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允华
摘 要: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唤醒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标》中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它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传统数学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倡导这种学习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对学生潜能的唤醒起到很好的开发与提升作用。下面简单谈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1.转变教师观,老师甘当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不能搞一言堂。让学生会学,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不至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产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至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产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并对及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激励。
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找出重点、难点、疑点,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创设问题情景,激励主动探究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
3.创设问题空间,引导合作交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应作出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和掌握知识。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产生创新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4.组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可从几下几方面对小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如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习惯。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间的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慢慢敢说、会说,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地、完整地说。
(3)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也尝试用语言作出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的异议点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辨别、评价的能力。
5.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探究的教学活动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学生能通过传媒体接触大量信息,往往会在某些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教学作风,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必须有科学的思想,科学的观念,还有科学的手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触摸到自己的成长细节。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双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