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 要: 分层教学即是指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各不相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因材施教的根本目标。分层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尊重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就中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分层教学 以人为本 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中学数学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方面都要进一步改善及创新。中学数学作为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的生活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就会直接导致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不同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予以分层教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一、对学生予以分层
为了使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相适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实现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对学生的分层不能仅按照学习成绩的排名予以划分,而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及学习认知,等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自制力较差,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玩。
B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基本完成课堂作业,学习习惯较好,但缺乏自学能力,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一般。
C层学生学习基础较深厚,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认真完成作业且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二、分层拟定教学目标
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将教学目标予以明确,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练习题,要求A组学生必须掌握;在此基础上要求B组学生加强对复习题的掌握,而对于较有难度的拓展性“想一想”练习题,则要求C组学生予以探索,使其能够在有学习余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探索知识。这样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坚持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不仅可以达到数学教学目标要求,而且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练习。
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要求A层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内容;要求B层学生能够掌握且运用直角三角形解决一般问题;要求C层学生能够通过添加辅助线等手段解决较难的问题。
三、分层实施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分层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教材内容,适当转化教学策略,由难到简,能够使学生易于掌握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学会利用加减、代入两种方法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解答,培养其解题能力;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判断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组,以此培养B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题的能力;对C层学生的要求则是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并可以初步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同时要求A、B层学生尽量向C层学生看齐,注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作业分层
作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课后作业的分层要从题型与题量上进行划分,A组学生以基本题为主,题量较少;B组学生题型更丰富一些,题量较多;C组学生则要以发展其能力为主。另外,作业可以分为必做或者是选做,避免出现抄袭现象,为C层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开发智力与创造的题目,让他们完成。在作业分层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打好基础,使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五、评价、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判别手段,对于学生的测试分组,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题型予以体现,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A层学生专攻基础题,B层学生辅以提高题,C层学生辅以综合体,同时调整评价方式,转变以最终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的传统,对有进步的学生予以鼓励,鼓励A、B层学生向C层学生看齐,实现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实现中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实现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最终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施菊仙.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中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4(01).
[2]叶伟嫦.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初步解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04).
[3]剧荣卿.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散文选刊(理论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