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例分析,找准思维起点

2015-01-14 19:14邵珠元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错例旧知被除数

邵珠元

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了以下三则错例。

为此,我展开错例分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错例1,学生认为92除以30要从最高位除起,所以要先看被除数的第一位,因为第一位表示9个10,90除以30商是3,除到了十位,商写在十位上,个位的2不够除了,商就是0;错例2,学生认为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3写在十位上,余数是2;错例3,学生认为30乘3的积是90,所以只要在十位下面写上9就表示90。

从上述三则错例发现,影响学生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学生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影响,认为要像加减乘除的计算顺序一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进行计算,由此产生错误;(2)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学生受教师“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如果最高位不够除,再看前两位”这一指令性概括的影响,产生先看高位再计算的负迁移,导致产生错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学生从三年级下册开始学习三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并进行竖式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将被除数分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试商,确定几百里面含有多少个几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新知与原有思维之间产生冲突,这就需要修正错误,引导学生同化新知。那么,该如何从错例入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呢?为此,我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努力。

教学片断一:

我从学生的旧知入手进行引导,出示笔算算式(375÷9、92÷3)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并思考:“除数都是一位数,但被除数的位数不同,为什么商都是两位数呢?”学生认为:375除以9,百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商的最高位在十位;92除以3,十位够除,商的最高位也在十位。由此我引导学生总结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接下来,我创设问题情境:“在商店买书,单价30元一本,口袋里有9( )元,估算一下,这些钱最多能买多少本书?”学生认为:一本书30元,3本90元,老师的钱是90元多点,那么最多就只能买到3本书。

教学片断二:

我让学生根据图式(如下)说说算式中的90和2分别代表什么,学生认为90表示3个30,2表示余数,也就是剩下2根小棒。学生总结方法: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除的时候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接下来我出示两种竖式,让学生分析有什么不同并提问:“商3的位置为什么不同?”学生发现,竖式1是先用十位上的9除以3,9在十位上,所以商3在十位;竖式2是看92里面有多少个30,所以商3在个位。

思考: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丰富的教学资源,那么教师应如何通过错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呢?

1.激活旧知,促进新知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新知的形成是在已有旧知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原有旧知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新知学习建构一个概念上的固着点,将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形成结构上的统一,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同化。如教学片断一中,学生不仅复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而且对之前学过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数是两位整十数的估算等旧知进行有效激活。同时,通过创设买书情境,让学生关注90里边有几个30,引导学生将除数30看作一个整体,这样就有效避免产生92除以30商是30的错误。这样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借助直观,纠正相异构想

新知的建构是从旧知发展起来的,在新旧知交替、融合的过程中,学生原有概念与科学概念构成冲突,这样就形成相异构想,并以此作为新知建构的基础。此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接受新知,显然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导致学生难以从根本上对获得的概念进行内化。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片断二中,通过直观的对比分析,学生借助竖式里各个数据与小棒图的关系,很好地理解了为什么商是3和3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的原因。通过新旧知识的直观比较,使新知顺利同化,纠正了学生的相异构想。

总之,开发、分析学生的错例,有助于教师找出错误的原因,为后继教学提供准确的切入点,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责编 杜 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错例旧知被除数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被除数可能是几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巧求被除数
英语教学中旧知对新知的同化
做好错例点评 强化正向引导: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