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琳
【摘 要】课堂诊断是指在采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对教师的专业偏差展开辨析,寻求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的过程。现行课堂诊断主要关注教学形式和学生的表面反应,缺乏从科学理论的角度对课堂进行根源性的诊断和改善。本文以《认识几分之一》为例,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作指导,依据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从教师的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两个维度进行辨析,达到依据科学理论诊断原因、从根源上寻求探索改进的目的,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课堂诊断;人本主义;专业理念;专业能力
课堂诊断是指在采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专业偏差展开辨析,寻求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的过程。课堂诊断的关键在于诊断过程中的偏差分析的质量。现行课堂诊断主要关注教学形式和学生的表面反应,缺乏从科学理论的角度对课堂进行根源性的诊断和改善。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倡导推行“以学生为本”,主张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学科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学科基础,但是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割裂了学科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的正迁移。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一)课程目标:自我实现
课程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基本需要,学校课程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发现自我,自我实现这一思想是人本主义课程的核心。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和创造性,简言之,就是“完美人性的形成”、“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
(二)课程内容:适切性原则
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儿童,不是单纯教教材,要展开真正的学习,儿童必须参与教学过程。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适切性原则,应密切注意适合学生的生活、要求和兴趣。
(三)课程结构:注重“整合”
课程结构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内在形式。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包括情感、观念和情绪)对所参与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所以,学校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重“整合”。
(四)课程实施:“非指导性教学”
课程实施即教与学。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促进者,应当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
二、诊断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一节是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是对认识分数的开始。本文将引用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本堂课进行诊断分析。
(一)备课过程中,缺乏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准备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学校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重“整合”,其中包括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对于小学教学而言,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将学科知识内化,从而能够灵活应用。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情感特征和兴趣爱好,并充分准备教具和教学素材,将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感情特征结合。本节课学习几分之一,教师应当观察小学生的生活、游戏、课外书本或动画,并从中提取与几分之一有关的素材用以教学。
(二)导课过程中,学生缺少沉思
本节课由“小明一家分月饼”的情境导入,课堂对话内容摘录如下:
师:妈妈将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妹妹,小明得到几个?
生:2个。
师:如果妈妈将2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小明得到几个?
生:1个。
师:如果妈妈将1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小明得到几个?
生:半个。
师:没错,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半个”怎么用数字来表示。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读作二分之一。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意识的认知模式,还包括易于接受的直觉模式,即指导性幻想和各种形式的沉思。对于小学教学而言,沉思有利于激发小学生鲜活的创造力,让他们将自己丰富的想象与学科知识结合并形象地表达出来。在本节课的导课过程中,当学生提出用“半个”的表述时,教师应当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沉思能不能用数字表示“半个”、用哪个数字能表示“半个”、什么样结构的数字能够表示出“半个”的含义等问题。
(三)知识深化过程中,学生缺乏主体性
学生学习1-2 的含义后,继续学习1-4 的含义,以深化对“几分之一”的理解,课堂内容摘录如下:
师:妈妈将一个月饼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小明和妹妹四个人,小明分得几个?思考并完成板书内容。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 )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读作( )。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促进者,教师只应当给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适当的帮助,而不是直接告诉他探索的方向。对于小学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给小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和自由表达的环境,并在他提出自己的初步想法时,鼓励他坚持不懈的探索下去。在本节课的这一环节,教师不应当将1-4 的精确表述设计成填空的模式,而应当让学生在毫无约束和威胁的环境下自主探索怎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表达小明得到的月饼个数。
(四)应用拓展过程中,学生缺乏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完几分之一的知识后,进行了以下练习:①根据分数涂颜色;②根据涂色部分写分数;③判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④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练习仅停留于几分之一含义的辨析,缺乏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指导性幻想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感受,从而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在此可以指导学生想象在学习几分之一的知识后,对于生活中几人平分一件东西的情境,可以如何处理。如果学生能够更好处理这一情境,请他分享。
(五)课堂总结过程中,学生缺乏主体性
本节课总结以复述为主,即学生将本节课学习的1-2 、1-4 及几分之一的含义复述出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学校课程要帮助学习者发现自我,因此,课堂总结应当是由学生自由的总结出他在这节课获得的个性完善、情感丰富或者创造性思维等自我实现。
三、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观与课程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理论,都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孙国春.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课堂诊断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2(9):68—71,74.
[2] 徐繼存等.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6.
[3]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33-134,144,182,231.
[4] (美)麦克尼尔(McNeil,J.D.)著;谢登斌,陈振中等译.课程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