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珍
摘 要:自中国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体系的经验源泉。总结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社会主义改革经验,主要介绍三种改革机制:从基层摸索出发的试验机制、致力推进综合改革的协同机制、着重“顶层设计”的统筹机制。
关键词:改革;经验;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001-02
一、改革的试验机制:“先行先试权”的运用
自2005 年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重大改革试点、国家发改委改革联系点和省级改革试点为主体的多主题、多层次的改革试点新格局。其中,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其运用“先行先试权”的改革经验值得重点予以关注。
(一)在改革试点过程中摸索、总结出“先行先试”的具体方法和方法论
经过八 年的探索和实践,浦东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改革试点推进机制,很好地回答了改革过程中如何运用先行先试权的工作方法问题。具体来说,这一推进机制可概括为“总体部署、聚集重点、滚动推进和项目化”。实践已经证明,浦东所创建的这一改革试点推进机制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已被国家发改委推广到所有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建立先行先试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浦东进一步总结、提炼出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法论:围绕中央对浦东提出的“三个着力”要求和“两个中心”建设目标,将方法论概括为三个导向,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通过在具体需求和问题上的解剖、案例分析,进而形成项目,以点带面,最终有效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总体而言,浦东新区所总结的先行先试权运用的方法与方法论,较好地解决了在获得中央政府的改革授权后,改革试验区如何主动运用这一授权为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开拓改革新局面的难题。
(二)面临的难题:如何调适先行先试权和法制关系
奉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指导思想,以先行先试作为改革基本思路的做法,势必会与现行法律体系发生冲突与碰撞。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的当下,改革者们发现动辄陷入法律规则的罗网。在当代中国特殊的情境下,改革、先行先试与法制竟时常成为一对矛盾。
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浦东八年的摸索试验中,始终困扰改革者的还有一个问题——改革的权力问题。尽管被授予了先行先试权,但这一权力的边界并不清晰。从权力的角度而言,改革试验区的自主性受到了很多限制。而目前提出的解决方案——指导协调机制,尽管已经普遍为中央政府和改革试验区所接受,但在其工作机制、程序甚至成果都还处于一片模糊的情况下,很难对这一机制的效果与作用发挥进行客观评价。
总之,如何用好这一权力为地方的改革探索服务,如何既取得改革的成效,又始终保证改革在法律框架内行进,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思考。
二、改革的协同机制: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
(一)统筹各方力量和智慧,共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也不是教育一个部门的事,更不是综合改革司一个司局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有效整合和统筹各方力量,教育综合改革才能真正取得突破。
目前,中国从中央到省级,在政府层面都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主管教育工作的政府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财政、发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多个部门。这个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统筹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教育改革。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今后,根据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这一机制还将进一步强化。
(二)综合改革就要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
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宋德民认为,在当前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要意义就在于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系统的思维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的观念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的办法推进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更加关注教育内在的系统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教育相互联系,各个学科相互渗透,不同学段相互影响。推进综合改革,不是局限于局部内容的调整完善或单一制度的修修补补,而是要充分考虑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设计,整体考虑。其次,更加重视教育外部的关联性。推进教育改革,一方面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改革的影响,将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筹考虑,既要坚持按教育规律推进改革,也要更加注重社会评价对改革的引导作用,不能关起门来搞改革;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增强改革政策的协调性,聚集各方力量推进教育改革,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取得更加显著的改革成效。最后,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教育改革到今天,深化改革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推进改革也成为各地区各部门教育工作的共同任务。因此,在改革布点上,既要统筹考虑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各级各类教育的现状,分类指导;又要突出重点,提高整体性,避免“碎片化”。
三、改革的统筹机制:“顶层设计”成为中国新政治名词
之所以强调对改革进行全面设计、规划,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改革逐渐进入攻坚阶段,改革所牵涉的利益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似乎任何一项善意的改革举措都可能被选择性执行,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此时,渐进式改革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多,如何深化改革就成为一个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顶层设计”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
目前,学者们对“顶层设计”的具体涵义解释尚有所差异,但几乎都认同顶层设计是一种系统的统筹谋划和高端架构。
(一)主要内容:“四位一体”的改革设计,其中政治体制改革是核心
多数学者认为,顶层设计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设计,必须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予以关切。邓聿文指出,既是从顶层来设计,那么,它就不仅涉及经济改革,还涉及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设计。在目前高层的表述中,这四方面改革的全面、协调推进将是今后改革工作的重心。
(二)重点领域:着力于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解决影响改革的体制机制性问题
竹立家认为,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环节首先是制度层面的平衡。要从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从民族复兴的“大义”出发,谋划发展全局,推进各领域的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切实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使政府战略治理的水平确实上一个新台阶,让人民满意。改革顶层设计的一个基本改革着力点就是要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和解决社会的深层次矛盾。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公平公正发展、良性发展的“短板”问题,实现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三)重要路径:改革顶层设计要处理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上与下之间的对接问题。邓伟志指出,要记住上层离不开下层,顶层离不开底层和基层。注意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顶层设计,才是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设计,才不会是空中楼阁,不会是纸上谈兵,才能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引导到改革开放中去。即顶层设计不仅要自上而下,还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要通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让地方、让社会各个所谓的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激发起来自基层的动力——来自每一家企业、每一座城镇,每一个农民、每一个工人的动力。第二,“顶层设计,基层做起”。许耀桐对顶层与基层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指出,我们不排斥从基层发源,提出好的思路,但考虑到现在是系统化时代,一方面系统各方面都重要,都有联系,但另一方面,能够决定系统的是中枢、是高层。顶层设计、中枢设计没有搞好,地方很可能就是小打小闹,不解决根本问题。“顶层设计,基层做起”,顶层把整个事情考虑清楚,底下开始做,就如建房子,是需要从地基开始,慢慢往上。
参考文献:
[1] 刘敏.地方政府“先行先试”的法理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2,(1).
[2] 肖明.“先行先试”应符合法治原则[J].法学,2009,(10).
[3] 孙小静.上海浦东改革“涉入深水区”[N].人民日报,2006-04-18.
[4] 刘贵华,王小飞,祝新宇.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J].教育研究,2009,(12).
[5] 康丽.综合改革破解教育“深水区”难题[N].中国教师报,2013-05-22.
[6] 曾天山.深化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J].人民教育,2013,(3).
[7] 席志刚.“十二五”深化改革仰赖顶层设计[N].凤凰周刊,2011,(8).
[8] 邓聿文.“顶层设计”的困境和破解[N].南风窗,2011,(15).
[9] 马晓河.要科学理解“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J].宏观经济管理,2011,(5).
[10] 迟福林.改革的新形势与顶层设计[J].决策,2011,(8).
[11] 罗重谱.顶层设计的宏观情境及其若干可能性[J].改革,2011,(9).
[12]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6).
[13] 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2005,(5).
[14] 王诚.改革中先行先试权运用的示范性效应初探——以上海浦东经验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3,(4).
[15] 韩博天.通过试验制定政策: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3).
[16] 戴海波同志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dangjian.pudong.gov.cn /pd_djw_djcz_ldjh/
2011-04-06/Detail_362006htm.
[17] 高尚全.加强改革顶层设计[J].改革与开放,2011,(13):7-8.
[18] 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J].人民论坛,2011,(1):32-33.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