而且,通过课外调研,师生可以获取进行研究的相应数据用于理论分析。也能够在调研过程中,了解理论与实际的衔接与出入部分,并对与理论相出入的部分进行重点研究。例如在反垄断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如何界定垄断,垄断的具体组织形式有哪些,现实经济中的垄断行为主要采取何种形式,反垄断的相关部门又是如何进行相关的工作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课外调研。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其核心都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参与到科研中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设“研究性课程”的配套措施
开设“研究性课程”不仅需要有相关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还需要为学生们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学生们的专业素养提高后,学生们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和动机。但就目前的教学制度而言,高校老师所带的学生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主。老师所研究的课题成员也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主,本科生很少参与到这些研究活动中。参照国外的经验,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 1991 年创立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ship Program,简称 URAP)。目前,美国多数研究型大学都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等机构,在组织上确立了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支持,保障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邴浩,2014)。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中国高校应改革目前的导师培养体制,将本科生也分配给相应的导师进行培养,让本科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
而且,对于有些课题研究而言,这类课题所需的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相关人才,也需要其他专业的相关人才从事研究。例如宏观经济领域的分析,不仅需要经济学基础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具有较强数据分析能力的数经、统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这些课题能够在网上公开招聘学生,吸引各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也能够促进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产生创造性的、融合性的新观点。
(二)为学生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一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会对某些经济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然后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的一些重点院校,学生们往往成立自己的科研小组,设立研究专题,从事相关研究。对这些学生组织的科研活动,学校都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哈佛大学设立的“独立研究项目”支持学生科研活动。该项目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和创造性设计工作,根据方案向学校提出申请,获得资金后独立完成项目研究(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2007)。在中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也成立了相关的项目为学生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为鼓励学生们参与到科研活动,其他高等院校也可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学生科研活动。其中科研采用新型奖学金的形式。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奖学金制度主要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而对在科研上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奖励不足。因此,高校可以设立科研奖学金,一方面可以奖励在科研上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能为其研究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三)促进学生学术交流活动
科研在于交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都十分重要。为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高校可以开展学术辩论会,通过学生们争辩的方式促进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可以成立学术交流夏令营,鼓励学生们走到外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外校学生来到我校进行交流。同时,学校也可以增加学术论坛活动,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我校做讲座。在做学术讲座时,讲座的形式也可以加以创新,不再是单一的讲解和现场提问等传统形式。可以为对讲座主题有兴趣的学生创造新的环境,例如与讲座教师进行小范围的,更加深刻的交流活动。小范围的交流活动,不仅使交流更有深层次的意义,通过交流让外校老师了解本校学生的科研能力,甚至可以促使本校学生与校外老师一起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
(四)相应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不同于普通的课程体系,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出席状况等传统因素。更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积累与整体素质是否提高。因此,高校要出台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研究性教学考核体系。多方位、全方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制定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案,明确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模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建立研究性教学评价专家库,加强对考核评价专家的业务培训;建立研究性教学评价的结果利用机制,落实整改措施,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评价的最大效应(佘远富、王庆仁,2011)。
五、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性教学”发展进程、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专业研究课的设想以及开设“研究性课程”的配套措施四个方面的分析,认为,目前,开设“研究性课程”有利于实现中国高校所确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促进中国高校不断迈入国际化的行列,增强学校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夏正江,梅珍兰.对研究性课程内涵的一种解读[J].教育研究,2001,(6).
[2] 刘赞英,等.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9.
[3] 邴浩.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5).
[4] 佘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