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丹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其接触社会、实现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现状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其存在社会实践时间短、展开情况欠佳、参与人数有限等问题,因此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以期有所改善作用显著。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一、社会实践工作的作用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更加深刻的对社会进行了解,并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有机结合其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等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1.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教育中学生主要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等,这种教育模式脱离了实际,不利于其毕业后的角色转变,而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使命感及责任感得到了加强,能够主动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自发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其学习热情及兴趣明显提高,同时自身创造力及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能够更好地掌握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学习到学校未接触到的知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园,对民意国情等社会知识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而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的监控评价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决策执行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高,为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强大的高密度知识群,开拓精神及创新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3.完善大学生人格素质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国情及社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关怀社会基层人民,体验到生产的快乐及艰辛,而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其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同时其能够养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崇高的审美情趣,养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较高,同时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然而通过研究能够发现多数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流于形式,而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时亦不重视,多是凑数、走马观灯,部分社会实践甚至成为学生游山玩水的机会,活动意义丧失。
2.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人数受到限制
由于功利性等思想冲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特定的评比形式,虽然经过发展,束缚逐渐被打破,然而学校组织实践活动时仍然存在人数限制,不能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同时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形式均无法满足学生服务社会及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对于普通学生的吸引力较小。
3.实践活动时间短、持久性缺乏
目前多数高校社会实践地点不稳定,几乎每次实践活动的开展均需要寻找新场地,导致学校花费了较大的精力,而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实践模式,这就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持久性较差。同时学生受到文化学习的制约,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比较短,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活动。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改进对策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1.加大经费投入,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经济保障
高校需要重视实践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加大经费、人力的投入,形成明文规定,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其开展提供保障。高校可根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对其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2.建立固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建设是学生正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本领、了解社会,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增加效益、解决困难。固定的实践基本能够减少社会实践人员在交通、食宿、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及精力,减少经济浪费,从而减少费用支出,使社会实践活动质量明显提高。
3.建立完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体制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课程能够发现及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完善社会实践教育体制,从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管理进行规范,学校需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范管理、整合资源,并充分利用社会等资源组织大学生参与活动,从而发展多种形式。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越来越多,如何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成为社会及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高校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及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阮俊华.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国栋.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