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让品德教学更有实效

2015-01-13 23:15陈道琴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走进生活

【摘 要】“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结合近年来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走进生活;品味生活;融入生活

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具魅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品德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资源,不仅局限于教科书中,还通过多种提示方法,引导师生在现实生活中,链接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因此,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组织儿童在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中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精心准备是前提:课前走进生活,活化教学内容

品德课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有时一节课中包括多方面的知识,然而由于地域、学生生活经验差异等原因,如果缺乏课前准备,品德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在品德课开展生活化教学,课前的生活体验是必需的。比较有效的做法有采访、实地考察、自主搜集资料三种。

(1)采访。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身体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是任何说教都代替不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我从哪里来》一课中,我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课前我让孩子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劳。课堂上,一个学生谈道:妈妈说生我后,她的奶水很少,不够我喝,寒冷的冬夜,爸爸妈妈都已经睡熟,可只要一听到我哭,爸爸就会顾不上穿衣服,就起来给我冲奶粉。等我喝饱后,爸爸已经冻得浑身发抖了。孩子们在交流中,在相互碰撞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2)实地考察。学生对平常了解不多、感受不深的事物,组织有目的的实地观察。当今社会,环保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环保口号随处可见,但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对那些环保知识似懂非懂,只有让他们亲身去感受、体验,环保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一课前,我组织学生参观了被污染的小河。出校园没多远,我们就到了镇东面的高庄大坝,“哇!好臭啊!”孩子们看到眼前被污染的小河不由得大叫起来:“这水真黑,水里面怎么还有白乎乎的东西!”“味道好难闻呀”“河里怎么都是垃圾!”……孩子们纷纷用手捂住了鼻子。看来,教育的契机到了。于是,我对孩子们进行了保护水资源的教育,引导孩子们讨论河水为什么会变脏,怎样使水变清,使孩子们明白,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有了生活体验,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更能体验到环保的重要,从而有效地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

(3)自主搜集资料。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各种资料,丰富品德课的学习内容,从中受到体验教育。我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时,我事先留意了一下学生们是如何保护花草树木的,结果发现许多调皮的一年级学生在花圃周围捉蝴蝶,有的则跌倒在花圃里,花圃的花草是枝折花落。我想这样鲜活的事例用在教学中真是太合适了。于是課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花草树木的资料。在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交流的很投入,如“大树是天然的吸尘器”、“树木是氧气的制造工厂”、“草坪能减少噪音……”这时,我话锋一转,让学生来看看我们校园的一种风景:月季花弯了腰,教室旁的绿草坪里有了一条不该有的小道……并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学生们议论开了,有的说肯定是看到花美就想摘,有的说肯定有同学想少走路,有的说肯定是哪个顽皮的同学折枝子去打闹的……这样为学生的新课学习积蓄了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使他们的主动意识也得到释放,唤起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二、实践体验是核心:课中品味生活,优化教学活动

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深受教育,生活体验是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开展各种探讨活动与游戏活动,从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要及时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深化体验,在实践体验中提高。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1.关注儿童的现时生活,深化道德认知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能够对答如流,懂得的道理也很深刻,但一回到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品德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今,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种关注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更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任、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

如:在上《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考虑到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对自己的学校还很陌生。于是在上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学校的各层大楼去参观,让学生边走、边看、边听老师介绍。通过实地参观,同学们认识了自己的学校,也知道了学校的各种制度,比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走廊上不能追跑等等。我还特地带领同学们看了学校里的评比橱窗,使他们初步体验到要努力为班级争光。这样,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帮助学生尽快地认识了学校,为适应小学生活打下了基础。在课中,同学们可以自由提问,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从交流中得到解答。我们在关注学生现时生活的同时,渗透了爱学校、爱班级、爱公物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情感

我们传统的品德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唯教材马首是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求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记忆。我们要求孩子坐得端端正正的,不插嘴,专心听。于是,一个个孩子成了盛装道德知识的“存储器”、“美德袋”,他们的个性被磨平,创新的火花被掐灭……

