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摘 要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影响习得的因素很多,其中母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学习者进行第二语言学习,又能妨碍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因此,正确处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关系,是成功习得第二语言不可或缺的能力。
关键词 母语 二语习得 作用和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 of First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aking Chinese and English as an Example
GUO 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Gansu 745000)
Abstract Among many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effect of first language can not be ignored. During one's second language study there are both positive effect and negative effect from his first language. That is to say, it can either facilitate or restrain h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refore, the necessary ability of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how to deal with the role of learner's first language on h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 words first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ffect
0 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迁移(transfer),迁移分为正负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对习得起积极作用,另一种是负迁移(native transfer),对习得起消极干扰作用。所以,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迁移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什么是“迁移”? “迁移”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但随着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上去。Faerch Kasper (1987) 把“迁移”定义为“在发展或使用中介语过程中L2 的学习者可以用来激活他们的L1/ Ln 知识的心理过程。”所以说,“迁移”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原有的母语知识。由于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但又同时存在着差异。因此,如果母语的规则与目的语的规则相同或者相似时,就会出现“正迁移”;若母语的规则和目的语的规则不同时就会出现“负迁移”。那么,产生“迁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Chomsky 1965年提出的普遍假说认为人类语言知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另一部分就是个别语法,是人类各民族所特有的。“普遍语法”是人类通过进化和遗传先天所具备的,“个别语法”是人在出生之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学习所掌握的。人在出生的时候,大脑就已经具备了获取一定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被称之为“语言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 LAD)。人类就是依靠LAD学习语言的,从出生不会语言,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最终掌握某种语言内在结构,创造出无限的语言来。LAD语言机制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先决条件,是人类固有的。Chomsky 的普遍语法还有核心语法和周边语法之分。核心语法的规则是无标记的,而周边语法的规则是有标记的。所以说,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母语便会对目的语的习得产生“迁移”。
2 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的,在这个阶段不必进行有意识的语法教学,而是注重意义的表达;而在第一语言环境下,第二语言习得则需要有意识、有步骤的教学引导,这个过程往往注重对语言体系及规则的了解、归纳和记忆。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对于目的语的规则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即不同于目的语,又区别于所学的目的语,被简称为中介语。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然而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中介语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就整个中介语的系统来讲,母语的负迁移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具体探讨一下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比较常见的负作用(负迁移)。
2.1 语音干扰
所谓的语音干扰,笔者认为主要的体现就是“口音”(accent)问题。以汉语和英语为例,如目前社会上讲的“Chinglish”,甚至听起来很有中国的某个地方方言的特色。早些时候,甚至于现在还存在这些现象:当初学者学习一门语言的生词时,比如说一名中国人学习英语,会在旁边注上一个汉语音译“帮助”发音记忆,例如:good(狗的),hello(哈楼)等;还有英语语音学习中的“增音现象”,受汉语拼音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发英语单词时常在单词的尾辅音增加元音;又如重音变化上,英语和汉语也不尽相同。类似现象举不胜举,这都是学习者由于不熟悉或者没有掌握目的语的发音规则,把母语中的语音规则机械地运用到目的语当中,从而造成了错误的不标准的语音习得。endprint
2.2 词汇迁移
词汇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是最早的、也是大量发生的现象。尤其是完成了母语习得过程的学习者,当他们开始第二语言学习时,会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词汇。然而,一门语言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在用法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词语的语用方面。在二语学习中,词语或者结构的使用方式和环境是学习者最难掌握的,因此他们不得不参照母语中词语的语用方式,并将这一方式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来。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就常会犯错这样的错误:汉语中的“谢谢”常被用来表示对别人提供的帮助或服务的接收。但是,将此概念用在英语中类似的场合就可能引起误解。如果一个人在朋友家作客。当主人问客人否吃点心,如果客人说“Thanks”,那么主人将不知所措。因为在英语中这样的回答没告诉主人是肯定还是否定。按英语的表达方式,如果是肯定的说“ Yes ,please”;如果是否定的,应该说“No, thanks”。又如:
