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来访者因为面临即将到来的转专业考试而感到焦虑前来咨询。经过摄入性会谈和辅助心理测验等方法,诊断该来访者为一般心理问题,并将其与精神病、严重心理问题、焦虑性神经症进行了鉴别和区分。在与该来访者进行协商的基础上,首先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然后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引导来访者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基本实现了咨询的目标。
关键词:考试焦虑;一般心理问题;放松训练;理性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82-02
一、一般资料
来访者:王某,女,彝族,19岁,身高1.55米,体重50公斤,某医学院大一新生,独生子女。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门市部营业员,家庭条件中等。从小随父母生活,家教严格,对自己要求高,性格较为内向。小学和中学阶段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擅长写作。高考时,由于失误,虽然进了梦寐以求的医学院,但并未考入重点专业。上大学后学习非常刻苦,但成绩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每逢考试总觉得很焦虑,复习时易分心,考试时很紧张。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来访者意识清晰,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最近一个多月睡眠较差,经常头痛。
心理测验结果SAS:55分。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马上要进行转专业考试了,我要求自己必须进入重点专业。近来学习状态欠佳,复习容易分心,很紧张、焦虑,晚上睡不着觉,怕发挥失误。想通过心理咨询改变现状,缓解考试焦虑紧张情绪,在转专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个人陈述
自上大学以来,学习努力刻苦,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如意。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觉得很受打击,一想到这些就很烦躁,所以有时抱有放弃的念头。看书效率低,然后就觉得头隐隐作痛。但是马上要进行转专业考试了,害怕考不好,上不了重点专业就找不到好工作,不想让父母失望。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来访者随父亲前来咨询,初进咨询室时,情绪低落略带焦虑,面色忧郁,稍显紧张,表现不自然,但随后渐渐表现自如。思维清晰,说话有条理,自知力完整,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穿衣打扮整洁大方。
(二)父亲反映
女儿从小学习成绩较好,孝顺体贴,对自己要求严格,干什么事都希望比别人做得好。高考时发挥失常,虽考入医学院但并不开心。期中考试后,老是说自己头痛,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过于紧张造成,开了一些药,坚持服用情况有了好转。但最近又出现了这种状况,且服药也不起作用,怀疑是学习压力太大,可能有什么心理问题,在征得她的同意后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根据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该来访者智力正常,个性内向文静,主要问题在于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压力太大,导致焦虑情绪。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佳,偏头痛。病程不足两个月。
(二)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初步诊断为学业问题中的焦虑情绪。
1.诊断依据:首先,依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该来访者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据此可排除精神病的可能。其次,从临床表现看,虽有一定的躯体症状、有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但症状表现(如睡眠不佳,头痛等)小于三个月,其精神痛苦程度一般,对社会功能未造成严重影响,以上三方面的评分小于6分,心理测验评分也没有达到严重程度,因此不构成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再次,其心理问题在近期发生,且只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尚未泛化,可找到原因。思维逻辑正常,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鉴别诊断:首先,与精神病相鉴别,依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1],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常伴有幻觉和妄想等症状。而该来访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和求治愿望,且无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据此可排除精神病。其次,与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焦虑的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而该来访者的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并不严重,病程小于3个月,评分不足6分,心理问题尚未泛化,据此可排除焦虑神经症。再次,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首先,该来访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其次,在社会学因素方面,来访者因一直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形成了“我是完美的、优秀的,不能比别人差的”错误认知;父母教育严格,给予的压力过大造成其对考试格外看重,把父母给的压力转化为自己的压力,以至于焦虑过重;存在负性生活事件(考试发挥失常);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不足,缺乏正确的引导。再次,在心理因素方面,来访者存在不良认知——“我的成绩不能比别人差,我一定要上文科重点班”;个性特征偏内向,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
五、制定咨询目标与方案
(一)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通过放松训练缓解焦虑程度;改变来访者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一定要上文科重点班”的看法;改变来访者不合理的追求完美的心理;改变来访者的睡眠和头痛状况;正常投入学习中,建立起適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以较好的心态来迎接转专业考试。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提升抗焦虑能力,促进学业发展。
