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本主义”理念始终坚持唯物史观认识论,张扬尊重人、解放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的核心价值观,创造个人充分、全面发展的各方面条件。近年来,“人本主义”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实施和贯彻,但是从整体看来,效果还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还有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潜力及空间。要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本主义”理念,需要在教学观念上要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观,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252-02
一、“人本主义”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人本主义是西文中humanism一词的汉译,humanism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由拉丁文Homo(人)一词逐步演变而来,在不同场合还被译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最早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含义有:人的、人类、人性、人文科学等,人们用该词表达的本意是通过复兴古典文化教育而得到在中世纪丧失了的人的完整性,寻求人与自然和历史的重新统一,这种弘扬人的地位的主张就被叫作Humanism[1]。
在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精神追求中,就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倾向。接着,“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高举着人性自由与解放的旗帜,充分突出了人本主义的文化意识。而后来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又进一步张扬了这种主体性精神。这两次人本主义运动为人的自由与解放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同时,为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2]。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主题,是从哲学上论证“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或“人的本质在人本身”,他强调人在自然中处于中心和主宰地位,是自然的灵魂。他从理论上第一次对人本主义的本质、思维方式、内容结构做了哲学论证,使人本主义具备了完备的理论形态[1]。在中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人本主义思想的应该是法家先祖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3]。中国早期儒家思想也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儒家人本主义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成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来看待,提倡重视民众的意愿,强调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和尊重人本身的一定体现。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古已有之,与西方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人本主义”理念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西方的很多思想都是秉持排斥和反对的态度,其中就包括作为西方思想意识里的“人本主义”理念和相关内容。在当时看来,“人本主义”就是“个人主义”的代名词,是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过分强调国家本位、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显然,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下,“人本主义”思潮不可能有萌芽、发展和生存的空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西方许多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被慢慢传入中国,个人对于权利意识的觉醒、社会对于个人权利的尊重慢慢被激发,尊重个人权利、保障个人利益的人文环境逐渐得到社会和更多人士的认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开始有了发展和传播的更加宽泛的渠道。
反映在教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也开始探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尤其是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以后百废待兴的时代条件下,长久压抑的人性需要得到及时的缓解和疏松,各个阶层的人士对于张扬个人权利、维护个人利益、争取个人发展机会的诉求特别突出,这些新的思想和现象都暗合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某些合理因素,由此,对“人本主义”的研究和教育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教育工作者和设计者也开始在各种场合、在教材编辑和撰写上逐渐减少甚至删除了以往教材中教条式地、僵化地、断章取义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个别结论和内容的做法,教材体系和内容上开始慢慢增加关于认为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个人权利等直接关系到“个人”权益等方面的内容上来。在教学方法上,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顶层设计和引导下,在相关教育专家的直接参与和推动下,经历几次重大的教学改革,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已从过去的“不食人间烟火”回归到“走入寻常百姓家”,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人的本性、更加关注个人权利、更加注重个人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与“人本主义”不相符合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很大市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为主,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往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手段上一般“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尤其是忽视了学生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人格个性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才与发展。这种机械、刻板、单向的教学方法还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一定意义上也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制约了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长远来看,无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对教育发展的一种无形伤害,是对教育质量的一种隐性杀手。
在教育目标上,长期以来甚至包括今天,应试教育、考试分数论仍然是区分学生优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也莫能例外。受传统的知识为本思想的影响、受书本理论知识的影响,受社会舆论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科包括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在内往往都过分强调书面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忽略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奴隶,成为考试的机器,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张扬、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老师也是感到压力重重、苦悶无助,自己的备课内容必须为了考试而准备、为了竞赛而准备,为了知识而准备。长此以往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学业负担沉重、身心压抑,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和张扬,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双方没有有效达成共识,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教育资源的内耗与消解之中,这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多次提出“素质教育”的发展模式,各个地方和部分学校及教师也在不断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人本主义”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实施和贯彻,但是从整体看来,效果还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还有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潜力及空间。
三、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本主义”理念
(一)在教学观念上要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观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扬弃了西方人本思想,从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高度阐明了人的本质属性,确立了人在“自然—社会”链条中的主导地位。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人[4]。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在终极意义上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体现了尊重人、解放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发展观坚持认为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包括人的自由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贯彻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教育观,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材撰写的相关专家树立这种思维意识,也需要第一线的思想政治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上渗透这一思维,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切实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与特点,认知学生正当行为,理解并尊重学生成才成长规律、不断摸索经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遵循“人本主义”理念,做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满足学生新期待。
(二)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尊重个人的性格特点,关注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由此,中学思想政治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抛弃“分数决定一切”的错误思想,树立人人都人才、个个都有出息的教育价值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每一个学生都怀有信心而鼓励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成才和成长。在教学方法上,要适用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适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陈旧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作用发挥,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与对话,碰撞智慧火花、启迪学生灵感,激发学生各方面素质与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促进思想政治课程的长远发展。
(三)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蕴含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协调和睦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均衡和有序的发展状态[5]。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落实好“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还需要注重情感输入,构建师生之间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師生关系,改变过去那种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不敢轻易接近老师、不敢轻易请教老师的做法,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平等对话与互动机制,这也恰是检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实施效果如何的最好方式,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功能的第二次循环和反哺。
中学思想政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导师、兄长、朋友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老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机会以及生活空余时间,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导师,思想政治老师要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引导学生坚持积极健康、和谐进步的人生发展思想,帮助他们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作为兄长,思想政治老师要悉心关怀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女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具体生活困难,用真情去接近他们、体贴他们、感动他们。作为朋友,思想政治老师还要对学生的所有合理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取得他们的信赖。唯有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多种角色的完美结合,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更有成效、他的职业态度才更有人格魅力,“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才更有可能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生根发芽,形成蔚为壮观、星火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魏宁馨.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历史观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2]程彦芬.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模式的建构[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3]高治军.教育文化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294.转引自郭豫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D].郑州:河南大学,2013.
[4]董同彬.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内容和特点[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王方宝.法治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行政与法,2005(8).
收稿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何迎春(1977-),男,湖南衡阳人,高三思政课备课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