A: Are you busy? ( 你忙吗? )
B: Busy. ( 忙)
A: Have you been to Beijing? ( 你去过北京吗? )
B: Went. ( 去过)
由于受汉语文化或习惯的影响,,在英语对话中常出现一些汉语式回答,而不习惯用yes、no 来回答一般疑问句,却代之以简单的表语和谓语成分。上述两问答显然是把中文习惯生搬硬套到英文上来了。
另外,母语词汇中的文化迁移也会对二语习得有所影响。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习惯用本族文化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例如:颜色词的使用。在中国人们比较偏爱“红色”,它是“喜庆”、“吉祥”、“幸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红色”意味着“危险”、“愤怒”和“血腥”。
2.3 句法和语法干扰
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母语的一些句法也会对二语产生影响。例如在语序、关系从句和否定句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迁移。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汉英语中有五种基本句型相同。
(1) S + V + Predicate
I am a kind person.(我是一个好人)
(2) S + Vi ( + adverbial)
We work hard.(我们工作努力)
(3) S + Vt + O
He studies Chinese.(他学习汉语)
(4) S + Vt + Oi + Od
I sent him a box.(我寄给他一个盒子)
(5) S + Vt + O + C
He teaches us to study English.(他教我们学英语)。
正是因为这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这些相同的基本句型,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母语的知识在某些方面会为其提供帮助。然而,者并不代表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犯错误。语言所具备的严格性特征就是一种可迁移性特征。因此,特别是学习者的母语为较为灵活的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第二语言的句法规则较严格,往往会将母语句法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出现句型错误,产生负迁移。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在学习其他外语的时候也有同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使用母语中类似的句法知识进行生搬硬套。
而在语法上,有时候即便是选对了合适的单词,还是会犯很多由于母语干扰的错误。具体表现在冠词的用法、时态、词性、前后一致、语序等方面。
例如:She say with smile:“You must very like it, isnt it?”
此处有三处错误:(1)动词在中文中没有时态和人称变化,但是在英语中有;(2)very作为副词在英语中不能修饰动词,但在汉语中可以;(3)由“lovely day, isnt it?”等推出“You must like it, isnt it?”是由于实践模仿不足而导致概括过度的错误。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还是很多的,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多留心,如果处理不当,会很大程度上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
2.4 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尽管母语中的很多因素会对二语习得有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共同性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同样起到积极作用。
Ketellerman (1984)指出:“当母语中的某些规则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形成的普遍规则相吻合时,习得的速度就快,反之则慢。”Commins (1981) 的“互助依赖假说”认为,年龄大的学习者由于母语体验更多,认知能力更加成熟,因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对认知能力要求高的内容时会快过年龄小的学习者。他们母语词汇量大,对世界了解更深刻,所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成千上万的新概念。很显然,一个具备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也相对容易些。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和掌握新语言的句法规则,这就是母语在二语习得时积极作用的具体体现。当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也可以反映在语音、语义等方面:
2.4.1 语音的正迁移
目前,我们知道,世界上有通用的国际音标。比如汉语和英语都使用国际音标,汉语音标中也使用元音和辅音。只不过汉语被分为三个范畴—声母、韵母和调子。汉语中的声母就类似于英语中处于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就类似于英语中的元音。这样我们在学习英语单词发音的时候就会容易些。例如:汉语中“豆腐”(dou fu) “漂亮”(piao liang) , 其中d, f, p, l都是开头的声母,相当于英语中对应的辅音d,f,p,l,而ou,u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让我们再看一些例子:kite/ kait/, toe/ tou/, make/ meik/, lead/ li: d/。
2.4.2 句法上的正迁移
还是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汉语和英语在基本结构上相同点和类似点也很多。如陈述句、被动语态等,所以中国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句型。例如: (下转第110页)(上接第86页)
我是一个老师。(I am a teacher.)
他被炒鱿鱼了。(He was fired.)
2.4.3 语义上的正迁移
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也存在共性。例如许多英语的同形异义词的用法和汉语中非常相似,像“black”有许多表达意义,其中有四个和汉语的一样。
(1)颜色——黑色。
如:a black car(一辆黑色的车)
(2)没有光——黑暗。
如:a black house(一间黑屋子)
(3)秘密——secret。
如:black list(黑名单)
(4)坏、狠毒——immoral(不道德)。
如:the black art(妖术)
参考文献
[1] 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60.
[2] 苏留华.母华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47.
[3] 宗云.谈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跨文化干扰问题[J].南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7).
[4] 张依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4).
[5] 刘慧.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分析[J].松辽学刊,200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