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知到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纽带。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道德情感基础上,找准新课情感目标的切入点,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建立教师、教材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情感交融点。由情至行,以情促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品德;道德情感;教學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把道德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有情理交融、知行结合的品德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一、寻找道德情感的切入点,以情激情
在学生原有的道德情感基础上,寻找切入点,通过情境创设,有意识地助燃学生原有的情感火花,使星星之火燎原。
1.以教师的真情,激发学生的共鸣
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首先自己要有真情实感,在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感情朗读、饱含激情的叙述等感性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共鸣。
如,学习《爱国将领吉鸿昌》一课时,师生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吉鸿昌临刑前的诗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教师的情感,通过朗读迅速地传染给每一个学生,学生被浓浓的爱国情感所包围,激发学生对道德的认知。
2.以直观的形象,唤起学生的真情
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情感因素,并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形象,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如,学习《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教师先出示圆明园昔日的秀丽风光,激起学生的自豪感,接着用低沉而缓慢的语调说:“这一切永远不复存在了。”使学生产深深的遗憾和疑问,紧接着通过《火烧圆明园》录像的强烈对比,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愤慨,对清政府无能的不满,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3.以艺术的渲染,感染学生的激情
教师通过适当的艺术渲染,促进学生进入情境。如学习《劳动最光荣》一课时,先以马克思“劳动最光荣”的名言引起“为什么说劳动最光荣”的讨论,在讨论中适时播放《劳动最光荣》这首歌;当学生明理后,教师讲《幸福是什么》的故事,通过“智慧姑娘”的引导,体会劳动最光荣;最后插入陶行知的诗歌——《自主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好汉!”音乐的旋律,故事的升华,诗歌的音韵使学生情绪激动,“劳动最光荣”这一道德感撞击着学生的心扉。
二、找准道德情感的生长点,由情至行
道德情感的“生长点”是指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道德情感基础,寻找新的情感目标的生长点,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向着深刻性、丰富性、稳定性转化。
1.由行激情,由情至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认知。
2.由境激情,由情至行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以“境”激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由情至行。
如,学习《孝敬父母》一课时,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把学生带进母亲温暖的怀抱,从歌曲中直观地感受到伟大的母爱。当学生沉浸在歌曲时,问:“妈妈的头发、身体、面容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感受母爱的伟大,激起学生对母亲的眷恋。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该怎样报答母亲?”一石激起千层浪,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由道德情感的体验转化为道德认知的构建,指引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
3.由知到情,由情至行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挖掘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如,学习《爱护公用设施》一课时,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先让学生看课件,辨认哪些是公用设施,有什么用。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某一设施损坏后会造成什么后果?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使学生初步形成公德意识。
三、寻找道德情感的结合点,化情为行
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是动力。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1.与校园生活相结合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因此点燃道德情感必须与校园生活相结合。如,学习《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时,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责任美化自己的教室,从而引导学生为美化教室出谋划策、设计方案。当学生为自己的创新设计欢呼自豪时,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实施设计方案,亲自动手美化教室,使学生的“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
2.与家庭生活相结合
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家庭教育,点燃道德情感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现在家长普遍存在只要孩子学习好,家里什么事也不用做的观念,使学生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在教学《做父母的好帮手》一课后,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角色体验”活动,在家里当一天“爸爸”或“妈妈”,在这一岗位的体验活动中,感受父母的艰辛,体会父母的不易。
3.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课堂明理,课外导行,是品德教学的重要特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也是点燃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热爱家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老街、菜市场、开发区等,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陶行知曾经指出,人的知识经验有闻知、说知、亲知三个来源,闻知是别人传授进来的,说知是自己推想出来的,亲知是自己体验出来的,并且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和说知皆不可能。小学品德教学要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行为,其育人的功能远大于求知的功能,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让学生“先行而后知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作者简介:翁向慧,男,1977年9月出生,大专,就职于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中心小学。