(二)咨询方案
1.咨询方法。(1)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来访者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信念,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B的方式达到改变不良情绪的目的[2]。来访者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一定要上重点班”的不合理信念主导下产生的。焦虑的情绪与行为的不断强化会导致来访者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反之亦然。根據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分析,还只是一般心理问题,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将心理咨询的重点放在纠正不合理认知,建立理性的认知模式,并辅以行为治疗手段,改变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引导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监控自己的意识活动,主动配合咨询员的工作,逐渐克服考试焦虑情绪。(2)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使用肌肉绷紧放松的方法使来访者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的一种技术。放松训练对于应付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与情境非常有用[3]。来访者通过学习自我放松训练技术,能有效缓解焦虑的严重程度。研究表明,放松状态下人的学习能力会超常提高,因此可以利用放松训练来加强来访者认知行为训练的效果。
2.咨询师与来访者明确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3.确定咨询时间为每周一次(50分钟/次),共计六次咨询,咨询费用(包括心理测验)免费。
六、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
本阶段主要是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调整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等。第一次咨询要求来访者填写咨询登记表并向其介绍咨询中的相关事宜;通过摄入性会谈,在咨询中尊重、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王某,让她尽量倾诉自己的焦虑情绪,与之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尽可能收集来访者相关资料,指导其完成焦虑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并告知结果。第二次来访要积极巩固咨询关系,与来访者找出主要问题——焦虑情绪。共同分析原因,诸如父母教养方式影响、自身个性因素等。进行放松训练,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与王某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并将上述方法告知王某。经协商王某表示同意,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二)咨询阶段(第3-5次咨询)
本阶段主要是帮助王某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当的认知、情绪或行为。第三次咨询中,除了继续巩固良好的咨询关系,还要引导来访者按照从头到脚的训练步骤进行全身放松,最终使其学会在紧张时就会使用这一技巧调节自己的情绪。布置家庭作业,要求王某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节奏在紧张时继续进行类似放松训练。第四次咨询要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采用ABC理论分析来访者的考试焦虑问题。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审查,使其意识到自己思维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诸如“我不转入重点专业,就找不到好工作”“我的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才行”等信念是不合理的。另外,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列出不合理信念。第五次咨询检查并反馈家庭作业。帮助来访者领悟到是不合理信念导致了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考试本身,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缓解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重新建立起了合理的信念,形成了正确的认知模式。进行应试技巧行为训练。布置作业,要求来访者以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
(三)巩固阶段(第6次咨询)
本阶段主要是咨询的总结、提高阶段。第六次咨询检查并反馈家庭作业。来访者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强化新的认知观念,引导来访者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生活中。再次完成焦虑症状自评量表的自测,将其与先前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咨询效果。最后结束心理咨询。
七、评估咨询效果
(一)自我评估
“面对考试不再那么紧张了,这次考不好还有下一次机会,感觉转不了重点专业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不一定就必须比别人强”“睡眠状况好些了,最近头痛的烦恼也几乎没有了。”
(二)家人评价(父亲)
考试焦虑状态逐渐缓解,考前睡眠基本好转,学习成绩也开始有了提高。
(三)心理测验结果SAS:47分
(四)心理咨询师评估
来访者学会了纠正自己的不合理认知;情绪症状(焦虑、紧张)得到了改善;行为表现上能积极面对考试;躯体症状逐渐好转。
八、总结与思考
本次心理咨询基本达到了咨询的目标,但在咨询方法的使用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如言语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不够规范,捕捉关键信息的敏感性不够,对咨询过程方向的操控欠妥等。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q
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简介:雷燕(1985-),女,四川内江人,助教,硕士,从事教学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