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活化。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注重实效性,具有针对性。教学中要把握学科特点,倡导教育内容生活化,师生关系平等鲜活化,教学途径多活化,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学科特点 教学实效 “三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01-02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具有好品德,将来能体现好素质呢?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有着重要关系。教育者要把握学科特点,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
《品德与社会》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注重实效性,具有针对性。是以育人为本,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发展,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好学生;以生活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参与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实践,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倡导“三活化”,提高教学实效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于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1.将现实生活融入课程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尽力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2.延伸至生活的大课堂
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安全演练,社会调查,宣传,写倡议书,做环保使者……
(二)师生关系平等鲜活化
营造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教授学生,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
1.课堂上多爱意。上课时对学生多用鼓励的话语,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
2.平时多感染。常与学生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课后,经常与学生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玩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等。工作中以身作则,以理服人;遇事有耐心,对学生要多一点关爱。
(三)教学途径多活化
采用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主动发展。
1.“活动激趣——讨论明理——实践导行”的教学。
学生在课堂中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践者、探索者。要充分显示其主观能动性,有优点要展示,有想法要表述,有问题要暴露,通过反复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得到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要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进行。要从活动方法、要求、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常用的形式,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集体精神。学生的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偏离方向的,要及时启发引导。
2.教学方式情境化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1)利用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进行是非辨析。
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利用课本剧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2)利用生活情境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导向。
日常生活情境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学生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生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让品德融入生活,切实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