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逐渐摒弃批评式评价,取而代之的是激励性评价。语文是小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使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还有注重评价语言的合理性。激励性评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能够有效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文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对语文教师如何应用激励性评价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课堂;激励性评价;学困生;最优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81-02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的构建十分重要,但是在有些学生在高年级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还会对学习丧失信心,最终影响班级内的学习气氛。激励性评价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教师应当根据"学困生"的不足之处,对其表现进行合理的激励性评价。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激励性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很多教师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1.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内都有几个学习困难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学困生"。 "学困生"并不是智力或者学习能力上于别的学生有明显差异,而是因为他们学习不努力,还严重缺乏上进心。小学高年级班级内的学习气氛会互相影响,如果不加强对"学困生"的管理,这些学生还会影响班级内其他的学生,最终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学困生"的管理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他们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是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也同样需要教师的关注。从班级整体来看,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学困生"的教育工作上,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提供给他们更多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存在对于班级体的重要性,合理的激励性评价能够让他们看到前进的光芒,还能够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2.将激励性评级用于"学困生"教育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总是将教学重点放在那些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身上,从而忽略了对"学困生"的教育。但是,从整体教学对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来看,教师同样要对"学困生"进行相同的教学关注,对其应用激励性评级,促进其提高学习兴趣。
2.1 教师应当注重应用多样性的评价语言。在对学生表现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时候,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合理性与多样性,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实现评价语言的独特性。"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时候就要求教师有宽容的态度,而不能一味地对其进行批评。"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们往往会有其他的优点,教师应当给与其发挥自身长处的机会,并且对于他们的表现给出正面和肯定的评价,让其对语文教师产生好感,进而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困生"也会有学习的欲望,如果一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努力学生时,教师应当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并且让他看到努力后的成果,这样这个学生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进而实现学习成绩的进步。
2.2 教师应当增强评价语言的针对性。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是应用空泛或者近乎相同的评价语言,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还要有挖掘学生潜力的能力。"学困生"在经过努力学习之后,并不是急切需要物质上的奖励,而是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因此,教师应当增强激励性评价语言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给出相应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努力的成果,进而促进自身学习的兴趣。"学困生"很容易因为教师的忽视而完全丧失对学习的信心,而放任自己,这样不仅对学生自己的成长不利,还会影响班里其他学生的学习态度,降低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困生"的自身特点,激励学生建立起自信,最终鼓励他们融入到学习当中。
2.3 教师应当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长期以来,教学活动过程中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但是学生不仅仅需要教师的评价,还需要明白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要保证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激励性评价语言为主,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优点。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他们可以看到同学眼中的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而自评则应当以发现自身缺点为主,这样学生在看到他人长处的同时,反省自身的缺点,见贤思齐,进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评与互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与直观性,能够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关注班级内的每一位同学,还要善于"学困生"身上的优点,给与其发挥自身长处的机会。"学困生"的管理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还要意识到自己的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应用合适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以提升"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宝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 董连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年,第6期。
[3] 邹俞珍:小议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时代,2012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庄鸿展(1961.2-)男,福建泉州,学历:大专,职称:小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