新课程中,我们要努力设计孩子们喜欢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欢快的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细胞,活动的主人。而游戏始终是儿童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小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例如:在《拉拉手 交朋友》一課的教学中,我组织小朋友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小朋友懂得:班内的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在“网小鱼”的游戏中,由八个小朋友搭成鱼网,其他的小朋友装作小鱼穿过网,边做游戏边唱歌“游啊游,游啊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被网住的小鱼就要进行自我介绍:叫什么名字,从哪个幼儿园来,家住哪里,喜欢干什么事……在这个游戏中,小朋友通过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小朋友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同时,在游戏中,教师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小朋友,提醒违纪的小朋友,从而让小朋友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整个游戏过程中,活动气氛热烈融洽,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愉悦。

3.组织课堂体验活动,提升道德行为

品德教学离不开实践,教材也通过各种方式编排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在活动中学的意图,注重学生自得、自悟。如我在教《它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有了以下片段:

师(低缓的声音):刚才我们说到残疾人的生活很困难,这些只是同学们看到或听到的,想不想切身体验一下他们的艰难。

在我这种语调的渲染下,学生都严肃地看着我,并点了点头。

师:今天,盲人陈叔叔去医院看病,他现在来到十字路口准备过马路,这时马路上的车辆真多,陈叔叔能安全地过马路吗?让我们来做个盲人过街的游戏,看看盲人过街容易不容易,好吗?

游戏中故意在路上放些障碍物,用录音机放大卡车、汽车快速行驶时发出的声音和刺耳的喇叭声,小盲人们状态百出,有的被障碍物绊倒了,有的惶恐的伸长双臂乱摸,有的干脆站在原地死活不敢向前迈出一步。

师: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盲人过马路容易吗?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感受。

生1:我眼前黑乎乎的,走路时感觉头晕。我听到大卡车、汽车快速开来开去的声音,害怕极了,看不到它们,弄不清它们离我到底有多远,心想如果被汽车撞到,我就要没命了。

生2:老师,我感到孤零零地,身边好像一个人也没有,只听见喇叭声和铃声,总感觉车子会碰到我,越想就越怕,越怕就越不敢走。

生3:我很害怕,我生怕自己跌倒。

生4:我刚才就跌了一跤,疼死我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担心前面会不会还有新的障碍物,况且马路上还有那么多汽车开来开去,过马路实在太可怕了。我想要是有好人来牵着我过去,那该多好啊!

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与痛苦,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同情之心和关爱之情。

三、评价引领是保证:课后融入生活,引领儿童成长

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价活动,以此激励学生将品德课学习的道德观念付诸到行动中去,力求把评价的过程变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品德教育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引领和强化作用。

让同伴、教师、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关注每个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和进步,高度重视评价的引领作用。让评价不仅关注学生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更应重视学生品德生活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表现,还要重视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引领学生将课堂中的品德认识落实于生活之中,使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积极愉快的生活。

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来。分析原因,学生年龄尚小,自制力差。在学完《盼盼迟到了》一课,我开展了“按时上学”七色花评比活动。并与家长沟通,督促学生完成以下规则:每天按时起床;每天最多看半小时动画片;做完一门功课,收拾好课本再做另一门功课,晚上8点上床,看一个小故事后熄灯。订了规则就坚决执行,不马虎不迁就,更不允许任性骄横,为所欲为,要求他们持之以恒地执行规则,严格要求对于自制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生活就是教材,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儿童面临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关系,他们有各种困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要学会去判断,去选择,去认识,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的。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通过这个方式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在生活过程中放飞希望。

作者简介:

陈道琴(1978.4~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单位:南京市江宁区上峰中心小学,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

猜你喜欢
走进生活
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英语教学新思考
走进生活
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情境探究式教学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之中去
构建生活课堂 彰显品德本色
构建生活课堂, 拓展学生数学能力
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之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体会
用“活”教材,让英语教学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