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宏+刘威
摘 要:资产监管是现代企业监管不可缺失的监管内容,但是因为企业领导者不够重视或者是其他外在的因素,使得中国的现代企业资产监管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导致企业资产不明,账面与实际资产不符现象的出现。主要通过对现代企业资产监管缺陷的介绍,进而探讨其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中国现代企业资产监管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资产监管;缺陷;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126-02
现代企业资产监管存在的缺陷突出表现在对固定资产的监管不到位,因为对企业来说,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相比,其企业的发展作用更多的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所以企业更关注流动资产也忽略固定资产。在购置新的固定资产时,应该进行详细的登记记录,但是某些企业入账不及时,当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需要将其报废时,企业应该及时地核销,但是企业同样出现核销不及时的现象,这对导致了在最终对账是账面价值与实际的资产价值出现了差异。
一、现代企业资产监管缺陷
现代企业需要监管的方面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产的监管。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而让一些不法之徒钻空子,会对企业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倒闭的现象,因为无论哪种类型的企业都应该做好监管工作,避免企业出现资金困境。但是中国的现代企业在资产监管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这对企业稳定发展非常不利,其监管缺陷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固定资产监管力度不足,现代企业自身对资产监管重视程度不足,尤其是固定资产。其与流动资产相比,监管力度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对企业的现实意义与流动资产相比较小,所以企业更多地会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而之所以会对固定资产监督力度不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固定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企业管理者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将企业的效益增加,企业就可以实现长久的发展,而很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则被忽略,长此以往,人们也就不再重视这项工作;另外,一些企业过多地看重钱财而轻视规定资产,或者说只是看重这些固定资产的用途,而在用的过程中却没有重视管理,所以出现了很多企业管理者并不清楚企业具体有多少资产的现象,这对企业扩大再生产非常不利。
其次,并没有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某些个别企业因为自身对资产管理就不重视,也就没有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或者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却没有落实,所以在资产管理方面才会出现混乱,由谁管并不清楚,怎么管更不清楚,管的范围以及程度都没有明确的界定,这种随意性强的资产管理特点,对企业的发展毫无益处。而制度不完善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责任落实到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而到管理时却互相推诿,落实工作出现了困境。有些企业在添置固定资产之后,没有建立资产台账或者将所有的添置的固定资产信息全部都登记在案,除此之外,对资产没有经过验收或者登记环节。一般情况下,新添置的固定资产要经过几道程序才能真正地使用,第一是领用、第二是调拨、第三是转移;第四应用,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详细的登记,但是某些企业对此却没有详细记录,使得企业资产使用情况非常模糊,最终汇总也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在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就要进行详细的对账,以掌握企业近期的运营情况,但是有些企业却存在长期不对账的情况,这种现象产生的后果就是账面记录与实际的情况存在差异,这是监管不力的重要表现。有些企业在使用固定资产比如机械等设备,并不注重对其进行维修,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使用,这样资产的破损程度非常厉害,但是相关人员却缺少责任感,这就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再次,资产核算不准确,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账面资产与实际的资产存在严重的差异,而会计核算也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企业的财务账面虽然充分地了解到资产总值,但是详细的资产并没有清楚,资产与实物出现了严重的差异,管理工作者正常在核算账目时,要进行账账核对,每一笔账目对应的固定资产都要清楚明确,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采用这种方式;第二,账外资产的现象比较严重,一般情况下,如果接受到了无偿调拨或者是捐赠的资金都要写到账面中,但是很多企业都不记录在账面上,因此形成了账外资产;第三,入账核销不及时,有些固定资产使用到一定年限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变卖或者报废处理,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及时的入账或者核销,但是某些企业却没有这样做,因此在最终汇总时出现困难,进而出现了账面与实物不符的现象;第四,企业经常存在改建或者扩建的情况,正常情况下,改建或者扩建的费用都应该加到资产价值中,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这样做。
最后,企业职能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配合,很多企业职能部门设置存在问题或者是管理出现重叠以及管理缺失的现象,正常情况下,企业的实物、使用以及价值管理都要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某些企业却分开管理,整体效果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管理责任不明确,因此经常出现资产管理衔接不当的现象;第二,各个职能部门在资产管理的这个问题,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得整体的资产管理效果并不突出,尤其是一些并没有明确责任的资产管理的方面,几乎就处于管理缺失的状态,这种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需要加强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
