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连
摘 要:良好的乐感作为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初中音乐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更是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对于学生进行培养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音乐教育中乐感培养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乐感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乐感;培养方式
1.初中音乐教育中进行乐感培养探究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通过理解与感受音乐,可以训练其听觉感受进而陶冶情操,丰富其情感经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全面发展。掌握良好的乐感,能够使学生对于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通过经常性的训练可以做到赏析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学生掌握一定的乐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之后,能够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其精神生活,能够通过音乐的艺术视角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可见,良好的乐感培养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乐感培养的困难性与复杂性。乐感是人们通过自己一定的感官的感知能力去正确的掌握音乐的旋律与所要传达的情感,乐感包含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节奏感、旋律感、音色感和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力等,所以说乐感的培养内容比较多,受学生和教师的主观性影响比较大。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乐感问题,会导致学生的兴趣逐渐下降甚至会形成对自身能力的错误认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健康是很不利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能够感觉到学生的乐感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乐感良好的学生能够感觉到音乐的长短高低,并能够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自身情感的表达。但有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则不能掌握音乐作品的基本节奏和韵律并且不能进行联想。所以,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的高低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部分。
2.提高初中音乐教育中乐感培养的措施
(1)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殿堂的大门时,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历史熏陶以及音乐基本理论的灌输,由浅入深,逐渐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音乐乐感的重要途径有两个,即听觉训练和视唱训练。在进行听觉训练时,应培养学生的日常意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聆听和感受身边的各种各样音乐,培养自身对于音乐的熟识度与理解力。在学生有意识的留心到身边的各种音乐时,要同时注重学生的视唱训练,即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时同步进行的。在对学生进行视唱训练时也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的,循序渐进,使学生乐感能力不断提高。
(2)选择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音乐是具有多种风格与特点的艺术形式,其曲风与派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音乐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手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可以对于学生的乐感培养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同时这种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审美标准的确定,和对音乐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3)重视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音乐是颇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表现力是通过恰当的节奏、或优美或亢奋的旋律以及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展现出来的。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音乐作品的特有表现力,对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形象的展示,在丰富音乐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通过音乐作品进行合理的想象也是乐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之后,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也是很有帮助的。
(4)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音乐表现。音乐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师进行音乐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音乐表现,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音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学生做音乐的主角去自主进行音乐表演,甚至是音乐创造。加强有关音乐的社会实践,要求同学尽量去观看音乐会或者学习一门感兴趣的乐器,这是对学生进行乐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自主进行音乐表演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感受与想象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一种提高音乐素养的有效形式。学生在进行表演演唱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
3.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音乐乐感的培养是可以通过多种有效而科学的方式进行的。对于教师来说,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创新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则需要刻苦努力,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训练,能够有所感、所悟、所想,使自身的乐感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