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秀兰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面对这样复杂的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总是不高,尤其是对概念的学习更是让学生望而却步。
所谓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属性。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其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概念。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基础知识的起点,同时也是逻辑推理的依据和学会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中应如何帮助学生搭建理解概念的脚手架,使学生轻松掌握概念的实质呢?
一、合理运用图表语言描述数学概念
图表语言是用图形、图式、图表等来表示数学关系,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如对“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教学时,可以出示正方形边长和周长变化的图像、边长与面积变化的图像,学生很快能通过图像读出:当边长分别是1,2,3,4……厘米时,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4,8,12,16……厘米;当边长分别是1,2,3,4……厘米时,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4,9,16……平方厘米。并能正确填写表格中的数据。图像直观显示出边长在增加,周长也随着增加;边长在减少,周长也随着减少。边长在变化,正方形的面积也随着相应变化。学生在描述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关系时就有了可靠的表象依托,学生在此基础上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图表语言就是一种直观的图式化语言,这种语言简洁、直观,学生易于从图式中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一些本质的属性,形成自己的数学文字语言。学生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描述数学概念时,不再觉得它们晦涩难懂了。由此可见,这种形象具体的形式,降低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
二、加强对比变式揭示概念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的变式是概念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过程中,为排除一些由具体对象本身的非本质特征带来的干扰而提出的。教学中,一旦变更具体对象,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联的那些非本质特征就消失了,同时本质特征就显露出来。变式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重要手段,在设置的变式中加强对比,在对比中抽象出概念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语言。
如“正比例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设置汽车匀速前进与自行车非匀速前进的表格对比(可称之为表1和表2),找到两个表格中的共同特征与不同特征,知道两种表格中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汽车的速度(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而自行车的速度不是一定的。速度是学生熟知的知识,细心计算表格中的数据就可以掌握本质:两种相关联的量,有的比值一定,有的比值不一定。接着再设置一种比值一定的表格(可称之为表3),与表1进行类比。在类比与反例对比中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凸显“比值一定”的本质,即正比例意义的本质属性。
三、巧妙使用符号语言形成科学概念
符号语言是用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描述现实世界,以简练、明确的特点对思维活动进行本质描述,是自然语言的补充,也是数学对象的表现形式。符号语言是叙述性表征,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较强,能够描述数学对象的部分信息,便于传递抽象信息。如“正比例的意义”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正比例的本质属性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用=k (一定)的字母形式表示,这样就高度概括了正比例的意义。
用符号语言来描述数学情境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弄清数学问题的含义,便于学生迅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及数学的模型。符号语言可以简短表示和反映数量关系和空间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教学中多借助于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同时又能体会到符号语言的简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深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 概念教学也是一种建模过程,而“模型思想”更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加的核心概念之一。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以数学概念作载体,而数学概念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来完成的。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转化上,数学语言转换的实质是不同数学语言之间的一种翻译过程。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数学语言转换上进行训练,那么学生学习数学将会变得简单、有趣,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将会更加深入、透彻。
(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225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