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平
[摘 要]“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探索的满足感、新奇感,增强自信心,并焕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巨大的自身潜力。本文将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探究性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中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它不同于传统的理科教学,传统教学往往离开了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仅仅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这种理科教学,即使让学生掌握了一大堆的知识,也不过停留于死记硬背的地步。
2.探究性学习指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在研究自然现象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赤手空拳面对“自然”,“自然”是不会为你开启神秘之门的。不培养起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官的观察能力,是不可能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的。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一个具有优秀观察能力的人,同缺乏观察能力的人,他们从事物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无论是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3.探究性学习也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一个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能力和知识,但缺乏积极的态度和精神,他的知识仍然不会发挥作用,反之,即使他的能力不足和知识面不宽,如果有了旺盛的探究态度和热情,那么,他的能力很快就会提高,知识很快就会拓宽和深化。
二、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观念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尤其是在当前,高考中生物占的分值少,不少学生把它当作副科。在此情况下,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就变得异常重要,这也是上好生物课的关键所在。
生物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丰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布、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我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与生物密切相关。由于学校的资金与设备有限,我们可以关注日常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每个家庭买回家的食物,其中的鸡、鸭、鱼等,就是最好的解剖形态学方面的课程资源;每天上学、放学的道路两旁在一年四季都能观察到的生物就是最鲜活的生物标本,可以根据其形态进行分类识别;在校园里往往都种有许多的花草树木,这就是一个自然花园,可以观察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通过我们的一日三餐联想衣食的来源,理解人与自然的和协相处,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传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小且黄,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长得大而绿。紧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按自己的思维态势进行推理、质疑、寻找答案。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渴望得到正确答案时,教师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肥土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新知识。
三、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探究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当然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学生是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苦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在科学探究中会遇到的烦恼,使他们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这种通过探究活动学到的科学过程和方法,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讲“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1)给庄稼施肥后为何要及时浇水?(2)在拌西红柿时加入糖后为何会产生许多液体?(3)萎蔫的青菜叶浸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为何会变硬变挺?然后引导学生做“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从观察现象入手得出细胞失水和吸水原理的正确结论。这样就使学生难以理解的“细胞渗透吸水”问题轻而易举的搞清了。
四、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喜欢观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运用直观教具,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详细分析、研究生物教材,联系实际,精选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尽量以探究性的讲解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课堂上应创设探究情境、精心设计、选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充分观察,允许学生动手拆卸组装,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体会到生物学概念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进而培养他门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藻类植物”教学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云南滇池藻类污染的信息有关资料片,学生马上会问:既然藻类植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可在滇池里怎么看不到鱼呢?引导学生探究洗涤剂对池塘富营养化的影响,学生自己设计对照组,坚持几天的观察,记录藻液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像这样围绕学生生活范围,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课中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和探索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只有在亲身探究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才会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生物探究活动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因此,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探究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谢建中,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吴 晔, 发挥生物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培养科学素养.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