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芳
【摘 要】对于初中生来说,计算机课程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所以对其基本操控能力有较为实际的体现。初中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做到有效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用途及基本操作,清晰计算机课堂教学与课堂实践方法就必不可少。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课堂实践
计算机以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而计算机的基本课程主要在初中课堂,因此,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和实践相当重要。
一、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特点
由于部分初中生接触计算机较早,可能对电脑有一定了解和应用,在计算机课堂上对计算机的部分软件的操作可能更加熟练。因此,对于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如何做到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此外,计算机课程对实践操作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与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将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练习,对于无基础的学生应予以帮助讲解。
二、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
1.教学联系实际,适当鼓励,增强学习效果
计算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熟练运用,所以计算机课堂教学应当有效联系实际,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计算机表现出来,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的实际用途。例如,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当讲解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中的Excel时,就可以对其中的公式的简称运用、表格的描绘、数据图的制作进行简述,然后由学生自主实践,充分挖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之后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述其制作细节,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点拨。在此,教师应当注意初中生喜欢被表扬与相互攀比的心态。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高于别人,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他们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而其他学生则会不认输,从而形成在学习中相互攀比的现象,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则将很好地激励他们树立信心,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让他们加深对此门课程的好感。所以在作品展示的同时,有效地利用夸奖的语言,可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你的表格排版次序分明,让大家一目了然”、“你设计得挺好”、“你的散点图很漂亮”,等等。当他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认可,对计算机学习必定兴致盎然。同时,在学习同系列产品Word等软件时,也可以运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2.计算机课堂互动教学
(1)课堂互动实践。初中计算机课程除了软件学习外,对于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及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系统的学习也占较大比例。例如在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的讲解中,如果教师只使用口头阐述与解说,就很容易导致课堂中学生的主人公位置与其颠倒,而且学生容易犯困,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率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可采用视频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视频当中了解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创造及后期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而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系统时,教师可采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实践观察。例如教师在拆解计算机主机箱时,每拆解一部分便需讲述它们各自的位置及其在电脑中的重要功能,并且可以拓展性地讲解一些计算机硬件维修与更换及其他相关知识。例如在讲解存储器知识时,存储器的容量就是一个支线知识点,学生可能对其并没有了解,教师应当顺其自然地讲解容量单位及换算比率。
(2)课后讨论。计算机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因而计算机课堂教学当中的互动环节必不可少。除了上述的交流外,课后探讨的环节也极其重要。在这个环节当中,可由教师提问,查看学生对此节课的掌握程度,也可由学生提问,教师解惑,甚至可由学生提问,先由学生解答,如果学生无法解答或皆不明所以,则由教师解惑。这样既可以整合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3.兴趣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关键,计算机对于众多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计算机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心态,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方法因人而异。例如:教师在课堂当中适当设置悬念,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解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主实践,这样摸索的结果学生更容易记清记牢,或者再进行适当讲解,尽量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同一效果,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程序的多样性,而且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结语
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及实践,应力求体现当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人公,给予其自主探索的时间,营造宽松和谐、欢快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计算课程的学习当中变得更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且可以适当运用口头或实物奖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佟鹏.初中计算机教学问题相应对策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196
[2]任彦平.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浅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236-237
[3]贡梅.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科学之友(B版),2009,09:128-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