二、现代企业资产监管缺陷的解决策略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对现代企业资产监管缺陷有一定的了解,从中我们知道企业资产监管缺陷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其主要的解决策略笔者总结如下:
1.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意识。做好企业的资产管理,首先就必须重视起企业的资产管理,并将企业的资产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区完成,实行领导全面负责的制度。首先,企业的决策层要重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做好企业资产管理的规划和内部控制;其次,将资产管理的项目纳入到企业的工作考核中,从上到下提高企业的资产管理的意识。endprint
2.规范资产核算。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做好企业的资产管理,财会队伍建设非常重要,要通过对财会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不断地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职业水平,加强对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加强会计监督工作,不断地完善企业内部资产管理体系的建设,并落实,切实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避免资产的外流。
3.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某省在2013年制定了《企业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的出台是该省企业资产监管法制建设的重大突破,标志着该省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使得省、市两级国资监管机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比2012年分别增长1.59倍、1.11倍;其中,省管企业分别增长2.11倍、2.09倍。省、市两级国资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已交税费,分别比2012年增长1.07倍、2.9倍、1.38倍;其中,省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了3倍,实现利润增长了4.7倍以上,在2013年全国省级监管企业排序中,利润总额、净利润分列第二位,上交税金列第四位。从中可以看出法律制度建设在现代企业资产监管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4.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企业的资产监管并不是一个部门的责任,它需要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使资产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平时加强沟通,尤其是针对资产监管方面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要树立起主人翁的精神,要主动地去清查,主动去报告并保养资产管理的各项措施,财会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培养其高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尤其是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要明确自身职责,不断规范并完善企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流程。
5.注重前期监督。现代企业资产监管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核算的资产价值与实际的物质并不相符,这主要是因为在固定资产采购等环节没有做好监督工作,尤其是前期环节。这里所说的前期环节主要是指采购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比如调查清楚使用的对象、做好使用时间的规划等,只有充分地了解这些信息,才能在采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设备,前者信息更加清楚的了解,尽量提高其使用效率以及提高其附加价值。采购之前的准备工作结束之后,还要进行严格的审批,需要层层把关,首先要使用设备的企业部门进行审批,之后是最高负责人进行审批,但是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专家数据库,让专家进行盲评,以确保不会出现重复购置或者质量低劣的现象。
6.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资产管理制度。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资产管理制度都是统一管理,管理内容非常庞杂,责任落实也并明确,这也是资产监管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现象,现代企业应该转变资产管理方式,由集中管理到分级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出现问题也能够找到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还要建立追究制度,问题出现之后,及时解决并不代表相关责任人没有责任,等待问题解决之后,按照责任大小要进行问责。资产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资金管理,如果哪一个问题购置设备的资金突然减少而且也没有正当的理由,也要对其责任人进行问责。追究的制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资产监管缺陷,与此同时也能够让相关责任人意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现代企业资产监管的确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只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策略,详细现代企业资产监管会逐渐步入正轨,企业管理者也会逐渐地意识到资产监管的重要性,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在众多的措施中,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资产监管整体效果最佳。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个资产管理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樊建国.关于国有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为例[J].经济论坛,2009,(10).
[2] 苏会明.淮阴市国资局强化资产监管推进企业改制[J].国有资产管理,2000,(2).
[3] 李众敏.央企境外资产监管重在机制建设[J].世界知识,2011,(14).
[4] 徐秋凤.有关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5,(2).
[责任编辑 陈凤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